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美核心经济关系影响及中国对策
2012-01-27李永刚
李永刚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 201620)
金融危机对中美核心经济关系影响及中国对策
李永刚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 201620)
2011年5月9日至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重点对中美两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所关心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沟通。本文试图分析经济危机对金融、贸易、投资、货币和科技等中美核心经济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对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金融危机;中美经济关系;战略经济对话;对策
1 中美经济关系表现
中美两国经济关系不断发展,并成为两国最核心、最现实、最切实的国家利益,其核心是金融关系、贸易关系、投资关系和货币关系。
1.1 中美金融关系
近年来,中国一直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有价证券。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全球经济衰退,为帮助美国稳定金融市场、渡过难关,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数量进一步增加。奥巴马上台前后一些美国战略家提出中美“两国集团”概念。美国认为,无论是在金融危机时,还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都需要中国政府的积极配合,即借钱给美国。从中国角度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9年多的时间里,如何为积累起来的大量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寻找出路,尤其是在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政策、极端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使这些外汇资产保值增值,就成为一个维护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严肃问题。因此,随着中美之间金融关系在世界金融关系中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美经济关系是金融危机前后中美两国都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2 中美贸易关系
2001—2008年期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831.0亿美元上升到2680.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8%,占美国GDP比重从0.81%上升到1.86%[1]。
1990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约11%的比重[2]。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为美国经济提供、输送了大量的廉价商品,并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出口国。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创汇获得的美元又流回到美国,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构造了一个特殊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个时候,中美经贸关系由传统的南北经济关系,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渐演化,进入到非传统和后现代的“金融化”阶段。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总出口比重高于美国从中国进口占美国总进口比重,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实际上,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绝对量并未下降,进口规模整体上却呈上升走势;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绝对量也呈上升趋势。中国是美国诸多进口国中所占份额不大的国家之一,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标国,中美两国贸易依赖程度不同。
1.3 中美投资关系
2003年以来,美国在华投资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再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FDI)逐渐下降。2007年底,美国对华总投资约5109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的将近8%。截止到2010年,美国500多个大型企业中有300多家对中国进行了投资[2]。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基础设施、能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通信、金融、保险等诸多领域。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绝对量下降,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却呈上升趋势。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接受国,但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却非常少,主要原因是面临着市场准入问题。许多美国政客以“国家安全”为由保护他们所代表的部门、行业和企业,为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设置政治障碍,阻碍中国资本进入美国市场,阻碍中国公司在美的一些收购项目。“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多次举行听证会,一些参加听证的美国人士要求保护“国家安全”,限制中国对美投资。
1.4 中美货币关系
美国为解决本国失业问题,必须刺激出口。中国是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为了刺激出口,就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人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这对美国来说,利大于弊。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在6.81~6.85的区间内运行,基本稳定。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6.8275元起步,到2010年11月15日上升到6.6303元,比2010年年初升值1792个基点,升值幅度为2.89%。美国实行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相对于美元,人民币逐渐升值,使外汇储备购买力下降,不断缩水。
1.5 中美科技合作关系
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中美之间科技合作项目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项目是2005年6月6日,中美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的成立,该院由浙江大学和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共同组建。根据中美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该院是集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为一体的科研实体。2005年8月,双方组织召开了中美先进反应堆技术研发合作磋商会,这是两国首次商谈先进核技术领域事宜,中美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2 金融危机对中美经济关系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美关系是一种考验,危机本身给中美经济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中美两国都不是赢家。
2.1 对中美金融关系影响
金融危机迫使中国利率政策频繁调整,并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巨额损失。据测算,上一轮美元贬值(2002—2007年)中国因汇率波动带来的损益,分别为8.59亿美元、4.03亿美元、85.38亿美元、253.86亿美元、618.45亿美元和1066.67亿美元[3]。在过去的9年中,美元已经贬值了40%,仅在2009年3月至11月的8个月中,美元贬值了25%。截至2010年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为2.45万亿美元,其中70%为美元资产,相当于有总额为1.7万亿的美元储备,即使每月人民币升值1%,每月中国外汇储备损失就是170亿美元[3]。金融危机迫使中国对美国的货币政策不断采取金融应对措施。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巨额的金融资产损失,使两国的金融关系更加紧张。
2.2 对中美贸易关系影响
经济危机使美国国内经济受挫,奥巴马政府和国会都面临各种压力,为缓解内部矛盾,只能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这必将影响到中美贸易关系,增加了中美贸易摩擦频率。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58起337调查,其中有19起调查被诉方涉及中国企业,占调查总数的1/3。2011年美国贸委发起337调查总数及涉华案件总数均达历史新高。另外,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超过20%,汇率大幅度变动对两国相关产业或企业都会形成冲击。美国有人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以鼓励出口,并提出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如对所有中国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2010年3月15日,美国众议院130名议员联名要求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并对中国商品实施反补贴制裁措施。
2.3 对中美投资关系影响
中国企业在尝试到美国投资时,美国通常将投资问题放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外交政策的框架内讨论,对中国的对外投资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在2010年1—12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中,美国仅排在第五位。另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3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349家,同比下降3.32%,实际投入外资金额8.12亿美元,同比下降32.24%,在全球排第5位。另外,中国对美投资也大幅度下降。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间,中国对美股票投资由995.5亿美元降至777.0亿美元,降幅为22%;政府机构债券投资由5437.0亿美元降至4765.0亿美元,降幅为12%;企业债券投资由716.85亿美元降至265.0亿美元,降幅高达63%[1]。
