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2012-01-28董小华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年2期
关键词:服务业人力资源机构

● 董小华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列入了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鼓励类目,为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研究推进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对于促进首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10月底,北京市共有1057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行业注册资本15.9亿元,总资产54.3亿元。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200亿元,年营业税5.4亿元,行业全年实现净利润1.8亿元,从业人员13986人。

2010年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服务120万次,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154.4万份;开展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服务,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数据库3891个,现存求职信息总量6.8亿条,全年入库信息总量4432.7万条,累计服务用人单位176万次,发布招聘信息1997.4万条,发布求职信息2900万条,网站年访问量28.2亿次;高级人才寻访(猎头)服务推荐15528人;举办2937期各类培训班,培训17.2万人次;组织人才素质测评18201次,测评22万人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用人单位17663次,服务个人20.7万次;劳务或人才派遣服务用人单位8101次,派遣人数13.7万人次;全年举办招聘会5038场,363万人次参会求职,服务用人单位40万次,发布招聘岗位292.2万个次,达成意向103万人次。

(二)发展特点

1.产业化特征初步显现。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至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503家发展到1057家,数量翻了一倍。二是集聚效应凸显。以CBD、中关村、王府井商业街、金融街、总部基地等几个产业集聚区为中心,吸引了一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安家落户。三是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现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46家,其中国有企业41家,民营机构568家,中外合资机构12家,港澳独资机构25家,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2.服务体系相对完备。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部门和行业所属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人力资源外事服务机构等各类机构,通过开展求职招聘、职业指导、网络招聘、管理咨询、人力资源规划、培训、测评、猎头、派遣、人事代理、人事外包、举办招聘会等服务,服务各类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形成了广覆盖、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格局,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一批知名服务品牌。

3.行业服务走向规范化。2007年8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北京市人才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对人才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注册资本、设施设备、业务范围、业务流程以及等级评定条件等给予了明确规定,发挥了规范、引导市场的作用,提升了北京人才服务行业的自律能力和整体水平。

4.国际化趋势日渐显著。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借道香港、并购重组、股权变更、信托等方式谋求进入北京市开展业务的同时,国内申请开展境外人力资源服务、开展人力资源跨境流动业务的呼声日渐高涨,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5.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业总部经济特点显著,很多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将中国业务总部设在北京;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纷纷到外地设立分支开展业务,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有力强化了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辐射效应。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人力资源市场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目前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规还未出台,原有法规已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要求。二是缺乏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的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多数为小微企业,国家目前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还没有专门的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政策支持滞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缺乏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缴税压力大,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三是市场诚信水平低,无许可机构扰乱市场秩序。业内诚信体系不健全,同业机构恶性竞争,市场当中招应聘活动、机构服务行为不规范、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黑中介滋生蔓延,侵害用人单位和求职个人的合法权益。

2.人力资源服务业整体实力有待提升。2010年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200亿人民币,尚不足Adecco(全球最大的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营业额的十分之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发展资金少、经营方式粗、技术力量弱、信息化水平低、服务手段旧等问题,高端服务项目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产品和项目,不能适应市场的差异化、个性化、高端化服务需求。

3.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亟待提升。一是行业标准化工作亟待推进。随着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步伐的加快,原有的服务规范和机构等级评定标准只适用于人才服务机构,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服务机构,已不能适应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需求,急需更新换代。二是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各类社会机构报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政府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信度和效度,难以形成人力资源市场宏观调控和决策研究的有效依据。

4.从业人员队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必须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专业精神、政策水平、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稳定的职业经历、较好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调查情况看,从业人员队伍中,高层次专业人才仍较缺乏;硕士及以上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而大专及以下人员却占总数的41.8%;此外,人员流动性大,职业状态不稳定,服务绩效偏重短期行为,服务信用度偏低。

二、与西方国家和我国沿海城市的比较研究

(一)西方国家的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其灵活高效的服务手段弥补了公共部门的不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规模增加了近一倍。2008年,全球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达到了71,000家,分支机构达到171,000家。其中,欧洲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占全球的51%,亚太地区占30%,北美占11%。

2007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增长到3410亿美元。日本和美国各占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年产值的21%,欧洲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年产值占全球的48%。

2008年,Adecco(瑞士)全年销售额达到311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荷兰)成为全球第二大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营业额为232亿美元。排名第三的是Manpower(美国),营业额为216亿美元。2008年,全球前十位的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营业额占全部机构营业额的33%。

2008年,全球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雇员数达到819,000人。欧洲占33%,亚太地区占30%,南美占21%。雇员人数最多的是日本、巴西和美国,共占全球私营机构员工数量的65%。

(二)上海、江苏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经济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我们从城市对比的角度,重点考察了上海市以及江苏的苏州市、昆山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其特点,一是以服务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二是以规划建设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为依托,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体系,采取了园区经济集群式发展的模式。三是以“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为特征,形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协调发展格局,形成产业化发展平台。四是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为动力,探索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模式。

