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浙西南山区转型的“联动发展”战略

2012-01-28陈刚

浙江经济 2012年7期
关键词:浙西联动发展南山区

□文/陈刚

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和难点都在浙西南欠发达山区,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全省发展的大局。“十二五”期间,加快浙西南山区的发展刻不容缓。

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浙西南山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山区毗邻海西,具有相对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加快山区参与海西区的建设,是引导浙商回归、推动山区转型的有力举措。因此,推动浙西南山区的转型,要立足全省大局,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尤其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立足于联动、立足于开放。

联动发展,要求浙西南山区充分依托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三管齐下”,推动山区与山区、山区与沿海、山区与平原之间的统筹发展。要根据山区的现状,依托生态、旅游、山林等特色资源,与沿海的发达地区建立开放合作平台,实现山区优势资源与发达地区优势资本的高效对接,跳出山区发展山区,突出山海统筹、重视内外联动,要从单纯追求“赶超发展”转向追求“联动发展”。

参与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要立足于全省大局,借力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浙西南山区参与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

积极参与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浙西南山区目前的交通基础,重点依托丽水、衢州、温州等交通区位优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参与“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优化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借助沿海地区综合交通网络、物流体系海陆一体化及服务体系大通关、直通关等通道的内陆拓展,加大对接力度,促进内陆山区与沿海之间的协调联动。鼓励山区与沿海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应努力将温州打造成连接长三角和省内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城市和出海口,带动文成、泰顺等内陆山区县参与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的建设。

鼓励浙西南山区县市与沿海发达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在保障生态的前提下,积极承接引进一批战略性、龙头型的项目,加快山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衢州应充分发挥太阳能光伏等高端产业的优势,以高端化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引进和重点扶持氟硅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空气动力机械、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开展山区与沿海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浙西南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鼓励山区与沿海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合作,联合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山海览胜”旅游线路。加大山区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式旅游与海岛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的捆绑宣传力度,重点引进促进海陆资源联动开发的的项目和企业。

推广实施森林碳汇。实施CDM造林和再造林碳汇项目,可为浙西南林业发展引进国际资金,也有助于浙西南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浙西南山区推广森林碳汇,可帮助浙江沿海地区缓解节能减排的压力,促进海洋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从而有利于浙江沿海“蓝色屏障”与山区“绿色屏障”的共存共生。现今浙江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但浙西南巨大的林业碳汇能力将为未来间接减排提供了有效途径。要支持和鼓励具有潜力的市场主体参与碳汇交易、水资源交易,加快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

建立山区与沿海的劳动力合作交流平台。应充分利用山区与沿海之间劳动力的移动、产业的转移,推动区域的协调联动。广东省的“双转移”就是引导和推动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北地区转移,有序地将欠发达地区人口向珠三角地区转移,从而推动粤北山区与珠三角地的协调发展。在“下山脱贫”方面,浙江应结合浙西南山区生态承受能力,从全省统筹的角度,在尊重下山农民意愿和利益的基础上,考虑向省内生态承受能力较强的杭嘉湖、宁波等沿海地区转移人口,它有助于保护山区生态、调整人口布局、促进农民致富。此外,浙西南山区还可以利用区域劳动培训基地的优势,走高附加值的劳务输出之路。

加大山区与沿海的人才交流。人才交流是推动浙江海陆联动中思想、文化、观念、科技、教育、信息、资金等交流的载体。应当借助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的机会,积极引导行政机关、国企人才、高校和科研部门的干部、科研技术人员等以人员流动的方式,支援山区建设。应鼓励山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

推动与义乌的全面接轨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设立为山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义乌毗邻浙西南山区,它拥有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是浙江省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浙西南山区应充分利用义乌成为国家级试点的契机,实现与义乌的战略对接,在优化贸易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构筑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浙西南山区与义乌的对接,尤其是要紧密围绕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义乌对浙西南山区的辐射,加快山区的转型升级。

建立浙西南山区新型贸易方式。应充分发挥义乌市场的独特作用,加大浙西南山区资源整合力度。借鉴和嫁接义乌“市场采购”模式,建立浙西南山区新型贸易方式。建立和完善山区综合贸易服务体系,探索有利于山区发展的进口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

