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业精神强化高职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2012-01-28

浙江医学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社团精神职业

钱 杨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教育教学管理·

以专业精神强化高职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钱 杨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正确把握专业精神与社团组织的内在关联,发挥学生社团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将专业兴趣、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要素融合到学生社团活动中,以促进学生社团建设及高职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专业精神;学生社团

Abstract: The student societie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vocational training. We should correctl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community. We can fuse the professional interest, occupation attainment and occupation skill to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pirit; community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社团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注重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延展,学生社团也应关注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将专业精神融入学生社团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社团氛围中逐步培养职业适应能力。

1 专业精神不足导致的社团问题

专业精神是指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分为硬、软两个方面。硬的方面是指在工作职位所必须履行的专业技能;软的方面包含了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专业兴趣、专业思维和职业素养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快速发展社团文化,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及规模急速扩张,但是,学生社团发展中往往缺乏专业精神的建设,主要表现为:

1.1 传承性不足,组织管理松散

社团组织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机构组织管理能力,决定了社团的形象及活动能力。部分学生社团成立仓促,缺少自身建设及管理,加上成员的专业技能学习程度不一,直接影响学生社团活动的平衡开展。加上高职院校的三年制教育,容易出现因人废团、人走团灭的现象。骨干成员流失,社团便缺乏活力。

1.2 活动形式乏陈,会员认可度不高

部分社团组织者忽略了社团活动的动态多样性。社团活动追求形式,缺少内涵与活动层次,表现为与专业学习联系脱节,活动多以讲座、会议形式开展。这类社团在会员中认可度低,专业教师主动指导的积极性降低。

1.3 职业氛围缺乏,高职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社团中,极少有社团能培训会员的职业素养及职业意识。许多社团开展的活动很少融入职业元素,缺少与企业、行业深度结合的活动;或仅限于局部包装,流于形式,缺少整体职业氛围及职业文化积淀。

2 正确处理专业精神与学生社团的关系

专业精神由专业兴趣、专业思维、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多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分别从特定维度反映了专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实现专业精神与学生社团的内在契合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1 以专业兴趣为出发点凝练社团理念

社团组织必须是自由非功利的,社团发展如同学习一样,首先是一种兴趣。专业兴趣是对专业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产生的实质兴趣,在以兴趣为主导的社团理念中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以专业兴趣为出发点凝练社团的理念,可以将学生的共性发挥最大化,并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社团理念是衡量社团发展潜力及会员认可度的重要标准。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专业兴趣为出发点的社团理念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大学生进一步加强职业观提供了精神保障,使其取得专业方面的成果与进步;另一方面,从社团角度出发,以专业兴趣为出发点的社团理念能依托专业教学优势,为开展高品质的社团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为社团发展注入了中心活力。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会展协会以“传承八婺精神,展现地方魅力”为社团理念,通过组织金华年货展销会、八婺文化展示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将弘扬“婺文化”与社团建设相融合,在感悟地方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会员的专业兴趣,丰富了专业社团的内涵理念。

2.2 以职业素养为导向规划社团培训

培养职业素养是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要求。高职社团积极开展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社团培训,帮助大学生在培训中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也将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理念灌输入社团活动中,这与高职院校育人宗旨相吻合。开展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社团培训,一是要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观念,树立、创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意识;二是要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培养综合能力及职业爱好,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正确的择业思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协会以“培养车间级骨干人才”与“培养机械创新意识与能力”定位社团,通过建立“班组制”、“学徒制”、“5S管理制”创新社团管理的形式,将专业社团带入车间。社团以学徒拜师结对、学徒跟班培训、“最佳学徒”学技竞赛等,培养会员要“尊师重教,务实善技”;以“5S”管理之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先进制造科技节等活动,培养会员要“自律自强,博学创新”,真正在社团中孕育高职机械类大学生的职业文化。

2.3 以职业技能展示为载体增进社团交流

高职教育强调的职业技能培养,不仅要靠课程的专门学习与实训,还要依靠课外实践得以强化提高。社团作为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技能、拓展技能、展示技能的机会,是课程学习最有效的延伸。通过团内交流、团际交流,给社团提供展示日常培训、学习与活动成果的平台。以技能展示、成果汇报、经验交流等形式来进行社团交流,能加强社团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促进社团不断创新与进步。此外,以职业技能为成果的社团交流还能激发成员的比赛热情与表现欲望,加深对社团会员个性、风格、长处的了解,在增强凝聚力的同时,组建优秀的技能竞赛小组,代表学校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文艺社在金华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研究会的支撑下,挖掘整理出醒感戏、方岩庙会、鼓词等金华、永康、武义、磐安等地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在社团指导教师协助下编写出培训教程,引入专业课堂,同时相继完成一系列研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引起当地社会媒体关注。

