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潼南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2012-01-27唐佳佳米月茂梁国鲁罗庆熙宋洪元郭启高

中国蔬菜 2012年1期
关键词:蔬菜基地潼南蔬菜

唐佳佳 米月茂 梁国鲁 罗庆熙 宋洪元 王 涛 郭启高

重庆潼南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唐佳佳 米月茂 梁国鲁 罗庆熙 宋洪元 王 涛 郭启高

唐佳佳,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 号,400715,E-mail:tangjiajia1989@126.com

米月茂,重庆市潼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局

梁国鲁,罗庆熙,宋洪元,郭启高(通讯作者,博士,副研究员,E-mail:qgguo@126.com),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400715

王涛,重庆市渝北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重庆市潼南县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交通运输快捷便利,国道319、省道205线交织其间,随着遂渝快速铁路和渝遂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潼南县与成都、重庆市主城区的火车、汽车行程均缩短至1小时内,10余条出县公路连接周边市区县,1小时行程半径内覆盖合川、铜梁、遂宁、蓬溪、武胜、南充等上千万人口的周边区域。潼南县属于典型的浅丘地貌,地势较为平坦,冲积平坝较多。全县耕地面积约9.64万hm2,适合种植蔬菜的耕地面积约4.67万hm2。境内有涪江、琼江两条主要河流,溪河纵横,水源充足,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轻,适合蔬菜产业发展。

潼南县蔬菜产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其生产规模、市场供应数量和产品质量均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成为了重庆市蔬菜产业生产规划布局中重点核心区之一。200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潼南县作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县,并定位为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目前,潼南县已建成重庆市首个万亩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并成为重庆及周边市场蔬菜供应的重要产地,“潼南无公害蔬菜”已是享誉西部的知名品牌。蔬菜生产已成为潼南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蔬菜产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促进潼南县农业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潼南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生产基地规模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加

自从重庆市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把潼南县桂林街道办事处列为全市蔬菜生产基地,潼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就拉开了序幕。1995年以前,潼南县蔬菜种植处于分散、自发的零星状态,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仅133.3 hm2,产量仅0.4万t,规模小、效益低。经过10多年的发展,蔬菜产量和质量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增长了100多倍,到2010年末全县蔬菜基地面积1.67万hm2,蔬菜播种面积约5万hm2,蔬菜年产量142万t,产值17.3亿元,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县域全国第二,全市第一,已成为重庆市最大的商品蔬菜基地。

1.2 生产布局逐渐优化,蔬菜品种日益丰富

根据地形、水利、气候资源特点,经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控,潼南县蔬菜产业生产布局逐渐成型。截至2011年6月,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桂林设施蔬菜栽培片区、柏梓绿叶蔬菜片区、罗盘山生姜片区、双江加工原料片区、上和瓜类葱蒜片区、梓潼多样性生产片区和琼江、涪江沿岸笋竹生产片区。随着蔬菜基地设施化栽培水平逐渐提高,蔬菜品种类型日渐丰富,形成“鲜销夏季精细蔬菜、早春设施蔬菜和秋冬特色蔬菜”的鲜明特色。其中,早春及春菜以辣椒、茄子、大葱、瓜类、豆类为主栽品种,以番茄、莴笋为配套品种;早秋及秋菜以秋茄子、秋黄瓜、甘蓝、大葱、萝卜为主栽品种,以花椰菜、大白菜、莴笋为配套品种,基本实现周年生产和供应。

1.3 品牌优势凸显,商品蔬菜竞争力得以加强

潼南县在大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的同时,着力于品牌的建设,自1999年以来,先后有桂林、柏梓、上和、新胜四个蔬菜基地,分别通过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重庆市农业局分别授予这四个基地所有蔬菜产品准予使用全市统一的无公害蔬菜专用标识。2002年,潼南县成为首批“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之一,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先进单位”。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先后成功注册“潼南蔬菜”、“潼南绿”、“潼南萝卜”商标以及“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地理标志。潼南产“桂绿牌”辣椒、番茄、冬瓜、苦瓜、黄瓜、萝卜等6个蔬菜产品,也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部授予上述产品准予使用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识。截至2011年,全县共创建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个、无公害品种82个。目前,“潼南绿”蔬菜占重庆市场1/3份额,并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潼南绿蔬菜就是无公害”的效应已经显现。

