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区音乐民族化研究出版物初探*

2012-01-28陈宗花

中国出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解放区民族化音乐家

文/陈宗花

解放区音乐民族化的探索是现代中国音乐民族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关于音乐民族化问题的理论思考主要集中在音乐大众化、民族形式问题两个讨论中,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解放区音乐民族化实践也取得重要进展,音乐家们深入民间,收集整理、研究民间音乐,并利用民间音乐资源创造出民族化的新音乐。解放区音乐民族化的理论思考及实践探索对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成为音乐史研究的重要部分,迄今已出版了大量出版物,它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始资料类出版物、回忆资料类出版物、各类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些出版物加以分别介绍。

一、原始资料类出版物

原始资料类出版物,是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研究中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其一,解放区发行的有关探讨音乐民族化本质、实施方法与途径等问题的出版物,主要包括《新音乐运动论文集》《秦腔音乐》《民间音乐论文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等著作以及相关文件、档案、报刊等,如《红色中华》《解放日报》《新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民族音乐》《人民歌曲》《新音乐》《音乐月刊》《音乐杂讯》等。其中《秦腔音乐》(1945年油印,1950年海燕书店出版)是国内首部深入考察并全面论述中国地方戏音乐的专著,在民族音乐学及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部著作是安波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通过长期亲身的田野作业,收集采录大量的文献与口述资料整理而成,它不仅全面系统记录、整理了秦腔音乐,而且还对秦腔音乐的行腔、板式、调式特征及其结构规律等进行细致研究,为此后国内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及论著撰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迄今出版的大多数戏曲音乐概论的论述范围与基本框架皆与《秦腔音乐》近似。在考察秦腔音乐过程中,安波摸索出“融入式”调查法以及先学会演唱再进行记谱等宝贵的田野作业经验,为中国特色民族音乐学学科形成积累了重要成果。同时安波在考察实践中体察到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并充分肯定了它的价值,为解放区音乐民族化运动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观念支撑。

其二,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的史料汇编、音乐家理论文集、作品选集等,主要有《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22卷)、《延安文艺丛书》(16卷)、《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解放区文艺大辞典》、《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音乐建设文集》《延安文艺运动纪盛》《东北现代音乐史料(第一辑)》《延安鲁迅文学院校友录》《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一集)、《中国现代音乐家论民族音乐》《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冼星海全集》《贺绿汀全集》《聂耳全集》《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抗日战争歌曲选集》《解放战争歌曲选集》等。

在此类出版物中,《中国现代音乐家论民族音乐》一书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音乐家,如冼星海、麦新、吕骥、马可等关于音乐民族化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汇录,特别是对冼星海《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民歌研究》等代表性成果进行了摘录,此外还摘录了麦新《创作不是少数人的事情》《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联抗《几种“民族形式”》,吕骥《民歌的节拍形式》与《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论文的核心观点。该书对这些音乐民族化理论成果的系统汇集,大致反映了解放区音乐民族化探索的理论成就。同时该书还摘录了甄伯尉记录整理的《关于〈生产运动大合唱〉》会议记录,《生产运动大合唱》出现后,延安文化界专门就该作品民族化、大众化实践问题召开讨论会,该文对讨论会进行了全程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些资料的汇集对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该书采用分时段、分区域的编排方式,对国统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的探讨文章也作了摘录,为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对抗战时期登载在各种出版物上的文艺资料按区域进行编选,为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材料。

二、回忆资料类出版物

此类出版物主要是各类回忆资料的汇编,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苏区文艺运动资料》《左联回忆录》《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延安鲁艺回忆录》《鲁艺在东北》等;还有大量散见于各类著作、报刊上的回忆录、采访录等,如《峥嵘岁月的歌——忆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及演出》《〈白毛女〉音乐的创作经验——论创造中国新歌剧的道路》 等。

《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一书在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研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编者曾刚筛选、比较、研究回忆延安音乐活动的各种文稿,同时又征求了一些延安老同志的意见,编辑出版了该书。该书收录了延安音乐活动亲历者张鲁、刘炽、关鹤童、安波、李焕之、马可等音乐家对解放区音乐活动的回忆文章,特别是对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创作过程与新秧歌运动发生始末等的回忆,为解放区音乐民族化发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史料,更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解放区音乐民族化运动的场景,是解放区音乐研究的必读书。

收录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红军时期》《苏区文艺运动资料》等书中关于苏区音乐的回忆材料也极为重要,几乎成为唯一的资料来源,由于苏区丢失及长征,相关资料几乎遗失殆尽,使得苏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二手材料。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战时期解放区音乐民族化研究的百科全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该书广泛收录了当时的指战员、文艺工作者对抗战时期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的音乐活动以及各文艺团体如抗日剧社、烽火剧团、联政宣传队等开展的音乐宣传活动的回忆文章,从各个层面再现了解放区音乐活动的整体发展历程,尤其是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后解放区音乐民族化理论实践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事例。

三、各类研究成果

关于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的专题研究较为突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音乐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抗日战争音乐史》《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走向音乐家的道路——马可生平与创作》等专著,以及《冼星海与延安新音乐运动》《论星海的辩证艺术观》《谈安波同志的歌曲创作》《麦新与群众歌咏活动》《略论吕骥作品的艺术特色》《冼星海论音乐艺术的大众品格》等论文。以冯光钰《走向音乐家的道路——马可生平与创作》最具代表性。该书以人物传记的结构方式,对马可的革命音乐活动进行了分阶段论述,特别是对马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几部民族化代表作品,如《南泥湾》《夫妻识字》《白毛女》《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创作背景、产生始末进行了研究,并对作品结构形态进行较全面的音乐学分析,较为深入地探究马可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的深刻内在关联,揭示解放区音乐民族化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该书采用史实描述与作品文本细读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展现出马可这位从民间音乐土壤成长起来的本土音乐家的一生,在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是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包括中国文学、近代史、社会学、艺术史、民俗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例如《中国解放区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严家炎编)《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著作。其中刘锡诚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第四章十五节对延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开展的民间音乐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进行了历史描述,并对研究会所开展的音乐民族化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了梳理,作出准确的历史评价,为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中国解放区文学史》对解放区音乐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对解放区各革命根据地的文学艺术活动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与概括,特别是对一些民族化探索的重要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评析其得失。这就使该书在为解放区音乐研究提供大量史料的同时,也给予音乐民族化问题的研究以重要启示。

最后需要说明,由于革命战争的动荡岁月,解放区音乐的原始史料保存极不完善,特别是苏区、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资料尤为有限。另外,对现存史料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清理与保存,也造成现存史料分布极为分散,增加了资料收集的难度。因此在开展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研究时,需要大量依赖二手资料,但回忆录、采访录本身存在天然的缺陷。现存的原始史料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解放区采录的音乐材料就存在着可靠性问题,而且很多作品的集成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亦受到时代影响。面对这种状况,对于解放区音乐民族化问题的研究,文献资料的审慎考证至为关键。

猜你喜欢

解放区民族化音乐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解放区的天
姚铜(音乐家)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被“真人真事”改写的历史——论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真人真事”创作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