(三)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人力资源服务业在经营性领域已经出现了产业化发展态势:

一是市场细分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逐步提高服务的专注度,明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细分市场,包括服务领域的细分、服务客户的细分、服务地区的细分等等。

二是服务专业化。包括专业的服务领域、专业的知识、经验和产品、专业的团队、专业的形象和水准,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等等。

三是产业链条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各个业态,比如职业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咨询、素质测评、培训、推荐招聘服务、入职后的职业生涯设计等等,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很多企业在对客户和求职个人的服务上注重一条龙终身服务,对人力资源库中的中高层次人才进行多次开发和追踪服务,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开发效应和经济效益。

四是发展规模化。一些优秀机构,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机构积极通过兼并、重组、收购、上市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纷纷开设分支机构,努力成为地区性、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企业。目前排名前几位的全球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基本上都采取了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了市场规模。

五是竞争国际化。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发展空间巨大,预计还有8000亿人民币年产值的潜在市场。西方国家全球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越来越看好中国市场,加大了对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投入,也使我国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持续升温,加剧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同时,一些优秀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然嫁接国际资本,开展国际市场竞争。

六是形态集聚化。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总体上比较弱小,为了促进产业化发展,政府在宏观引导和培育扶持政策方面积极探索,出现了积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新趋势,希望通过政府的培育,对自发形成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聚进行引导和规范,象上海、江苏等地一样,尝试产业形态的集中化。

三、加快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十二五”期间,北京提出要聚集世界级人才队伍,构建世界级人才发展服务体系,确立支撑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产业化发展,成为首都“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北京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源服务各业态全面发展的态势。无论在公共服务领域还是市场经营性领域都在全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大、集散性大、人才密度大、市场需求大、发展空间大、对外开放度大等“七大特征”。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要打造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称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必须在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形成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良性互补的发展格局。要真正解放思想,围绕首都发展大局,准确定位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围绕首都重点产业发展,特别是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和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要求,通盘考虑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规划布局。要紧密结合实际,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在已经自发形成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域,通过政府的规范引导和培育建设,形成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

根据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和重点区域建设规划,建议围绕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在中关村规划建设北京北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围绕中央商务区建设规划,在CBD建设东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围绕城南行动计划和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以丰台人才大厦为核心,建设辐射南部、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形成东西贯通、南北匹配、三足鼎立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多中心格局,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也可学习借鉴中关村模式,打造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一区多园”模式,一区即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多园即海淀园、朝阳园、丰台园。园区建立统一管委会,形成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机制。

(二)突出重点,试点先行,高规格建设南部人力资源产业园区

丰台是北京南城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区域,规划建设北京第二机场,正在建设丽泽金融服务区,“十二五”期间丰台重点建设项目投入达1300亿元。丰台区根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需求,高度重视人才集聚工程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已正式将建设丰台人才大厦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应该说丰台已具备了率先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政府投入、基础建设、发展需求等先决条件。为此,我们认为,结合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产业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布局设想,在丰台规划建设辐射南部、西部地区的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建议,目前应抓住重点,在丰台高规格共同建设南部人力资源产业园区。

(三)配套跟进,政策引导,突破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瓶颈

园区的吸引力在于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否则,很难形成长久的促进产业发展的平台。目前国家层面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十分有限,为避免园区成为没有吸引力和促进力的空壳,推进园区建设要采取合理规划、稳慎推进、摸索经验、逐步发展的原则。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机遇,积极争取人力社保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逐步建立完善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较大,需要把政府资助、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面扶持措施进行整合,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充分利用首都资源,重点吸引国内外大型人力资源企业和重点民营企业,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兼并重组,打造联合舰队。四是要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力度,打造人力资源市场优质服务品牌。鼓励服务机构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创新服务产品,增加服务产品供给,引导拉动市场需求,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

(四)健全法制、规范秩序,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立法进程,创造市场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目前,《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已通过市人大立项论证,正式列入市人大法规立项计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要争取《条例》的早日出台,加大宣传贯彻力度。同时,研究清理原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形成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内的新的人力资源市场法规体系,为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序运行、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制环境。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突出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联动机制,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制度和行政许可工作规程,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工作的指导、沟通、管理和考核,增强行政许可工作的透明度和市场管理工作的公信力、权威性。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统筹规划和宏观引导,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行业组织建设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五)规范服务、鼓励诚信,加快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当今时代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标准的成功推广和实施,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的实施,将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由“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自觉提升规范化程度、专业化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人力资源服务社会评价的更高等级。要进一步修订北京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充分考虑各类机构、各类业态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框架内,进行科学分类,合理评价,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有效建立。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信用评估体系。加强信用建设与管理,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基本信息、良好信息、不良信息向社会公布,加大对不良信誉企业的惩戒力度,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发展,为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猜你喜欢

服务业人力资源机构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