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困局、经济发展方式与包容性增长

2012-01-27张如意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包容性理念经济

张如意

(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安邮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技术创新困局、经济发展方式与包容性增长

张如意1,2

(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安邮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本文首先简要评价了我国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困局,认为我国技术创新困局的形成与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有关,并阐明了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四点原因。在对现有方式反思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重点论述了包容性增长及其理念能够“包容”技术创新的原因及机制,提出将包容性增长及其理念扩展到技术创新领域,改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创新主体权利保护、实现创新主体权利平等,让教育与基础研究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等方式,以包容性增长破解技术创新困局。

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增长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如果思想没有出现耗尽趋势,那么,在长期内经济就能保持正的增长率”[1]。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肯定了创新的重要性。熊彼特定义了五种创新,并且认为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经济增长中。他特别强调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作用。因此,在后来的研究,人们特别关注技术发明和技术进步层面上的创新。并且将新技术和新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称之为技术创新。

尽管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目前,学术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的争论,但基本上都承认这样一些基本事实,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现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1995年,我国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我国又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2]。由于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意义重大,因此,包容性增长能否“包容”技术创新,或者相对于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否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将直接影响该理念能否被人们接受,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是否不包容技术创新,如果是体现在哪些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包容性增长从哪些方面可以解决现有发展方式的弊端,从而能够实现对技术创新的包容。

1 中国技术创新困局的表现及反思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有目共睹,从1978—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然而,这种以量取胜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使所有领域都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技术创新领域,我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还很大。技术创新的困局,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1.1 中国技术创新的技术效率与技术水平的双低现实

在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中,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最为密集,对经济增长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将以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创新效率和技术水平为指标,进一步验证中国是否存在创新困局,是一种什么样的困局。

利用2009年我国37个工业行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数据,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作为技术创新的产出变量,以研发内部支出、研发外部支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新产品开发支出作为投入变量。采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测算了各行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效率指数。结果显示,在37个大行业中,技术效率指数为1的行业仅有6个,且这些行业都属于研发活动不活跃、技术机会少的行业。技术效率指标的行业平均值为0.706,而医药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指数都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下。一般意义上的高科技产业主要就分布在这些行业之中,这说明,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效率来看,技术效率高的行业较少,仅占行业大类的16.2%,且技术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中,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都是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仅有这些低技术行业的发展,不足以支撑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只有努力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才能为我国经济实现转型提供技术基础。

技术创新的技术效率主要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有效性。而技术创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技术、新发明本身的水平和国际上的认可程度。人类历史上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要发明的诞生,往往引领产业的发展,改变既有行业的技术——经济模式,甚至是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所以,要对中国的创新作全面的认识,除了技术创新的技术效率外,还需要对我国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水平进行考察。

现有研究中,通常以专利申请数或者发明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新技术、新发明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此,OECD组织的研究报告认为,仅对专利数进行衡量,不能够全面地反映新技术的水平,需要综合发明专利的数量,专利的国际合作情况和专利在国际上运用的情况。沿着这一思路,OECD报告中引入了新的发明衡量指标——TPF(Triadic Patent Families),国内有学者将其译为三极专利族[3]。

与OECD国家相比,2007年中国的三极专利族数量仅占世界总数的1.1291%,而当年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TPF数量要远远高于中国,所以尽管中国的国内专利数增长速度快,总量已十分巨大,但如果不考虑专利中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发明专利的实际数量并不十分乐观,特别是以三极专利族数的统计标准,考虑发明专利的国际引用率和国际合作水平后,能够进入这一数据库的发明专利数仅有587项,仅为美国的3.6%,日本的4%,反映出我国的创新水平与经济总量之间的严重不匹配,新技术、新发明的水平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1.2 对中国创新困局的反思

