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宁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2012-01-28张伟标潘梅蓁
□文/张伟标潘梅蓁
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通过地方政府和中科院所合作共建平台,促进生物医药等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可行的、便捷的、有效的
当前,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抢占生物经济时代制高点,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科技部、工信部先后出台《“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发改委将于近期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都把生物医药产业列为生物产业的首要扶持产业。目前,国内已有12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10个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还有5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重点产业,8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正在国内逐渐形成。近年,宁海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扎推集聚的良好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一批生物科技研发中心项目、生产基地项目正在促成签约、转化和落成。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宁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事关宁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亟需进行深入思考和认真探索。
加快发展的基础优势
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2011年,宁海县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第61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65美元。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成功创建成省级文明县城、教育强县、体育强县、生态县、旅游经济强县。
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宁海县共有涉药单位600多家,其中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共6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宁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走在宁波前列,在现代生物医药的疫苗和生物诊断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卫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是省内著名的疫苗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宁海还拥有文具、模具、汽车橡胶部件、压铸等产业的四张“国字号”名片,工业实力雄厚。
有产业创新的技术支撑。2010年,宁海成功吸引美籍宁海人袁崇生博士回国创业。袁崇生博士在美国获得过生物医药方面的创新奖,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等都有合作。在他的引领带动下,宁海已成功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和人才落户。目前,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培训中心已动工建设,人源抗体药物筛选中心已签约,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前期洽谈进展顺利,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创建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能提供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宁海是一个“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连着水,城靠着海”的生态型山水特色城市,近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宁海人历来敢于创新,体制灵活,是全国第一个完成国企改革的县城,民间资本活跃,可谓创业者“理想的天堂”。宁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对自然环境和体制环境的要求可充分满足。
要关注几个关系
——要处理好产业与环境的关系。首先要高质量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生物医药产业引进的一些高端研发、中试机构层次要求较高,需要有非常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强培育发展。必须从机构组建、政策制定、园区建设、产业运作、部门配合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审批服务效能,为产业发展、人才集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古语说“十年磨一剑”,作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生物医药行业,周期可能更长。生物医药产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长、见效慢,研发一个新的生物医药产品一般需要8-10年,新药研发成功率往往很低,投入10个项目成功的可能只有1-2个。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有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和持续的财力支撑,同时要作好承受社会舆论压力的准备。
——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但同时具有边际效益极高的特点,通常一种新生物药品成功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利润回报高达10倍以上。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是宁海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应当实施的战略工程。
可借鉴的平台模式和经验
近期,通过对湖州、嘉兴、金华等地学习考察,发现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皆以与科研机构合作为发端,以地方政府和中科院及下属研究单位等合作建立平台为支撑,最终实现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产业化。
湖州模式。2006年1月,湖州市政府与中科院签约成立中科院湖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该中心是按照“1+N”模式共建的专业创新中心。由湖州市政府提供研发用房,在每个中心运营的前5年,拨付启动经费、项目科研经费,并按科研人员层次给予不同比例的人才公寓购租补助。目前,已建成工业生物、生物制造、营养等7个中心,集聚了145名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超过83%,人才本地化率超过80%。
嘉兴模式。2004年11月,嘉兴市政府与中科院签约成立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2011年2月,该中心升格为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为省政府直属的省级事业单位。嘉兴市政府负责建设研究院总部(即11.5万平方米的嘉兴科技城园区),启动资金、项目科研经费、购房补贴全部予以保障。中科院负责引进科研机构、研发项目、孵化企业等。建成后,通过研究院、工程中心、孵化企业三级运作,实现应用性研究与成果转化。同时,为市属各县市区提供平台支撑,对县市区引进的项目、机构等,免费提供研发和中试用房,产业化成果均归县市区所有。目前,该院已引进16家研究所、19个工程中心,孵化企业20家(2011年销售额达到3.07亿元),集聚500多名科研人员。
金华模式。2002年10月,金华市政府与中科院签约共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该园是全国首家中科院与地市级政府共建的科技园,已先后共同举办十二届工科会,有力地推进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和科技合作项目的深入实施。2008年,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上,启动中科院金华科技园的实体化建设。金华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提供一定面积的办公实验用房,每家引入机构给予200万元的经费支持,科技经费予以倾斜支持。2011年,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入驻机构直接产业化项目产值近3500万元,实现利润500多万元,同时集聚人才247名。
嘉兴、湖州、金华等城市给宁海的启示是,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通过地方政府和中科院所合作共建平台,促进生物医药等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可行的、便捷的、有效的。
建设一流产业集聚地
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结合宁海产业现状和发展需求,今后一段时期宁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扶持、借力运作、立足长远、远近结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院地合作为龙头,尽快创建生物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以生物诊断、研发试剂、新药中试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生物产业园,招引培育生物研发和生产企业,努力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把宁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
——编制高起点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高力度的产业扶持政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立足长远、全局谋划、整体部署、分步实施,须结合宁海实际,着力编制出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理清宁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方向重点和实现路径。同时,考虑到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须就生物产业园建设、产业专项资金、入驻机构补助资金、产业税收奖励、产权交易、人才集聚落户补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量身定制倾斜政策予以大力扶持。为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议成立县级乃至市级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管委会,发挥通专业、善管理、拓市场的作用,全面统筹宁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
——引进高档次的产业科研机构、推进高水准的研发基地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借鉴周边地区经验,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建立创新中心,引进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所,建立博士流动工作站、研究生实习基地,积极打造宁海生物医药产业专业高端人才集聚的“高地”。要及时对130亩研发总部基地进行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中科院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前期工作,落实土地指标,争取尽早立项,启动建设。加快推进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培训中心项目,争取尽早完工投用。
——开展高节奏的招商引资、建设高标准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宁海的区位优势,重点瞄准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所在大中城市的高校、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开展科技招商,引进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到宁海产业化。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活动,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衔接,吸引大产业大项目落户发展,推动宁海生物医药产业上台阶。近期,要针对已有初步意向的南京爱华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制定个性化招引方案,密切跟踪,统筹协调,促成项目尽早签约落地,尽早释放产能,实现近期小规模产业化。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医药配套行业,需要有产业园大平台来承载支撑。要抓紧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合理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明确分期建设时序。加快调整土地性质,落实土地指标,加大力度推进征地、拆迁等政策处理,及时启动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分期建设,实现园区滚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