1.4 营销体系逐渐完善,市场辐射能力日益增强

潼南蔬菜以鲜销蔬菜为主,蔬菜的交易流通市场呈现多元化、多层次格局,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发展了各具特色的营销方式。分别有以桂林、上和等营销大户和全县400余个蔬菜经纪人为主体,在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毛线沟蔬菜批发市场、白市驿蔬菜批发市场、永川农贸市场、南充川北农产品批发市场、遂宁川中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立了潼南蔬菜专销区;以赐康蔬果有限公司为主体,在成渝两地53家大型超市(家乐福、沃尔玛、新世纪、永辉等)设置潼南蔬菜专销区;以重庆盘山农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建立了潼南蔬菜直销中心,在陶然居、五斗米、家全居等餐饮企业建立了8个潼南蔬菜连锁配送销售网点,每月销售潼南蔬菜500 t左右;以重庆源禾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在重庆市主城区南桥寺、两路口、芳草地、南坪、爱丁堡等人口密集、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社区,建立了300多人的直销队伍,以会员制的方式服务20余万社区居民,使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家庭销售终端的连锁配送销售网络;以涪陵辣妹子集团、郫县丹丹豆瓣厂等蔬菜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基地订单生产销售网络,2009年共签订订单55万t,2010年签订订单61万t。

1.5 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2010年潼南县成立了蔬菜研究所,主要开展品种筛选等技术研究,并完成了工厂化育苗中心的建设。近年来潼南县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2011年引进美光西葫芦、辣椒318、盈田美丰瓢儿白小白菜、韩玉白萝卜、金秋玉雪白萝卜等国内外新品种46个;蔬菜基地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杂种一代品种的普及率达90%以上。在保护地栽培方面,广泛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蔬菜塑料大棚生产发展迅速,目前有钢架大棚和竹架大棚2000 hm2左右。在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方面,引进和推广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如黄板杀虫、蓝板杀虫、太阳能杀虫、嫁接防病及生物制剂杀虫等;在桂林双坝蔬菜基地和太安灌坝蔬菜基地嫁接育苗技术、套作间种技术、立体栽培模式得到应用与推广。

2 潼南县蔬菜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弱

经过多年的建设,潼南县蔬菜基地种植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大多数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不配套,田间道路、水利灌溉条件较差,防灾抗灾能力弱。例如,在已建成蔬菜基地的现有排水沟,宽度为80cm左右,深度为100cm左右,排水沟在田间的布局主要呈规则的“井”字形,但潼南县蔬菜基地大多数分布于琼江和涪江两江沿岸,遇到洪灾几率较高,现有的笔直排水沟在生产上及预防洪水灾害方面并不适用,一旦遇到灾害性暴雨天气,就会因排水不畅或排水不及时而造成水淹。在2010年的“7·17洪灾”中,琼江沿岸的基地就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蔬菜受灾面积达2130 hm2,主要受灾种类有辣椒、苦瓜、黄瓜、茄子、玉米等,经济损失达9429.53万元。可见,因地制宜的合理布局排水设施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势在必行。

此外,由于自然灾害或过度使用,部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垮塌、毁坏等现象,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基本不能及时维护,致使配套基础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2 机械化程度低,蔬菜生产成本高

由于当地农机具品种缺乏、机械性能较低,加之配套蔬菜栽培技术尚未完善,全县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机械化发展速度较缓慢。目前蔬菜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导致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很大,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2.3 蔬菜运输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发展速度慢

