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转向背景下的国际新闻翻译研究

2012-01-27林晨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13期
关键词:译语归化异化

林晨

文化转向背景下的国际新闻翻译研究

林晨

文化转向带领翻译学进入了新的时代。文章通过分析文化转向的一些新概念,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映论以及新闻的基本特点,说明在国际新闻翻译中,归化原则占有主导地位,异化原则辅助完成翻译活动。

文化转向;功能;编译

引言

随着翻译学的不断发展,翻译逐渐从语言学为导向转变为以文化为导向,翻译理论更倾向于交际理论。翻译被看成是一种与文化的交融。至此也引出了翻译中关于文化的争论,即“异化”与“归化”之争。在谈及文化交融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翻译中应遵循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之异化原则。在西方文化研究中,大众传媒是文化研究的一种类型,那么在国际新闻翻译中是否也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呢?在下面的文章中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与阐述。

1 异化与归化观点比较

对于翻译应当采用异化为主的观点认为,当今世界的文化处于不断融合的阶段,翻译中应该以异化为主,因为异化更能顺应同时也能推动世界文化共享的这一大趋势。它能让译文读者了解各国文化, 同时也能丰富译语自身文化和译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但现在文化还未高度融合,在到达文化高度统一之前, 是否能够达到高度统一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因为各民族文化总会有各自的特点, 异化有时也需要归化作为补充加以说明, 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在这种观点看来,世界文化正处在一个逐渐融合的大的趋势之中,从发展的角度看,异化的趋势远远大于归化,如同一股潮流不可阻挡,难以逆转。其理论依据就是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力。一方面,文化的本身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包容能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外来文化的新鲜事物已经越来越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异化的翻译又能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共享。

笔者认为在当今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交融的进程加剧,首先从文化的传承角度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更是要注重自身文化的发扬。有句俗语说“中国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特别之处才能更好的将本国文化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平等交融。这里的交融也不是融为一体,而应该是更好的交流沟通达到和谐共存;其次从新闻用语以及受众的角度看,由于新闻翻译特殊的传播方式,它同其它媒体形式一样突破了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而取代了原文的地位。在国际新闻中,我们常常难以分辨它们哪些是由驻外记者编写的,或是根据多家外电的电讯稿进行翻译而来的。事实上,与文学翻译一样,新闻翻译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的,一定社会中人们通过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基本信仰、价值判断,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体系,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新闻翻译。新闻报道的核心功能是传播信息,新闻翻译的译者为了照顾到自己读者的兴趣与需要,必然重视“本地角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约定俗成的新闻文体,读者通过经验就能了解其中的比喻与事物。新闻报道的目的决定了新闻翻译中归化的色彩要浓于异化。

2 新闻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翻译学正式发生了文化转向。1990年,翻译研究学派的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为文集撰写了序言《序言:普鲁斯特的祖母与一千零一夜:翻译学的“文化转向”》一文。在这篇序言中,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借助斯内尔-霍恩比之口提出了翻译学的文化转向。斯内尔-霍恩比在《语码转换还是文化转化:德国翻译理论批评》一文中对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学派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在词汇、句子乃至文本层面上实现“对等”(equivalence)的企图是一种幻想;而对于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学派,斯内尔-霍恩比则进行了热情的介绍,尤其是详细阐述了弗美尔有关“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转换/活动”的观点。在文章末,斯内尔-霍恩比更是鲜明地抑前者而扬后者:“现在,语言学那种严格地将翻译仅当作一种替代或换码过程的概念已被抛弃了,这种概念即使是对于特殊语言的翻译来说也不适合;相反的,以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理论流派的潜力亟待开发”(Snell-Hornby,1990:85)。对于斯内尔-霍恩比的这种主张,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将其称为翻译学的“文化转向”。

为了详细论述翻译学的这种“文化转向”, 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通过引介“一些新概念”来对其逐层加以诠释。这些新概念主要包括“历史”(history)、“功能”(function)以及“重写”(rewriting)等。其中“功能”概念的引入是想说明:翻译绝对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译文和原文不可能以一种纯净中立的对等物为参照物,翻译不可能不受权利、时间或者各种文化行为的影响,相反的,“翻译要适应文化的要求,适应文化中不同群体的要求”(ibid:7)。这里要提到一个在现代西方翻译界卓有成就的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及读者反映论都很好的给出了新闻翻译的要求。对奈达来说, 功能对等的目的是, 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 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Nida 1964a:159);奈达的读者反映论则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语言接受者,要批评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这说明就译文的功能性而言,读者的反映是第一位的。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的因素,不估计或测验读者的反映,就像是对牛弹琴一般。

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提出的“重写”的概念,重写是对“文化内部”一种称谓。在新闻翻译中有其自己的翻译策略,这里的翻译策略主要指的是编译。编译是指夹杂着编辑的翻译活动,是先编后译的过程,是根据翻译接受者的特殊要求对一篇或几篇原作加工整理后进行翻译的过程。其中先编是指加工和处理原作使其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包括确定信息与接受者的相关性。这也符合新闻的时效性的要求,在信息传递的同时过多的源文背景信息的加入会使译文读者不能很好的接受信息,所以对于译者来说在翻译新闻信息时应该尽量把源文文化信息转化成为译文读者所熟知的文化信息,以便新闻信息的及时,准确的传递。新闻标题常常是读者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标题的翻译充分体现了新闻翻译的主要特点。看以下几条新闻标题的翻译: A VOW TO ZIP HIS LIPS: 誓将守口如瓶; LOOKING BACKTOLOOK AHEAD: 回首往昔, 展望未来; DESPERATE NEED, DESPERATE DEED: 燃眉之急, 非常行动。从以上翻译可以看出, 在新闻翻译中, 一定要以本国读者或听众的文化意识或审美取向为中心, 以本国文化为主导, 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 做到既充分表现了原文的中心内容与精妙之处, 又能为读者所接受。

当然,国际新闻翻译是以归化为主的同时要以异化作为辅助。在注重将异国文化编译的同时,有些无法翻译或具有其特定文化背景无法归化的内容可以灵活的按照源文的文化背景进行异化,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的使国际新闻的信息得以传达,而且能让译文读者了解异邦文化, 同时也能丰富译语文化和译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异化配合归化才能很好的完成翻译工作。

3 结语

在当今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之下,文化渐渐在翻译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文化来自于日常生活之中,是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复杂的集合。它包括历史、社会结构、宗教、传统习俗以及日常惯用法。在地球村中,正因为有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文化的交融是促进各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发展的动力,应该借以这样一个很好的契机开展各国文化交流。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沟通的桥梁,为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一些特殊翻译中,基于自身的特殊要求和目的,还是要用归化的原则为主进行翻译,以实现翻译的目的。作为国际新闻翻译,要以归化原则为主,异化原则为辅。原文仅作为译者使用的各类信息之一,推翻了把译文与原文对等作为翻译第一标准的地位。新闻翻译中更强调译语语境和译语读者在翻译中的作用。

[1] 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 王洪涛.翻译学的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 肖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08

[4]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

[5] 俞建村.论新闻报道的翻译特点[J].上海科技翻译,2001

[6] 冯迪芳.国际新闻翻译的文化差异分析[J].宁德师专学报,2009

[7] 陆宇萍, 张云珊.文化融合视角中翻译的异化与同化[J].苏州大学学报, 2004

[8] 吴建清.从一般性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J].大众科技,2005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3.110

猜你喜欢

译语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