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2012-01-28杨建华

浙江经济 2012年22期
关键词:分配决策群体

□文/杨建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其目的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改善保障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环境。对浙江省来说,加强和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也是构建“和谐浙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于浙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社会宏伟目标、实现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科学谋划、系统设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今后五年浙江科学发展的重大而紧迫任务。而实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来的十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

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是民生的核心问题。而“收入倍增”对全面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充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着重大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收入倍增”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那么,我国从现在到2020年能否实现人民群众的“收入倍增”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前30年的发展。从1981年开始的20年内中国工农总产值翻两番,1991年开始的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2000年开始的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又增加了一倍。而人民群众的收入大体来说也是每8到9年翻倍一次。尽管居民家庭收入并不如GDP增长那么快,但即使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那么未来十年内国民收入的持续翻倍对中国来说并不很难实现。

以浙江为例,200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582元,而经过十年之后,在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达到了13071元,均提高了一倍多。同时,在十年之后,浙江将实现基本现代化。根据基本现代化理论,一个地区基本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于或等于20000美元。目前,人均GDP20000美元是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人均收入应与人均GDP水平相适应,因此,在人均GDP20000美元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大于或等于60000元,相应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应大于或等于25000元。这也说明了十年之后收入倍增猜想是能够实现的。

但这还是根据以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一般理论所做的猜想,真要将这种猜想变为现实,还需做出巨大努力。首先要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原则,将“收入倍增”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目标,用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推动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转变,让人民群众有意愿也有能力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只有居民消费与生产同步增长才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假如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者工资水平没有与GDP增长比例同步增长,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就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扩大竞争的市场和部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平等发展机会,健全完善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机制,建立健全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保障制度体系,让底层群众享受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增强劳动要素对GDP的分配力,稳定和调整资本要素分配GDP的结构,控制住政府权力分配GDP比例的扩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第三,关注平均线以下的中低和低收入群体生活,改变“被平均”现象,努力改善困难群体生活的社会生态。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实惠。目前,浙江省的城乡之间、城乡居民内部之间收入差距还是很大,中下层和底层民众生活艰辛,要特别关注保证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也能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一个具有较高社会质量的社会首先必须使人们能够获得社会经济保障,以免于贫困和各种形式的物质剥夺。尽管浙江省已不断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低收入群体增收计划,但是要根本改变困难群体的生存状态,仅仅有再分配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切实的措施改善其在市场中的机遇和地位。改善困难群体在市场中的机遇和地位,最重要的是谋生的机会。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化发展中,困难群体生存的社会生态并不太好,甚至还受到忽视或漠视。有些城市为了美丽而将有碍观瞻的东西包括小商小贩、甚至是开在居民小区里的蔬菜店面都加以清除。浙江省目前有大量非正规就业人群,约占到正规就业的29.2%,他们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节约资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他们的生存状态也不是很好,较重的工商税费负担、不合理的城市管理政策、过高的金融服务门槛、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这些群体生存社会生态急需保护与改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让更多中低和低收入者跻身中等收入群体。

(二)

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为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是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应对发展新变化的重大命题,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利、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人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识别、监测和评估重大决策项目的各种社会影响,通过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可以在源头上识别、化解各种社会风险,以减少或避免各种重大决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与脆弱群体的利益。

一个国家的和谐程度,决定于其是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最高原则,还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标准。注重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权利,就会在决策时对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效应作出基本考量,以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重,在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时,正视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不以公共利益压制个人利益。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发展时候,早就说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也必须这样,才能够使得“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实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来的十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往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领导干部那里,做决策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或者仅凭主观臆断,而忽略了当地实际、群众期盼以及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使得一些重大决策难于实施或者代价高昂,引起群众不满,有的还损害了群众的基本社会权利和利益。因此,在社会风险评估中,需要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这不仅是一个“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得到保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重大决策与相关利益群体沟通、互动的过程。正是通过社会风险评估相关群体的广泛参与,使社会评价所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所提的保障措施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易于被相关利益群体所接受,从而最终达到统一认识、平衡利益、释放风险的目的。

近期凡是涉及“三农”、征地拆迁、城市发展和管理、重点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重大事项,都应纳入评估范围。坚持“五个不出台”,即与民争利,损害多数群众利益的不出台;未经充分酝酿,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不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制性规范措施不出台;前期工作没做好,可能引发社会震荡的不出台;具体方案不细致、配套措施不连贯,可能引发新矛盾的不出台。

在社会风险评估中,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有序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办法。严格风险评估方法,对拟定的每个重大事项,都要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测验、收集相关文件资料等方式掌握评估对象基本情况。对事项实施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作出准确预测。在分析论证基础上,形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给出风险等级,慎重对待评估结果。根据评估情况,对损害群众利益的拟决策事项,必须及时终止。

加快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重大决策的出台有法可依,以提高政府依法管理水平。重大决策,尤其是涉及民生的重大社会政策、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秉承透明和开放的原则,公开的公众咨询应当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受社会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利益相关方应当对社会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决策享有知情权和发言权,并能够对社会政策、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同时需要建立社会政策实施效果的社会评价制度,为公众和专家提供参与社会政策法律评估的渠道。以从源头上规避、预防、降低、控制和应对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及时预警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落实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

猜你喜欢

分配决策群体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