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总量的迅速赶超,另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效率的低下与新技术、新发明的落后。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已经建立起了较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且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由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既而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追赶计划。可至今我们仍陷于技术创新效率低和技术发明落后的双重困境下,面对这样的局面,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研究现有增长模式与中国创新困局之间的关系,通过掌握发展方式与创新之间的耦合机制,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加快中国向创新型经济迈进的步伐,是解决中国创校困局的根本出路。

2 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

中国的创新困局,与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改变这种困局,需要明确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中不利于创新的因素。关于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很多,通过对比与归类,可以总结出学术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识,正是这些特征制约了创新机制的发挥,从而造成了我国的创新困局。

2.1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往往和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融合在一起。高柏认为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4]。李琦认为由于地方政府参与制度创新大大降低了改革演变成“爆炸式革命”的可能性,同时地方政府在市场取向改革中扮演主动参与者的角色可以使中国的制度变迁轨迹呈现阶梯状,减弱制度遗产对渐进式市场取向改革的约束,使改革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他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强调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5]。简新华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特点,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七个方面的特点,是以数量规模扩张为主,高积累、低消费,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度依赖出口,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高消耗、高排放的特点[6]。总之,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方式,重投资,轻创新,行业垄断造成了竞争机会的不平等,各领域的寻租行为较普遍,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

2.2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不包容技术创新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下,有许多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它们通过影响技术创新的产生机制,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开展。这些因素本身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紧密相连,它们作用于技术创新发生机制的各个方面,它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创新。

(1)在经济发展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忽视。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为特色的。在出口产品中,虽然涉及大量高科技产品,但这些产品的生产仅与我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与本土研发的关系微乎其微。而以投资拉动为特色的经济增长,注重投资的数量和规模,不追求投资效率;高科技投资项目以技术引进为主,很少有自主的技术创新。由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所依赖的增长机制并不迫切要求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造成了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较差,技术创新的收益可获取性无法得到法律保障,削弱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

(2)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确立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从而使金融发展服从于政府经济增长的目标。在资本市场上,政府非常注重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这种政策措施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风险投资没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本应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没能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资本市场似乎是造成美国产业弱势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只关注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当时的日本由于能够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从而在半导体行业暂时处于领先地位,对此美国人羡慕不已。但是,美国的资本市场在日后渐渐显示出了它的优势。证券法长期以来都要求公司信息公开以及允许股票分析师能够了解其公司内部信息,这些规定培育了一个巨大并且充满活力的公共投资市场,这一市场和后来兴起的风险资本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特网发展初期为许多新兴的网络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7]。

(3)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1999年,我国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若干决定》,并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高科技、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前提。虽然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相对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来说,这种对技术创新的正确认识来得太晚,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技术积累不够。截至2009年,我国内资企业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为8656家,占企业总数的30.5%,设立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企业8441家,仅占我国现有企业总数的28.8%。反映我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累积性的重要指标是历年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以及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1991—2009年期间,我国大型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比重,从58.9%下降到28.7%;大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从1995年的56.9%下降到30.4%。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累积性差,从而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

(4)基础研究水平低,无法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中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加迅速,按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收录的1999年1月至2009年8月31日的论文总量排序,中国已位列全球第5名,但反应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论文引用率仅为5.24次/篇,约是美国水平的三分之一。论文数量排名仅次于中国的法国,其论文引用率是中国的两倍。由此不难看出,尽管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较大,但实际水平并不高,无法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知识基础。据统计,2008年我国研发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的仅为4.66%,而美国的同期水平是17.3%,其他主要经济体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也都超过10%。在基础学科实力本就薄弱的情况下,缺乏经费的支持,只会拉大与国际先进研究水平之间的差距。我国财政支出中对科研和教育的支出比例长期偏低,与现有发展方式中重短期投资效益,轻视基础研究和教育的长期和社会效率。

3 包容性增长及其理念“包容”创新的内在机制

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是影响到技术创新产生的内在机制,从而在环境、外部知识输入和研发能力方面抑制了创新的产生。通过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贯彻包容性增长理念,解决技术创新的困境,需要对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深刻认识,在理解包容性增长包容创新的机制后,制订合理有效的实施机制,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3.1 包容性增长及理念的扩展

