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初探

2012-01-28张吉萍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清兵苏轼价值

■ 张吉萍(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事先并非为语文教学量身定做,它们原本是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进入教材后,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即“原生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应当明白,语文教材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教材中,这说明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定位是极具灵活性的,但与此同时,它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极大空间。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原生价值对教学价值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教学价值又该如何确定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步。

一、全方位考虑

原生价值包括获取知识、交流情意、消遣娱乐等方面,范围很广。而初中语文有明确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不同的级段又有明确的阶段目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学年教学的计划来进行选择,确定一个主目标。备课时准备工作要全面,充分考虑教材的原生价值。上课时教学目标要明确,只要大鱼、舍弃小虾。

我在一次教学调研中计划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但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怎样才能讲出高质量的课呢?我重新一遍又一遍地读教材,考虑它的原生价值:

1.让学生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如“月色入户”中的“户”,“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盖竹柏影也”中的“盖”,“但少闲人”中的“但”;会翻译重点句子,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指导朗读。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等方面全面地体会作品。可以让学生读得流畅响亮、字正腔圆,慢慢地咏文思义,读出感情。

3.作为一篇优美的小品文,短短84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可以分析写作手法和技巧,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训练。

4.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把月下景色写得美轮美奂,让读者陶醉其间,可以让学生学习修辞的作用。

5.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还能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尤其那份难得的豁达,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教育。

6.苏轼本来解衣欲睡,看到月色欣然起行,与好友相约散步。可以通过心理、动作描写分析他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7.通过这篇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8.本文的环境描写优美,如水的月光、朦胧的画面令许多后人为之倾倒。可以让学生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9.喜欢这篇作品的人还可以朗读或背诵它,以便更深入地赏析。

那么,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我该选择哪个作为教学重点呢?我认为还要考虑具体的学情。

二、切合学情

我教的两个班语文基础较薄弱,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心理,学习兴趣不浓。如对于经典诗词、精彩片段持喜欢的态度,但是能够自觉背诵的人少之又少,在我的要求下能熟练背诵的人也不是全部。同时,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重,热情不高,学什么、怎么学都等我安排。有时有逆反心理,不喜欢课内的知识,喜欢课外的知识,忽视积累,所以在教学深度上不宜过深。我备课时始终清醒地牢记这一点:难度上要适度。

这篇课文的字词相对简单,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词语手册能大致理解,个别词语强调一下即可,如“月色入户”中的“户”。至于朗读,简单的读准没问题,读出感情则难度较大,首先让他们背出,再慢慢地揣摩吧。上课时应加以指导,但不是重点。如果将其作为一篇写作范文指导写作,也不恰当。本文语言优美、情感复杂,学生欣赏一番、崇拜一番都可以,要仿写则不恰当,因为他们现有的写作水平与本文之间的差距过大,不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而单单讲修辞又太浅了,尤其是本文运用了最常见的比喻,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类型、作用很熟悉了,并且会熟练地使用。而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在《芦花荡》和《老王》两文中已经作为重点讲授过了,现代文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文中景随情移的写法,在《羚羊木雕》和《芦花荡》中学过了。我倾向于把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情感态度以及思想性格作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三、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

我平时上课时语言幽默风趣,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是热热闹闹的,学生畅所欲言,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会分成两派热烈讨论。我平时喜欢看一些文史类的书,有时会根据教学需要穿插一些小故事适时地点拨,恰当地引领学生的思维,使之在困顿之时茅塞顿开。有时为了讲好一篇课文会加入很多相关的课外知识,目的就是降低难度。

如教授鲁迅的《风筝》时,我广泛查阅资料,发现鲁迅一开始是翻译小说,希望通过翻译学习写作技巧,然后才创作。这篇文章其实是模仿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都惊人地相似。上课之前我把它发下去,展开课堂讨论。学生知道大名鼎鼎的鲁迅也是模仿写作,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经过讨论探究后明确:清兵卫的命运确实让人感到可怜,他父亲与教员的封建思想对清兵卫兴趣的扼杀,引发了学生的许多思考。但是这毕竟是外界因素,内在的因素却是清兵卫一味地退让。开始的时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厉害,后来在一次讨论中,父亲呵斥了清兵卫一句,他就不敢作声了,教员没收了葫芦、父亲砸碎了葫芦,彻底破灭了他的葫芦梦。学生在叹惜这一鉴赏葫芦的小高手被封建思想扼杀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清兵卫自身的态度:从热衷到无言,从无言到屈服。清兵卫不敢吭声,没有捍卫他的兴趣,任由封建洪水淹没了他的思想、湮灭了他的自由。不少学生甚至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风筝》进行探究性阅读,无论是爱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学生都掌握得很好。

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及他的思想,而不是由教师片面地肢解文本?只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经历,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于是,我上网查阅苏轼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了解到他被贬的原因、当时的官职、文学上的创作,另外收集了“东坡居士”称号的由来、苏轼生活的清贫等资料,并从中选择了文学方面的内容。《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和本文均写于这一时期,此时的苏轼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浣溪沙》中的那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更是有力的证明。那么,苏轼人生的其他阶段呢?我继续查阅,收集到苏轼多次被贬谪的原因、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书画等方面的成就、他在各地的政绩、与苏辙的兄弟之情、婚姻生活、四个儿子文学上没有突出成就等资料,从中选择了能表现他豁达个性的诗词,例如被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时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被贬海南岛后的“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由于事先对苏轼的情感思想了解较多,我在备课时重点紧扣豁达,兼顾愤懑、悠闲、欣喜。上课时,我从现代人生活的无奈导入,抓住文本中的“欣然”“闲人”展开,通过一系列课外资料的补充,尤其是苏轼自己作品中的句子,既让学生理解了他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又让他们理解了苏轼的自豪——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人间美景。通过阅读作者被贬期间所作的诗句,学生们明白了豁达是苏轼思想的主旋律。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正是在黄州形成并成熟的。短短84字,让苏轼永远地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我讲起来轻松,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却更透彻,课堂互动也明显增多,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猜你喜欢

清兵苏轼价值
清兵卫与葫芦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
清兵卫与绘画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清兵卫 与 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