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发展需要形成基本共识
2012-01-28黄祖辉
□文/黄祖辉
(作者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山区在资源环境保护、百姓脱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山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与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相比,尤其是按照传统的区域发展指标衡量,山区在工业化、城市化、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以及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与此同时,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背景下,山区在资源环境、绿色产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既实现山区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又确保山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形成山区发展基本共识是重要前提。
形成山区是“宝贝”不是“包袱”的共识
山区的发展条件今非昔比。目前的浙江山区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山区人民生存已不再依赖山林砍伐,这使得山区的生态环境与林相景观大为改观,而多年来政府对山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又使得山区的交通通讯等条件大为改善。这些变化将为山区的开放发展与转型发展提供崭新的发展平台。
山区的比较优势日趋显现。很显然,随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短缺的加剧、环境压力的加大,要素价格的上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沿海发达地区在信息、交通、土地、劳力、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正面临着产业转型与转移的变革,相比而言,山区在要素价格、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却日趋凸显。与此同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山区相比,浙江山区紧邻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这一独特的山区区位比较优势,具有独占性和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山区这一比较优势的显现,将为山区的持续发展和科学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山区的后发优势蓄势待发。如果说过去30年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与它的先发优势有关,那么未来山区的快速发展将与它的后发优势相关。浙江山区的后发优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这一优势及其价值,在其它地区生态资源普遍短缺、生态环境普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已愈来愈显示出来。二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元的市场需求。浙江山区面积占陆域70%,尽管其中有不少区域是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但仍有大量的空间,尤其是大量的地低丘缓坡带,可供开发利用。此外,山区丰富多样、安全优质的山林产品,景观别致、绿色健康的休闲旅游,环境优美、价格适中的养生房产,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外的消费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市场需求前景极佳。
总之,无论从山区目前的发展环境看,还是从山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看,山区绝不是我们发展的“包袱”,而是实实在在的“宝贝”。山区的青山绿水就是山区的金山银山。
形成山区环境保护与开发能够统一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科学发展,目的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资源环境状况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就山区而言,可持续发展无疑应该做到山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并且相互促进。因为很显然,如果山区仅仅是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难以如愿,但如果山区的发展不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那么山区的发展很可能是短期的,是不可持续的。
实践中,已有不少把山区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统一起来,并且相互促进的成功案例。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科学的山区发展观和考核体系是山区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能否有机统一,并且相互促进的重要关键;激励约束相容的资源产权制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是两者有机统一,并且相互促进的基本保障;生态保护有偿化,生态需求多元化,生态产品优质化和高值化是两者有机统一,并且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无论从山区目前的发展环境看,还是从山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看,山区绝不是我们发展的“包袱”,而是实实在在的“宝贝”
形成山区能够生态富民和科学跨越的共识
山区是人类之源,是生态之源,是革命之源。山区是我们的大氧吧、大水源、大屏障和大花园。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食品、健康生态休闲需求的不断增强,能够同时满足这两大类需求的资源在其它地区已经几乎不复存在,只有在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山区才存在这样的资源,这是一种极为宝贵与稀缺的资源。因此,只要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山区就完全可以避免沿海一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老路,就完全有可能依托山区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和科学跨域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