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思考

2012-01-28廖曰文

治理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价值观

□ 廖曰文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在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之前就已开始,近些年来它更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研究讨论,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然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而言,其成果让人不敢恭维,至今连最基本的共识仍未达成,更不用说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讨论似乎陷入云里雾里、莫衷一是、难以决断的困境,社会所期待的结果仍遥遥无期,从而研究的成效也颇受人们诟病。

本文就如何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从方法论角度谈四点不成熟看法,以供学术界参考。

一、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了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之间有本质的一致性。执政党与国家倡导、主导的价值观念,就是其意识形态,二者本质上是一回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为此提供足够的根据。第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的基本内容看,“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很显然,这四个方面全是精神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东西。第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以明确语言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是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的有效途径。第四,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看,是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也正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第五,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说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着眼于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理所当然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尽管各学者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不一,但对此基本上都认同。“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首创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德·特拉西那里,指的是“观念学”的意思。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马克思也在观念体系意义上使用,他把“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明确称为意识形态的形式。①现代西方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1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意识形态范畴、是观念体系,明白了这一点,就可得出以下结论:核心价值观不是物质文明或器物文化层面的东西,不是表征客观存在的范畴。由此,就不难看出将“富强”、“富裕”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之悖谬。富强,即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社会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等。富裕,按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降至39%以下,人均GDP4000美元。它们都是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将其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就难免有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之感。也许有人要说,“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截然分开是不正确的,富强不仅标志客观存在,而且还可指富强的价值理念、观念、思想、意识”。如果这能成立,那么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哲学基本问题也不复存在,因物质自身就包含了精神的全部内涵,还何来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可能还有人要反驳说,富强、富裕是我国人民追求的价值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没有什么不妥。凡与价值粘上的不一定能列入核心价值观,因价值有阶段性价值与长远价值、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等之别,前者一般都不属核心价值。试想:“健康”、“长寿”、“阖家安康”更是人人的价值追求、共同理想,难道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区分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何谓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回答之前,先引著名学者李德顺先生的一段话:某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脱离社会主义的‘实然’面貌,讲出来的东西多半与社会主义无关。例如现在有一些人,很热衷于将‘仁爱’、‘和合’、‘诚信’之类所谓传统美德,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其用心可谓良苦,善则善矣。然而,它们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与社会主义相关,甚至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却很难从逻辑上和实践中找到合理的根据,越加让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③李德顺:《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12期。李先生不将“仁爱”、“和合”、“诚信”等范畴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笔者完全赞同。不过我所持的理由与他有所分歧,他认为这类范畴属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无关。诚然,它们的形成、出现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但这不能成为与社会主义无关的依据。大家所熟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八荣八耻”,其许多内容传统价值观中都有,如骄奢淫逸、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好逸恶劳、愚昧无知、背离人民、危害祖国等行为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可耻的、被鄙视的,可很少有人会否认它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来界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它应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中国特色的。作为中国特色的,它的概括和凝练就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传统美德只要为党与国家所倡导及社会广泛认同,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的非核心价值观念,后者可称之为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两者都根源于或产生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随着后者的发展变化,它们也都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两者都体现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心声和要求,即都具有先进性。但两者也有六方面区别。其一,数量方面有别,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念有多个,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则是少量的(甚至是单一的)。其二,理论概况高度方面有别,相比较而言,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更高,它是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念的抽象和升华,它是更深层、更具包容性与普遍性的观念。其三,地位与作用有别,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念是从属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则是主导的。其四,在和传统的关系方面有别,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念更多地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更多地表现出对传统的超越性。其五,恒定性有别,在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观念中有的属阶段性价值目标、价值理念,将会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嬗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居统治地位、长期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较之前者它更具有恒定性,一经定夺不会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就更换。其六,辐射面、影响面有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要更为宽广,它要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念侧重强调服务于当下的经济基础,维护社会的良性运作。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究其实质而言它们没有根本差别,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叫做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惟一细微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可以为单复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不可。类似“进一步减少核心价值观的数量”的表述便有语病,改为“进一步减少核心价值观念的数量”方通达。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念的特征,我们不难看出,爱国、公忠、尊重、友爱、互助、诚实、守信、进取、尚荣、共同富裕、集体主义、人民至上、分配公平、充满效率、社会所有、开放包容、勤劳共富、真善美健、尊重权利、文明互助、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劳动优先、自然为友、家庭为根、社会为基、国家为上、能力本位、以和为贵、以法为基、以公为善、以劳为美、以家为安等等范畴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都不居于支配、统摄、主导与统领的地位,其理论层次及深刻程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多少有些距离,因而它们仅是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观念。其中,对共同富裕有必要特加以说明。有很多论者主张把共同富裕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所持的理由也颇为深刻。“共同富裕”不同于“富裕”,前者体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和谐、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等内容,而后者显然不全具有这些含义。“共同富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被中国人民所理解与接受,但是相比较而言,“公平”、“正义”范畴更简洁,含义更丰富,理论抽象程度更高,它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还涵盖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在全体公民之间公平而合理的分配,据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将“共同富裕”忍痛割爱。

