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关系探析

2012-01-27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体制竞技运动员

胥 群

(石河子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关系探析

胥 群

(石河子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具特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替代,因为运动员培养体制是运动员培养机构和运动员培养规范这两个要素的结合体,运动员培养机制是指运动员培养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同时,运动员培养体制与运动员培养机制在诸多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是相关的,结构上是相融的,性质与功能上是互补的。这就要求一方面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的改革要同步进行,不可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不仅要求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适应,而且运动员学习、训练、竞赛等活动改革、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运动员培养观念改革与运动员培养机制创新应相配套。

运动员培养;体制;机制;关系

在运动员培养制度的相关研究中,“运动员培养体制”与“运动员培养机制”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说法,在我国《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也指出“影响和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但对于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缺少研究,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1 相关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体育理论工作者和发达地区率先开始了关于我国运动员培养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综观国内运动员培养制度的研究和实践,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针对“体教结合”研究,专家学者的论述清楚地阐明了教育对运动员培养的重要性,且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在体育与教育如何结合上还存在不同的理解[1,2];二是运动员培养机制研究,主要通过效益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系统论等,对运动员培养系统结构与模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多系统性和多主体性[3-5];三是部分地区的实践与理论总结。已有研究和实践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借用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模式,对运动员培养体制的特殊性重视不够,没有形成成熟的分析运动员培养体制问题的理论框架;二、多数研究侧重于协调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的研究,缺乏对如何有效推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协调配合的研究;三是理论与实践都有所进展,但理论研究侧重于运动员培养机制的研究,对运动员培养体制以及体制与机制的关系研究不足。实践探索则主要进行运动员培养运行机制修补的实施,对于运动员培养过程的动态特征和模式探索没有重大的突破。

2 相关概念辨析

2.1运动员与运动员培养

运动员是一种角色或职业称谓。角色是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概念,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角色是个体扮演的,而职业则是规模的角色扮演。就历史而言,角色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就构成了职业[6]。我国于1964年下发《关于专业运动员工龄计算等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其中规定:“凡自学校、农村或社会上正式参加到省、市、自治区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员,自进入专业队之日起即算参加工作,成为国家正式职工,与国家职工享受同样的待遇”。[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可见,运动员进入专业队就成为国家正式职工,在计划经济时期,运动员退役后工作由体工队(政府)统一安置。《辞海》中关于培养的解释是“栽培养育,引申为教育,造就人才”。运动员培养可理解为教育的过程,包括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运动员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学历体现,运动训练水平以运动员等级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已形成了基层中小学运动队、业余体校、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专业队的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其中,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在体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下,建立自己独立的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对竞技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进行学历教育,对专业队的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由于,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的文化教育有别于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下文化教育,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如何探索和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就成为我国运动员培养的研究问题。本文的运动员培养指体育管理部门主导下的运动员培养。

2.2体制与运动员培养体制

《现代汉语词典》“体制”条的第一义项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体制”多用于具体组织名词(如某单位)之后,表示这名词的制度[7]。孙绵涛教授认为,构成中国“体制”术语的两个汉字有着比较确定的含义,一个是组织机构;另一个是与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有关的规范。即只包括“机构”和“规范”两个基本的要素。体制是机构与规范的结合体。在体制结构中,机构是体制的载体,规范是体制的核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8]。基于以上的分析理解,本文将运动员培养体制界定:运动员培养的机构和规范的结合体。体制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的体制不同,并不主要是因为社会机构不同, 而主要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不同和对社会规律认识的差异而制定不同的规范所致[9]”。因此,国家和社会对运动员培养的规范和要求构成了运动员培养体制的核心,运动员培养机构只是运动员培养体制的载体。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外延是不同规范的各级各类运动员培养体制。由于体制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为了使这种思想或观念保持统一性或整齐划一,就形成了国家宏观、省市中观、基层微观的组织机构和规范,于是也就有了体现国家意志的“为国争光”,地方的“为省争光”以及基础的“为校争光”。