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探索新型流通方式。浙西南山区要统筹发展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探索山区现代流通新方式,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管理机制,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特别是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应积极构建“三农”服务体系,围绕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业、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强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重视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农产品城乡配送物流,加大其与义乌市场对接力度,促进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

充分利用义乌试点成果。首先是利用义乌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拓宽山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渠道。特别是利用相关商品展贸专区的建设,推动山区农产品走出去,加快山区农业“总部经济”的形成。通过国家级商品国际贸易区以及“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等进口商品展贸专区的建设,加快山区进口、转口贸易的发展。其次,利用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加快山区商贸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的对接,推进浙西南山区市场的转型升级。再次,充分借助大力发展经贸合作区的机会,依托即将规划的境外中国商品展示中心、订单服务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山区企业开展国际营销,复制专业的市场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

构筑区域协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范式。要着力构筑优势互补的区域协作体系,充分发挥义乌市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它与浙西南山区各县市在市场、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互补合作,在产业转移、技术交流、劳动力转移、商品信息共享等方面探索区域合作模式。如近年来丽水山区承接义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开展来料加工,不仅解决了山区留守人员的就业,也促进了丽水珠绣、钩针编织、饰品工艺品、鞋帮、服装等五个加工产业带的形成。缙云县2010年承接义乌来料加工从业人数达到43794人,加工费收入达到2.11亿元。义乌也非常重视加强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的建设,重视对山区来料加工经纪人的培训,重视经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义乌经营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山区观念的转变。

鼓励融入海西错位发展

浙西南山区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发展海西区的机遇,借助地理上的优势,积极参与进去,享受海西区的政策优惠,“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加快发展。

打造省际边界新高地。加快浙西南山区的发展,关键是解决制约山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改善山区发展环境,使浙西南山区成为长三角经济区的绿色产品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生态文化休闲度假目的地。要将浙西南山区打造成为海西区北翼经济高地、浙、闽、赣、皖四省边界的新高地。特别是强化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作用,扩大对区域的辐射。筹建跨省工业园区,打通生产要素流向浙西南山区的通道,吸引周边的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为我所用,积极主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提高山区的整体竞争力。探索浙西南山区省际边界“飞地”开发政策、运行模式,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分区,实现资源、政策上的共享。

整合资源错位发展。浙西南山区应整合资源、全局规划,提升山区在参与海西区建设中的整体竞争力,避免因不同区域资源优势、愿望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拟建重点产业上的重叠。尤其是做好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如应充分利用温州港口、空域优势,搭建对台合作开放平台。利用丽水、衢州两地所具有山区与丘陵经济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应努力探索山区低丘农业、缓坡村镇、集约利用的开发模式,打造山区保障科学用地的生态集约型示范区。

加大与海西的产业对接。引进台湾地区先进技术,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科技合作;利用浙西南山区交通运输以及物流产业同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交通运输及物流产业之间的区域联结性,实施网络接轨,实现产业联动;引入台湾关键技术,改造浙西南传统产业,加快浙西南山区沿产业链升级和跨产业链升级。

加快与海西的文化旅游对接。发挥浙西南山区旅游优势和民俗文化优势,包括畲乡文化、摄影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廊桥文化、香菇文化等,以文化为纽带,积极开展浙西南山区与台湾的文化艺术交流;利用浙西南独特的休闲旅游资源,加强和海西区都市圈中心城市旅游网络的联结,形成网络互动效应。

加大对山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当前浙西南山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生产要素的流失,如何能够引导周边区域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为我所用,不仅仅依赖于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上的差异,特别是在税收等配套政策上的倾斜,改善山区投资环境,扩大对周边的吸引力和辐射范围。应积极争取丽水、温州、衢州共享海西区的优惠政策,使浙西南山区能够在海西区经济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浙商资源的回归。既要重视山区浙商“走出去”,也要引导浙商“走回”山区再创新业。

猜你喜欢

浙西联动发展南山区
读迷作品
深松耕对宁南山区马铃薯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我当“官”了
浙西传统民居生态观探析
浙西屋脊清凉峰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麦种植基地与发达地区粮食专业批发市场O2O联动发展的研究
“两个走向”将为世界联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