包容性增长是在“益贫式增长”和权利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权利贫困理论以及关于社会排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包容性”反映了这种理念对公民权利的强调和对社会排斥问题的重视,强调贫困人口不应因其个人背景的差异而受到歧视,不应被排除在经济增长进程之外,而包容性增长所倡导的机会平等则强调贫困人口应享有与他人一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在参与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做出贡献,并在合理分享增长的成果方面不会面临能力的缺失、体制的障碍以及社会的歧视[8]。

包容性增长战略所期望实现的平等是多维的,具体表现为获得机会的平等、获得公共物品以及服务的平等以及社会安全网保障等方面的平等。但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解读不应只包括平等和共享两个方面,因为包容性增长是对益贫式增长和权利贫困理论的发展,它理应包含保障经济参与人基本权利的理念。因此,可以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理念有三点: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个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社会成员[9-11]。

包容性增长主要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所以有人指出包容性增长是“以人为本”的增长方式,其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可以扩展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且只有贯彻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才能够惠及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技术创新来说,技术创新的一般主体应是企业,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理念也同样适用于对创新主体的分析,即保障创新主体的基本权利,强调创新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机会平等,创新主体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3.2 包容性增长“包容”技术创新的原因

(1)强调生产性岗位的创造,将强化政府对技术创新作用的认识。

“包容性增长”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目的是把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来受益[12]。

包容性增长强调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正是从充分就业的角度来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虽然创新包含的内容不仅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生产率提高的根本保障,也是新产业诞生的基础。由于技术创新来带来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能够吸纳传统产业或衰退产业里的产业工人。此外,技术创新也是一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如电信服务业、物流业等。由于技术创新而产生的新行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使得民众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注重机会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

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是技术创新得以开展和推进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我国阶层固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大量下层精英由于家庭背景原因难以获得合适的岗位,而一些重要的岗位却被一些不称职的上层庸才占据,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而包容性增长特别注重人的机会平等,强调维护人的发展权。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一个机会不平等的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达不到预期,人们会降低努力的程度,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谋求社会地位和政治资源的努力中,从而导致人力资本的总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特别是高技术发展的需要。

(2)重视收入分配,有利于提高研发努力程度。

目前,我国企业创新的主力仍在国有部门,但国有部门 “共享式”的工资决定模式倾向于在压低高技能劳动力的报酬率的同时,抬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报酬率[13]。技术创新是生产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合理,对于技术人员不能形成足够的激励,导致了技术人员的努力程度不足,进而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低下。

3.3 包容性增长理念“包容”技术创新的机制分析

包容性增长是个体层面的发展观,是以人为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特别强调人的权利,平等与收入分配。包容性增长理念可以扩展到中观层面,从企业和部门发展的角度来落实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从而将包容性增长理念与技术创新进行深层次的联系起来。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扩展也能解释为什么包容性增长比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因为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与技术创新所要求的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资源质量的目标相一致。

(1)包容增长理念下将加强对创新主体基本权利的保护。

没有对创新主体基本权利的保护,则技术创新就缺乏长久的动力。创新主体的基本权利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成果的可获取性。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我国企业对创新预期不高,创新不如模仿的观念非常流行。近年来,企业设备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费用快速增长,但同时,在大型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和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大部分企业认为技术创新很重要,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对创新的投入比例却在减少,主要是因为创新主体的基本权利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经济增长包容创新的首要条件,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基本权利的保护和限定,企业的创新活动就不可能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技术创新的累积性也就无从谈起。

(2)包容增长理念下将实现企业间发展机会的平等。

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和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信贷体系,造成了企业间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第二,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不平等。