2.3机制与运动员培养机制

“机制”是从“机器”与“制动”这两个科技术语中各取一字构成的, 原意是指机器构造及其制动原理和运行规则。后来,生物学与医学运用类比方法,借“机制”喻指生物机体尤其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旨在探究它们内在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10]。在社会领域,机制是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之发挥作用的方式[11]。本文将运动员培养机制界定:指涉及运动员培养环节(如文化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工作就业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外延是不同层次或类型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机制存在有三个充分而必要的条件,一是事物或现象各个部分的存在,二是各个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三这种关系表现为一定的运行方式,缺其一则没有什么机制可言的,因此,机制是客观存在的,但机制并不是普遍存在的[12]。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不成问题,因而也就显现不出文化教育缺失对就业的影响,也就没有“体教结合”的问题[2]。从涉及运动员培养各环节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运行方式来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也有可能不是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如好的教育背景与文化水平并非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必要条件;运动训练的结果则必须通过体育竞赛反应;从非运动员转为运动员、从普通运动员发展为优秀运动员,运动成绩一直起着决定作用;运动员退役后寻求新职业不仅与文化教育有关,也与运动成绩有极高的关联。虽然机制不是规律,但机制的运行要以规律为基础,当机制与规律一致时,机制有助于人们去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规律。就其运行方式的范围来看,有些现象的运行方式属运动员培养机制范围,有些可能属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范围内的。如进入省队、国家队的专业运动员和职业运动员都有收入来源,但所处的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环境,因此运动员、教练员、管理者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内的结构关系也就不同。机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实质就必须从属于动员培养的环节来把握这些机制。因此,运动员培养机制是以一种可见的方式呈现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运动员培养机制创新就是寻求这些现象之间相互关系。

3 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的关系

3.1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产生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

体制与机制产生发展过程涉及活动、体制、机制、观念四个范畴和应然与实然两种逻辑发展状态,应然的逻辑状态即活动----体制----机制----观念。实然的逻辑状态是由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不一样,可能出现由体制到活动,再到机制,最后到观念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由机制到活动、观念,再到体制等逻辑状态[13]。对建国以来我国的运动员培养制度改革内容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的发展呈现的第一种状态是----应然逻辑状态。1952年2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了加强训练,迅速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决定成立中央体训班(即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前身),这是我国第一个运动员培养的组织。之后各大行政区相继成立体训班(即各省体工队前身),各大军区相继成立军区体工队,这些队伍就是后来所称的“专业队”。195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成立,以及通过行政—计划式的机制,开始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体育管理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的分离、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开始分离。这一体制与机制的成果是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以及对“举国体制”的认同。第二种状态是观念----活动----机制----体制,属于遇到局部发展障碍的实然逻辑关系。1986年为解决“学训矛盾”日益加重矛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指导“体教结合”的政策方针,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运行机制,如高校直接引进退役运动员、体工队和高校联合办队、中学、小学“一条龙”培养体系、普通高校与地方体育局联合办队等[14]。由于“学训矛盾”本身与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改革的只是运动员培养各部分运行方式,没有涉及到机构的性质、职能,只是对机构某些制度改革或完善,这时机构就不一定要发生变革了。我们进行运动员培养改革,既可以按运动员培养现象四个范畴之间所体现的实然逻辑办事,也可以用应然逻辑来指导。按应然逻辑改革,能保证改革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按实然规律办事,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某一个范畴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同时兼顾其他范畴的改革。

3.2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在结构上相融

体制与机制在结构上相融是指,体制的结构可以融于机制的结构之中;机制的结构也可以融于社会体制的结构之中[8]。运动员培养体制由机构和规范构成,运动员培养机构应是涵盖运动员培养的各个部分,如运动员文化教育机构、运动训练机构、运动竞赛机构等,这些机构既是运动员培养体制的结构,也是运动员培养运行方式的结构,这也就说,运动员培养体制的结构也存在于机制之中。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在运动员培养的机构设置上区别不大,区别在于规范不同,即教育部门没有“为国争光”的目标要求。正是这个作为体制核心内容的规范不同,使教育系统中的文化教育机构、运动训练机构、运动竞赛机构等不能代替运动员培养的机制功能。“体育系统并不想通过体教结合的培养机制取代原有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仍然把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基石,希望将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纳入原有训练体系中,把与教育的结合视为运动员保障体系的退出机制之一[15]”。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在结构上的这种不可分离性告诉我们,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可以反映出机制的改革,而机制的改革也可以反映出体制的改革。如我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运动员培养制度就是通过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2003年兵团体育局与教育局开始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初步实现了体教结合管理机构的整合。由于兵团没有形成“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体育系统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缺乏,要求兵团必须走整合教育系统资源的发展道路。因此,兵团运动员培养体制,是在政府直接干预下,在兵团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形成的[16]。又如北京体育大学自1979年起开始探索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就是一个通过机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的成功案例,在教育系统打造了一条全新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道路,实现了普适教育基础上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17]。因此,我们在进行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时,就要把体制改革当做机制创新来看待,这样,在培养机制创新过程中形成体制,可以使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同步进行,使二者的建构和运行更为合理,从而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

