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12-01-27翟纯纯任守义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体系

翟纯纯 任守义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学工办 212003

构建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翟纯纯 任守义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学工办 212003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从包分配向自由择业转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还处在探索阶段。基于多年的高校就业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多年努力初步尝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系统,为解决当前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帮助。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全程化;个性化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深入改革,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原本单一的国家统一派遣分配就业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为145万,而到2011年,毕业生人数已直逼660万大关,而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却始终保持在70%左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最近几年沿海地区频频发生“用工荒”,这种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也在逐步加剧;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仅仅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毕业前夕,这种突击性的指导根本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就业指导体系极其不完善,使得毕业生参加就业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1]。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因此,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展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1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依托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高校无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狠抓政策落实[2]。

就业形势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以船舶行业为例,2008年以前,我国造船行业快速扩张,苏浙闽三省的中小船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以船舶为特色的江苏某高校的毕业生也是供不应求,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使得船舶企业面临窘境,随后两年该校的学生就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复苏、船舶行业回暖,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明显好于之前的两年。由此看来,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的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经济波动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2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有高校多种措施并举

2.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和自身发展定位相统一

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决定着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就直接决定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高校自身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江苏省某省属高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写道“按照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围绕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着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复合型应用人才”[3],这样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优化学校现有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师资、教学、实践资源,培养工作能力合格的毕业生。

2.2 就业能力培养要与就业观念培养相结合

健康就业观念的培养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心理和职业潜质测评、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和讲座等来实现健康就业观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观念误区上目前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驱除学生的三种错误就业观:一种是过高估计自身条件,从而对工作地域、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造成自己难以成功实现就业;第二种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考研、考公务员;第三种是过度自卑,害怕找不到工作,求职目标设定过低,单纯满足于能有一份工作,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4]。

2.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和教学、实践、学生管理相结合

2.3.1 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和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教学工作首先要夯实基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要掌握,这样无论是对于学术型的学生未来深造还是职业型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都有莫大帮助。高等教育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确保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关注领域前沿科技,了解领域最新技术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高等教育要转变教育模式,改变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提高实验、实践环节,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研讨课、独立授课实验等方式来确保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3.2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专业技能并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大学里面学知识固然重要,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90后已经迈进了大学的校园,作为新生代的他们在个人意识上比80后更强,视野的开阔性、思维的活跃性、认知能力的开放性是他们的显著特点,但是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因此学生就业工作一定要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表达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2.3.3 鼓励和支持学生多种途径就业,以就业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真正把创业付诸行动的却是很少,而创业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学生创业成功很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少系统的创业指导和实际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创业成功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可能还会创造几个甚至上百个就业岗位,其价值难以估量。笔者所在城市从2008年开始,提出了“打造创业型城市”的口号,实施了优厚的创业政策、设立创业园区、广泛开展创业宣传、举行创业指导、举办了如火如荼的青年创业大赛,政府的这些举措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取得了良好示范的效果。

2.3.4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一方面考查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社会需求对应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察的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就业技巧的掌握程度,一个好的就业指导,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使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首先要培养毕业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高校要有效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绝大部分的高校都会自主举办校园招聘会,在此基础上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稳定的企业合作群,这样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供给关系,可以给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就业途径。同时就业信息的收集既要注重其横向的广泛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要注重其纵向的深入性,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

3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着重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平时就业指导忘记,毕业时就业指导突击”的现象。高校应该建立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就要求把就业指导设计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并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其突出特点就是阶段性和连续性。阶段性的要求是高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进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对社会就业的认知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连续性则强调就业指导工作是系统的,是不间断的,是在逐步深入的,也是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之中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年级时,主要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来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职业思想,指导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并且切实可行性的学习和实践规划;二年级时,深入开展职业测评辅导,通过组织学生参加MBTI、“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专业测试,让学生对自我进行性格类型、动力特点的深入了解,达到个人特质与设定职业的匹配;三年级时,着力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进行分流培养[5];四年级时,学校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一些试就业活动,这样可以在毕业设计中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知识面,也通过试就业提高了学生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4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帮助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非盈利性中介组织严重缺失,部分盈利性中介组织过分追求盈利而忽视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职责。这导致了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缺乏诚信,只对企业进行宣传实际却不招聘;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低效率、单纯以“就业率”为衡量指标等等[6]。虽然国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实施了“三支一扶”、绵竹计划、苏北计划,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缺乏明确的个人发展指导,因而很多有志于支援国家偏远地区建设的毕业生对此只能望而却步。

许多发达国家成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中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例如英国就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委员会(AGCAS),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帮助。笔者所在高校除了通过引进企业开展宣讲会和举行“双选会”的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还充分利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这一资讯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的就业咨询,利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为一部分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大学生就业水平也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判断,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强化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各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争取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学习和参照发达国家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促进现有就业指导体系的健全,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1]刘彩生,潘锦全.大学生就业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2-133.

[2]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N].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4).

[3]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E B/O L]. http://202.195.195.233/07/2/2012-03-27/134.html,2012-3-27/2012-4-16.

[4]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3):63-66.

[5]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N].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9(9).

[6]周广文.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G642.46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2.190

镇江市2011年度软科学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2011012)

翟纯纯(1981-),男,江苏六合人,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制造。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体系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