2.4 对中美货币关系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迫使中国被动跟随美国进行调整。如果不跟随美国进行调整,短期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从短期来看,在热钱流入、国外补库存带动中国出口增加的推动下,人民币可以重归“盯住”美元,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顺差居高不下,且人口红利期将逐渐过去。在金融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人民币从2010年1月至2011年 1月,一直呈现出升值走势。因此,中国要想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然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5 对中美科技合作竞争关系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少。美国减少了对中国的科技投资,而加大了对美国国内的科技投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并未大幅度减少研发投入。美国《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的草案中,包含增加133亿美元的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开发99亿美元,研究和开发设施设备投入34亿美元[4]。美国《华尔街日报》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在除汽车和医药企业外的美国28家大企业中,虽然2008年第四季度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7%,但研发费用只微幅下降了0.7%。其中,微软、IBM、波音、杜邦、卡特彼勒等许多大型企业的研发开支还出现了明显的增长[4]。金融危机使得中美间科技领域的合作进入休眠期。
3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2011年中国处于“十一五”与“十二五”的衔接期,再附加一个政治周期的叠加影响,需要多措并举、有的放矢,积极地实施金融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和货币政策,深化两国的金融关系、经贸关系、投资关系和货币关系。
3.1 中国应采取的金融政策
美国仍未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淖,并可能继续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应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加快金融对外开放。首先,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不断规范工、农、中、建、交等大型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中国农业银行应继续探索“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途径。国家开发银行继续推进商业化转型。应继续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应继续推进。其次,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要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强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和黄金市场制度建设,并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和保险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重点加强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最后,加快金融对外开放。深化出口收汇改革,建立境外金融机构人民币回流境内债券市场的机制,并鼓励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结算,尤其是要规范银行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3.2 中国应采取的贸易政策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深化贸易体制改革、积极扩大向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运用国际贸易惯例。首先,深化贸易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与发达国家差异化程度最小的市场经济主体,缩小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体制差异。差异化的缩小可以减少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促进中美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其次,积极扩大向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应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渠道,积极开发非洲和拉美等一些新兴市场,实现对外贸易的多元化。我国应积极开拓东亚、拉美和非洲市场,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最后,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在处理中美贸易摩擦事件中,中国应运用国际常用贸易惯例。只要合同有效成立,双方均要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如果贸易双方都同意采用某种惯例来约束该项交易,并在合同中做出明确规定时,那么这项约定的惯例就对合同产生了强制性。
3.3 中国应采取的投资政策
为了促进中美两国投资关系的发展,中国应对投资领域和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并吸引第三方对华投资。首先,完善投资结构。根据美国财政部2011年3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1.16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40.74%。中国应在持有美国国债的同时,调整所持国债结构,增加流动性短期国债持有比重和企业债券比重。从长期看,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分散化是必然选择。其次,拓宽对美投资领域。在投资领域,继续深化“走出去”战略,加大对美直接投资力度。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要积极筹划和组织对美直接投资,从而减少中美贸易摩擦,避开贸易壁垒,学习美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最后,吸引美国以外国家对华投资。为了减缓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影响,应采取积极地投资优惠措施,吸引美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对华投资。
3.4 中国应采取的货币政策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应对美国的极端货币政策。首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应当抓住有利的历史时机,扩大货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抓紧研究有条件的资本账户开放制度,加强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支付和境外国债的发行,稳步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这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进而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从战略角度而言,人民币在亚洲取得区域货币的地位,中国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更广泛地运用人民币计价、交易和结算,是对付“量化宽松”这一“廉价美元”政策的最好手段。其次,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继续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改革原则,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强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应根据中国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合理安排人民币升值时机和幅度,确定相对稳定的升值幅度,这将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减缓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
3.5 中国应采取的科技政策
首先,调整科技财政投入领域,加大科技财政投入力度。相对于国际上的许多国家来说,中国研究与发展经费(R&D)支出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在科技财政投入领域,要强调对第二产业产业化阶段的薄弱环节的财政科技投入,并且要在避免重复投资和科技资金浪费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重点地使用财政科技资金。其次,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不仅为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支撑,也将为加速消化和吸收高新技术提供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提高其在研究与发展经费(R&D)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发挥的作用也比较重要。但是,若科技财政资金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投入过多,基础研究投入却没有跟上,还有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1]王达,项卫星,刘晓鑫.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失衡及其调整[J].东北亚论坛,2011,(1):20.
[2]魏昀妍.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中美经济的思考[J].大众商务,2010,(5):71.
[3]董小君.美债安全仍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核心话题[J].资本市场,2010,(7):9.
[4]赵刚.科技创新化解金融危机——由美国带来的启示[J].发明与创新,2009,(8):5.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Crisis on Sino-US Core Economic Relations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Li Yonggang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hanghai 201620,China)
May 9 to 10 in 2011,the third round of China-U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was held in Washington,focusing on two countries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cris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on the core economic relations of the financial,trade,investment,monetary,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hinese countermeasure.
Financial crisis;Sino-U.S.economic relations;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Countermeasure
2012年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宏观税负理性分析”(12YS150),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题“后金融危机时期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分析”(shlx004)。
2011-07-18
李永刚(1978-),男,河北魏县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实践。
F831.59
A
(责任编辑 迟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