差别化的待遇和政策,在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调动部分企业的积极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而时至今日,企业间在融资权利、税收优惠、受保护程度上的不平等,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开展。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研发资助和支持明显多于民营企业,但由于缺乏市场压力,其研发效率远不如民营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在信贷成本上的不平等,抑制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错失了许多发展的良机,致使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往往出现“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局面。包容性增长方式就是要打破这些不平等,实现企业间权利的平等,只有权利平等,才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平等的获得创新资源,让创新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3)包容增长理念下经济增长的成果将更多地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中。

包容性经济增长,强调经济成果的分享性,这一理念,不应只是限于参与经济增长的个人都能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利益,还应包括社会各部门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基础科学研究与生产并不直接相关,随着技术的高端化,重大创新无不是建立在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上。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越来越强调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而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以我国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为例,该奖项主要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有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获一等奖的项目必须在国际上居领先水平。该奖项设立十年来,有七年是空缺的,折射出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弱势格局没有改变。目前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包括应用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与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水平(10%~20%)相比仍相距甚远。因此,在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增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让科学研究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对于实现科学领域的赶超具有重要的意义。

(4)包容性增长理念下将建立良好的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秩序。

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在空间上包括经济增长对国内发展的包容和对国际关系的包容。在技术创新方面,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世界各国所悉知,因此,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技术合作和交流的机制还不健全。在中国吸引外资的战略中,强调以市场换技术,但这么多年来,这一战略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我们在技术创新成果的吸收上还缺乏足够的能力。高新技术对知识的要求非常高,日韩在技术追赶上使用的“逆向工程”法,在很多高技术面前完全失效。近年来,我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一些收购案,由于涉及到技术成果的转移,多为美国政府所否决。包容性增长是由世界银行提出来的,它的这一理念本身就包含了缩小世界各国差距,实现经济成果共享的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以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前提,因此,包容性增长,要求建立良好的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秩序。技术输出国家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增加技术供给,而技术引进国家也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给予技术转让以合理的补偿。

4 结论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和部门的角度,包容性增长的理念都有利于技术创新。在个人层面上,包容性增长强调的发展机会平等和收入分配合理化,将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激励技术创新人员的进行创新,获得丰厚的要素报酬。在企业层面上,包容性增长理论中所蕴含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竞争机会平等,将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收益,鼓励企业更多地采取技术创新的方式进行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包容性增长理念中强调经济发展成果在部门之间要共享,将有助于财政支出对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倾斜,纠正以往重视资本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包容性增长理念还要求经济发展要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惠互利,将为我们加强技术创新的国际交流提供保障。

[1]罗伯特·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2]李程骅.“包容性增长”下的“中国新速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6-10.

[3]张化尧,史小坤.日本企业的合作与创新:企业和项目层面分析[J].科研管理,2011,(1):22-28.

[4]高柏.新发展主义与古典发展主义——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比较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1).

[5]李琦.政府转型模式与转型绩效:中国经验[J].改革与战略,2010,(8):33-34.

[6]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8):67-73.

[7]本·斯泰尔等.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1.

[8]高帆.如何理性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J].学术研究,2010,(8):46-50.

[9]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论发展与政策体系——兼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问题[J].领导科学,2010,(12):13-15.

[10]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J].2010,(4):41-53.

[11]张梦涛.“包容性增长”: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取向[J].理论探索,2011,(1):9-13.

[12]陈柳欣.包容性增长:中国经济从量变向质变切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42.

[13]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J].经济研究,2008,(4):15-25.

The Dilemma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Inclusive Growth

Zhang Ruyi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079,China)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statu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puts forward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lemma is relative to the existing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inclusive growth mode “inclusive”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growth.The paper proposes extending the field to break technical innovation inclusive growth dilemma.

Technical efficiency;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Inclusive growth

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供需对接机制研究”(2010KRZ04)。

2011-06-16

张如意(1983-),男,陕西宝鸡人,博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F062.3

A

(责任编辑 张九庆)

猜你喜欢

包容性理念经济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