3.3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在性质和功能上互补

运动员培养体制与机制虽然不同,但它们在性质和功能上却是互补的。对于运动员培养体制来说,它对于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具体的学习、训练和竞赛等活动的作用,只是规定着这些活动的范围、性质和要求,即规定着这些活动在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内、在一个什么规范要求下活动,但它对这些活动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要通过运动员培养机制的作用。对运动员培养机制来说,它对于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具体活动的作用,是要在一定的体制下,通过某种方式来对这些活动发生作用的,如运动员竞赛体制、不同阶段运动员训练体制,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等。运动员培养机制虽然能以一定的方式对运动员培养活动发生作用,但它并不能规定这种作用的范围和要求,它要借助于运动员培养体制所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并以某种方式对这些活动发生作用。因此,在运动员培养改革中,如果我们要建立某种体制,就要建立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能直接对运动员具体活动发生作用的机制,以使体制对运动员活动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果我们要建立某种机制,就要建立与这种机制相适应的体制,从而使这种机制能在一定的机构和一定和规范下对运动员活动发挥作用[12]。

4 结 论

运动员培养机制与体制的这种包容性给我们的启示是,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创新,不仅仅要注意体制的改革,还要注意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具体活动改革以及运动员培养观念的改革。因为这时运动员培养机制创新所涉及的因素不仅仅是运动员培养体制,而且还涉及运动员培养活动与运动员培养观念。换句话说,这时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只是运动员培养机制改革的一个部分。这样,在运动员培养制度改革中仅仅提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就不够了,而且要提运动员学习、训练、竞赛等活动改革、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运动员培养观念改革与运动员培养机制创新。

[1] 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J].体育与科学,2008,29(3):62-64.

[2] 钟秉枢.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体教分离”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J].中国学校体育,2009(12):6-10.

[3] 黄玲.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555-1559.

[4] 王平远. 产权、效率、运动员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5):89-92.

[5] 张自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8,29(1):29-32.

[6] 邱德亮.论角色道德问题凸显的成因[J].社会科学战线,2006(1):297-298.

[7] 丘裕盛. “体制”与“机制”[J].新闻导刊,2002(5):47.

[8] 孙绵涛.体制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11.

[9] 孙绵涛.关于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关系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4):121-127.

[10] 陈芜.机制的由来及其演化[J].瞭望,1988(50):30.

[11] 孙绵涛,康翠萍.社会机制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0):1-11.

[12] 孙绵涛.社会机制理论的新探索(下)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31-35.

[13] 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22-27.

[14] 杨桦.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61-64.

[15] 张平.论中国高等院校竞技体育运动的驱动机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16] 胥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4).

[17]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1.

CorrelationAnalysisoftheAthleteTrainingSystemandMechanism

XU Qun

(Sports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China)

Athlete Train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a feature on, the two can not be confused or interchangeable, because the athletes are athletes training system develop standardized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athletes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elements, the athletes training system is the phenomenon of athletes tr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parts of its run. At the same time, athletes and athletes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system is in many respects interrelated, both in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s related, is blending the structure, nature and function are complementary.This requires the athlete train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 to keep pace with non-trade-off; the other hand, requires not only the athletes trained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to adapt, and athletes to learn, training, competitions and other activities of reform, the athletes trained system, Athletes Training Athletes training system reform an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should be matched.

athletes training; system; mechanism; relations

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课题:新疆兵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679SS12072)

2012-01-18

胥 群(1965- ),男,河南长葛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1004-3624(2012)02-0010-03

G80-05

A

猜你喜欢

体制竞技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