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2-01-28徐剑峰
□文/徐剑峰
十八大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总格局,同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这对浙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指导意义。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2008年浙江经济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居民人均收入基数的提高,同时受资源要素与生态环境的制约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近年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这也使浙江2020年居民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的目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浙江居民收入增长出现了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现象,表明浙江经济增长在惠民生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经济建设五大任务的首条。特别提到“三个平等”,即“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要加大推进财税改革与金融改革。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阻挠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这次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体制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要尊重市场机制,对于妨碍公平竞争市场机制的,如行业垄断、进入高门槛、不同经营主体的差异化待遇、利率行政性管理、税制不合理等,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同时,对于市场机制不足或缺陷的,尤其是市场微观法制管理,如食品安全监督、合法生产、劳动保障等,政府要发挥作用,加强依法管理。政府要管好该管的,不该管的,政府不要去干预,要由市场去引导去调节。
浙江是民营经济发达省份,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体。但浙江经济发展同样也受到一些体制因素的制约。如行业进入垄断、政策的差异性歧视、投资审批制度、利率非市场化、税负过重等普通存在,扭曲了市场机制,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未来十年,我国将进入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浙江要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注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推进国企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本在非关键领域的退出,为民企发展让出空间;鼓励民企国企通过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混和所有制模式,共存共荣,平等竞争、合作发展。加快财税体制与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小微企业互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与不同规模企业,提供平等的制度基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容,突出了其关键地位。指出“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的省份,同时也率先面对更为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劳动、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浙江资源、劳动力要素的比较劣势更加突显,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向省外海外转移的趋势渐显。而技术仍未形成比较优势,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要素,难于与其他要素结合,出现大量外流,热炒成风、追逐于短时的暴利。这对浙江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现象。
科技创新对未来浙江经济发展将极为关键,唯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牢牢抓住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把握产业科技革命新趋势,紧紧追随世界新技术、新产业,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重视借鉴德国与韩国经验,以政府支助基础技术与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为引导,以大企业技术研发为主体,促进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从而使浙江资本优势转化为产业技术优势,再创浙江工业新优势,从而实现浙江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
报告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部分,首次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其背景在于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消费需求作用偏弱。这无疑制约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外部市场、依赖货币投资政策的刺激与拉动,不利于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同时,近年一些地区热钱泛滥、短炒成风,虚拟经济过度繁荣,房地产泡沫严重,大量资金流出实体经济,严重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相对于全国,浙江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浙江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度更高;作为民间资本最为充裕的省份,浙江多年来产业外移、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从事实体经济的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现象更为突出。如何通过扩大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浙江经济健康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未来浙江必须通过推进“两个同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建立起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同时制定与落实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金融制度与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与转型升级,保护与支持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并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十来年,中央政府将解决“三农”问题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农村、农业与农民的政策扶持,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快提升。但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整体落后面貌仍未有根本改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未有明显缩小。土地要素的城乡两元分割、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不少农民难以平等分享发展的成果。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首先可以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长方式根本而长远的转变。其次,也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此外,能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浙江城乡一体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借助大量的产业集群而壮大的县域经济,成为浙江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基础。但同时,浙江城乡一体化同样面临着城乡户籍制度分离、土地制度两元分割的制度性障碍。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户籍制度变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试点推进农村宅基地合法转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农业承包地流转,应成为未来推进浙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浙江是个经济外向度很高的地区,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长期高于50%,外来直接投资在浙江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浙江省际贸易发达,浙商对外投资发展迅速,浙商对省外与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对内对外开放,是促进浙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也要看到,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剧变,近年来浙江进出口贸易与外来投资也产生了较大波动,进而影响着经济的稳定。
面向未来,浙江应实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一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转变外贸发展战略,以提高产品档次与品牌为主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外贸商品结构优化;二是继续积极引进先进产业的外来投资,同时促进浙商“走出去”,更多地利用外部市场与外部资源,带动产业转移与升级;三是促进对外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重视国外资源与技术的引进,注意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双向发展;四是建立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机制,以政府引导支助、商会协调服务、企业主动应变的范式,建立起多层次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与风险抵抗系统,全面提高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