3 形成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氛围

文化氛围的形成过程中,精神品质往往处于其中心地位。专业精神是在专业技能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是经验积淀并意识化的结果。以专业精神为中心促进社团氛围良性发展,突出表现为以下3点:

3.1 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企业进一步提高其行业领域竞争力及效益的关键要素。企业要发展强盛,离不开员工服务意识的提升。社团要发展,就必须提高社团组织者的服务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将社团会员的角色等同于企业的顾客来看待,社团组织者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提供更有影响力的社团活动,吸纳更多社团会员加入。

3.2 团队精神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培养学生对未来岗位或职业的适应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而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便是团队精神。社团是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组成的,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民主性,社团会员向心力比较强。利用这一特点,培养有凝聚力的社团氛围往往可以事半功倍[1]。高校的社团凝聚力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形式,它应充分尊重个人情感与心理需求。大学生社团凝聚力的强化,能使成员齐心协力,朝着同一个目标不懈努力,展现集体力量的强大。

3.3 学习能力

社团是一个小而全的系统,社长和成员紧密接触,对于社团结构和活动类型大家都比较熟悉,分工合作已成常态,所以思考的系统性不可或缺。社团中很多成员都参加过社长和干事竞选,表达过自己对社团发展的整体规划,对社团发展进行过系统思考。当成员领悟了团体学习的要旨,也会迸发出强大的创造性张力,推动社团组织的整体发展[2]。在社团中,团体学习的动机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与不断超越自我。如机械类社团通过举办技能竞赛,以赛代训,选拔专业中优秀的技能人才参加更高层次的竞赛;农学类社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实际活动中“学农爱农,服务三农”。当他们有着在某方面“超越自我”的愿望时,学习能力的地位便在社团发展中表现得更加鲜明。

4 注入专业精神的几点思考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团还处在以物质形态为主的发展阶段,但随着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精神层面的社团内化发展将逐步深入。由于精神层面的发展多数是非物质形态的,而且效果的反映有时也不是很具体,因此,它有一个由浅到深,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我们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4.1 强化专业精神,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

提高学生参与专业型社团的兴趣是专业型社团发展的源动力,如鼓励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参加高校的青年文学社、讲演社团及一些外语专业社团。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精神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专业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没有一定的专业精神就很难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立稳足根。高校还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职业精神。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精神是以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支撑的,不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就不能以持续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就只能步入单纯“吃老本”的误区。

4.2 在社团中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强化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培养,注重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3],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必然因素,是把校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的必经之路。培育校企共认的社团文化,能进一步打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隔阂。企业与学校把各类社团按社团不同的功能进行结对联姻,经常进行切磋交流、比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吸引更多的学生、员工参与,在参与中陶冶情操,密切感情,建设和谐的校园和厂区。

4.3 扩展大学生专业交流平台

社团的成果总结、交流、表彰是衡量社团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成果能否及时转化,能否运用于社团后续运作的关键。在大学生社团管理中,搭建良好的专业成果交流平台,有利于社团成员之间加深了解和相互肯定,促成专业成果向专业精神的转化,保持社团成员进取的心态与开朗的心境。举办“三结合”就业招聘会、技能展示会,将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专业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就业招聘、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形式作为展示。此外,大学生社团除了要定期召开座谈会,倾听成员的意见,及时总结、讨论活动开展情况以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微博、博客、QQ群等网络信息平台交流收获,拉近社团成员之间及成员与教师间的距离。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教学、实践、就业、学生活动的公共信息及学生专业成果、职业指导、综合素质等个人信息整合建立校园信息化互动平台,以增进大学生专业成果的横向与纵向转化。

[1]袁东梅.论高职大学生社团培养团队精神之功能[J].职业教育研究,2011,(1),64-66.

[2]闫利雅.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实验田:学习型社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3-45.

[3]潘玉耕.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融合问题[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4),7-10.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y professional spirit

QIAN Yang

(Jinhua Polytechnic, Zhejiang 321017, China)

G711文献标示码B

1672-0024(2012)02-0004-03

钱 杨(1982-),男,浙江金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社团精神职业
缤纷社团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我爱的职业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