事实上是否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深刻程度、超越性、普遍性等方面取舍的,不是以重要不重要为标准。如果一定要说重要不重要,那未纳入者也仅是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不至为重要,绝不意味它在另一系统中也不至为重要。中华民族精神的提炼、概括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江泽民2001年底发表“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讲话之前,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表述有近百条意见。他在讲话中从给出的众多要素中选了4项,“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阐述他又作了进一步深化:第一,原先认为最突出的内涵之一——“独立自主”被“勤劳勇敢”所取代;第二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他说:“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独立自主没有被纳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难道能说它不重要?同在十六大工作报告中分别有4处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并“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列为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

三、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借鉴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旧社会,不可能与之彻底割裂,一切从空白开始。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面临困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问题,形成一些共同的需要,继而势必产生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例如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个性发展,维护人的尊严,救危扶困,乐于助人,关爱残疾人等等。对存在超越地域、种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大概不会有多少人持异议。

可是一转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层面是否能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某些共同点、重合之处的问题,就立显分歧。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也曾想作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截然不同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但逐渐发现这极为困难,因为一些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好词,诸如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都已被北欧、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用了,除非用一些诸如集体主义、人民至上、爱国主义、共同富裕、中华复兴等二级层次的范畴。可是如此,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容性、普遍性、引领性。要摆脱这两难困境,就需破除绝对对立的思维方式,否则会导致思路越来越狭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无疑要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深刻性、先进性方面,至于形式有某些相似甚至内容也有些相同并不非常紧要。理由有三:第一,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不仅有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且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吸收的一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列宁告诫道,“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第二,表述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那些范畴,也不是全部都系其独创。列宁曾说“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②《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此论断既肯定了资本主义较封建主义的进步性,同时也说明了“自由”、“平等”、“民主”、“文明”道路的开拓者并非资本主义。温家宝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③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年第10期。即便某些词是资产阶级独创,其内涵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語言学家弗斯(Firth,John Rupert)有句名言:“每个词在新的语境中都是一个新词。”以民主范畴为例,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行动上而不只是理论上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满意和认同等内容视为民主的真谛与实质。可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民主已非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民主,具有新内涵的民主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对重要概念的定义权、解释权和使用权据理力争而不是吞声忍让、牢牢掌握而不是主动放弃,是文化自信、自强、自觉的体现。第三,原则问题不可退让。在不影响事物的本质及其价值诉求的前提下,为顾及形式上的区别,在特定的表述中可以不使用某些范畴。但像民主这类范畴,对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规定,退让不得。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列宁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⑤《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邓小平进而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可见,民主于社会主义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无关本质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没有民主,就犹如一座庙里没有神。

四、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开展学术争鸣与批判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之所以裹足不前、进展不大,除了“适合于价值思考的理论和方法欠缺”、“没有从根本上廓清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标准和原则”等原因外,笔者认为学术争鸣与批判缺位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有人要急于反驳道:“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视角各异、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理论界已处于讨论、争鸣阶段,不能断言‘学术争鸣与批判缺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论文从量上说是已蔚为大观,笔者经过认真仔细但仍有可能不全地搜索统计,发现自2002年以来在国内重要报刊刊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或核心价值观念)的表述有86种,涉及136个范畴、5个判断。其中的确不乏有论述与论争、立论与驳论结合的高水平之作,但遗憾的是它所占的比例太少太少,绝大部分都是自说自话之文。诚然,“自说自话”相对于极左思想泛滥、教条主义盛行年代的“一言堂”是种巨大的进步,它利于人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学术研究来说,起始阶段也需要有人自说自话。可是在已出现多种意见的背景下,言者仍自言自语,仍各自为阵,各说各的理,各唱各的调,“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学者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与对话,极少有对他人论述的质疑、批评、抨击、驳斥、否定,呈现一派同而不争的景象,这仅是形式上的百家并存而非百家争鸣。所得出的关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80多种看法,套用马克思的话,“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其间没有比较、没有互动、没有交融。

学术争鸣与批判缺位,对立的双方失去互动,研究就会渐渐丧失其活力,理论创新之源就会枯竭。学术争鸣与批判方是学术进步的动力、知识增长的途径、学术繁荣的杠杆。早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①《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15页。“以他平他谓之和”,他者即对立事物,通过“平”也就是通过平服、平衡、协调、整理、整治即相互斗争而达到“和”。“和”使相对或相反的事物、因素共处一体,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若以同裨同,就是以相同的事物、因素叠加,满足于形式上的无差别,而实际上是苟合状态,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新思想。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言:科学是在不断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中发展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批判精神,大胆地猜测与反驳才能促进科学的进步。学术争鸣与批判使研究者开阔学术视野,不断反思自己论点与理论思维的前提,调整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水平;对读者而言也意义重大,它可以使人们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中渐渐提高鉴别、欣赏、评判的水准,进而获得真知灼见。正因如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强调要开展学术争鸣与批判。如果说,前一阶段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里不断添加内容是必要的话,那么笔者呼吁、建议往后要致力于做“减法”,即发挥学术批判功能,清除其学术垃圾,剔除其浅陋之见,割舍某些真知灼见,最终凝练出2—3套可供定夺的方案。

在我们这一文明古国,先哲在2000多年前就概括、提炼出“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它的余晖至今还在全世界闪烁;今天,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为基础,自觉地承担起批判、创新的使命与责任,定能凝练出既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又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交出一份洋溢着文化自信、自强、自觉、智慧的人文宣言。□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