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2012-01-28陶文昭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人民性,决定了理论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迸发了巨大的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尊重、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并将其提炼、升华为指导实践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与党的领导有机结合的典范。
理论创新;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改革开放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1]P15,“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1]P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处处体现着这种“首创”和“结合”。
一、人民实践是理论之源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理论的源头,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2]P284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3]P817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P320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有科学理论的诞生。由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只有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邓小平在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指出,“1956年,毛泽东同志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5]P117。江泽民也指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理论来自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指导”[6]P21。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人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2]P296。社会实践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也随着实践不断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江泽民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从来都不把理论研究当作书斋里的学问,总是紧密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努力回答实践不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7]P87。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将人民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人民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人民群众的意见,使人民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人民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人民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人民群众中坚持下去。毛泽东认为,“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就当代中国来说,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大量、最客观的基本实践。人民群众的大量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马克思主义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理论,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作为理论的活水之源。胡锦涛指出,“科学的理论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8]。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呼唤着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紧密联系并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改革开放的人民创造
人民群众作为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出现,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变革的转折关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如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那样:“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9]P4中国改革开放,既无现成的教条可搬,也无现成的模式可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这使得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常常走在理论概括的前头。这既迫切需要又的确激发了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发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到经济建设,从基层民主到社会管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极大地迸发出来。
改革开放的许多政策源自人民群众的创造。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10]P153比如农村改革,邓小平就认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9]P382。又如城市改革,邓小平认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9]P91。总之,“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9]P118。
人民群众创造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重大实践。在农村改革方面,早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农村中都曾出现了农民自发的家庭责任制经营,但都被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率先走到了改革的最前列,安徽凤阳农民“包产到户”的尝试获得了巨大成功。由于邓小平的坚决支持和大力倡导,我国农村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全国,这对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样总结农村改革,我们党“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11]P668-669。在乡镇企业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9]P238乡镇企业的出现,不仅在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更新农民的观念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出口创汇、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展示了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美好前景。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成长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江泽民指出,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群众一个新的伟大创造,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6]P270。在经济特区方面,1979年 4月中央在北京听取广东省委关于在深圳、汕头等地举办出口加工区的请示汇报,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一设想。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成长,也是得益于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改革上,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温州为龙头的浙江私营经济在全国率先起航,广东也出现了大批的“三来一补”企业。由于长期的思想禁锢,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引起了姓“公”姓“私”、姓“资”姓“社”的争论。但这些充满着胆略、勇气和冒险精神的首创,为中国的所有制和市场经济改革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起到了先驱作用。在基层自治上,改革开放中基层民主各个领域的制度创新,也无一不来自人民群众的首创。1980年四川广汉市向阳镇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将全部企业划出来成立了工业公司,由农民代表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还利于民、以工补农,打破了政企不分体制,率先迈出了创新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一步。同年广西宜山合寨村85户农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自我管理。农民首创得到国家法律确认,并加以推广运用,村民自治实践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乡村治理结构。在思维意识上,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民众既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也是观念变革的主体力量。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勇于实践,进行了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在各个方面创造了许多新鲜宝贵的经验。这包括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创办特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经济体制、教育文化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反对腐朽思想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积极探索的有力推动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人民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许多改革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许多改革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
三、总结升华的理论创新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改革开放经验被概括为“十个结合”,其中之一是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在各个关键时期和各个重要领域用政策文件引导人民群众首创实践,用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用巨大理论勇气释放人民群众首创意愿。事实表明,如果没有人民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许多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许多关键时期明确地支持人民群众的探索。例如在凤阳农民开始大包干时,社会上存在各种议论和担心,邓小平表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5]P314。改革开放中,党和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一些短时期还看不准的事物,不急于下结论,也不搞无所谓的争论,看一段再说,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胡锦涛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2]P595。
在总结和升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直接提供的是经验,理论是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以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对经验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邓小平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5]P57-58邓小平在评价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指出,“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9]P91江泽民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13]我们党注意适时地将一个个具体的突破与改革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把一个个基层首创的局部探索加以完善和丰富,进而用来指导全国更大范围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通过正确概括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根据科学的方法对它们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加工和升华,使零碎的、片面的、局部的和不系统的经验系统化,并上升为理论,进而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成果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阐述是:“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4]P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15]P365。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1]P104。以上所列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的经典论述中,都包括着“历史经验”、“新鲜经验”、“发展实践”和“发展经验”等关键词。
理论创新是包括领袖集体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以领袖人物命名的理论,领袖人物对理论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要正确看待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个人与领导集体、人民群众的关系。列宁曾经指出:“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16]P281领导者的历史责任就在于支持群众的创造,参与到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邓小平多次坦荡而谦虚地指出,改革开放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在谈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邓小平高度评价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这个文件,我没有写一个字,没有改一个字,但确实很好”。[9]P83在谈到党的十三大报告时,邓小平认为是集体创作,集中了几千人的智慧,“其中也有我的看法和意见,但大部分是集体的意见”[9]P258。邓小平认为,过分夸大一个人的作用并不有利,“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9]P272。个人的作用如果不同集体结合起来,就发挥不了大的作用。邓小平在1992年7月再次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的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17]P1350。胡锦涛也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2]P523。总之,“历史唯物主义从来不否认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领袖人物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忠实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并自觉投身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14]P577,在认识理论创新时,也应该持这样的立场。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3]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N].人民日报,1998-02-19.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On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ople’s Initiative
TAO Wen-zhao
(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practicality and people orientation of Marxism that theory is the summariz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people’s practical experiences.Chinese people have shown much creativity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PC respects and sums up the people’s experiences and sublimates them into theories guiding practice.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typical model of organically combining the people’s initiative with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eoretical innovation;people;initiative;reform and opening-up
A8
A
1674-0599(2012)02-0009-05
2012-01-15
陶文昭(1965—),男,安徽潜山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08JJD71002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