目前潼南县蔬菜流通模式主要还是采用从产地到批发市场,再进入消费终端的传统模式,受条件限制,80%以上的蔬菜产品未进行初级加工(清洗、分级、包装),没有系统运用冷链技术,使蔬菜产品流通损耗较大,交易率较低,经营风险增大。蔬菜冷链系统十分薄弱,县内无一家大型、专业的冷冻库设施,年蔬菜冷冻销售量仅为8万t左右。由于冷链设施匮乏、贮运保鲜技术落后,限制了蔬菜的远距离运输。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潼南县蔬菜产业链条发展。此外,潼南县蔬菜以鲜销为主,加工企业少。在现有的20家蔬菜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占75%,营销型企业占5%,加工型企业占20%。截至2009年,全县有蔬菜加工企业7个,加工产品涉及净菜、速冻保鲜蔬菜、泡菜、加工竹笋等。2010年蔬菜加工总量8.85万t,仅占总产量的0.09%。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加工辐射带动力弱。在加工产品上,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单一品种多,花色品种少;传统老产品多,开发的新品种少。总之,滞后的蔬菜加工业严重限制了蔬菜产业链的延伸和蔬菜附加值的提高,从而制约了蔬菜产业的纵深发展。

2.4 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分析,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随着潼南县蔬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种类的逐年增加,基本实现了周年供应。然而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充分掌握与深入分析,蔬菜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在低水平上重复发展,常出现结构性、季节性的供需失衡,从而导致一些蔬菜供大于求,最终造成价位下跌和总体生产效益下降。虽然秋冬蔬菜总量大,但是品种单一,上市量大的也仅限于速生叶菜、萝卜、大白菜等大宗蔬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蔬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季节性的浪费。例如,冬闲田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潼南县现有可利用的冬闲田土约2.67万hm2左右,目前对冬闲田土的利用率仅为6%。在冬闲田的规划利用上也存在品种单一、名特稀优产品少的问题。此外,蔬菜产品质量也不能适应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大路货”初级产品生产过剩,优质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净菜包装上市的规模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5 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了蔬菜产业化的良性运转

潼南县蔬菜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有四种,即蔬菜生产企业+基地、蔬菜生产大户+基地、订单生产、散户种植。在企业生产和大户生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管理水平上,如:未形成规范化的基地管理模式,未形成专业的员工队伍,未形成工作质量监督系统,未形成劳资给付统一标准等。在“订单生产”模式中,诚信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均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当遇到灾害或生产过量时,蔬菜价格低或销售难时,公司向菜农给出最低的风险保障。当市场需求较大,价格高时,菜农容易毁约,以高价卖给其他人,由此损害了订单公司的利益,并最终制约了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在“散户种植”模式中,绝大部分的散户栽培管理比较粗放,产出效益低;同时由于菜农对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等信息接收滞后,接受过程也较缓慢,使得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不及时,品种和技术得不到及时更新,新设施得不到及时应用,最终使其生产水平落后,产品特色不突出,商品优势不明显。

3 关于潼南县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

虽然潼南县已建成11个蔬菜标准化基地,但仅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0.3%。政府各相关部门应整合资源,以蔬菜产业发展为依托,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倾斜,合理规划,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一方面由水利部门牵头,在全县范围内合理规划完善引水和灌溉体系:一是结合水利设施建设对潼南县域境内重要的行洪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在靠近涪江和琼江沿岸的蔬菜基地修建防洪堤,并对临江基地的排水体系重新布局,即改变原来的“井”字形布局,根据地形地势开挖导流明渠,并加强对排水体系的检修和维护;二是合理规划建设以沟、渠、井、塘为主构成的田间灌排体系,改进田间灌溉方式,大力推广防渗渠灌、管灌、滴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加强对节水灌溉体系建设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坚持建管并重,抓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新型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并对已老化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维修改造,提高设计维修标准。此外,政府应鼓励扶持菜农和龙头企业购买农业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或由政府牵头组织建立蔬菜生产风险专项基金,为蔬菜生产提供保障。

3.2 加快生产机械化步伐

根据蔬菜生产基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栽培品种的特性,研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广的生产机械。以蔬菜基地为依托,建立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扶持力度,加强培训指导。组织社会化服务,大力示范推广先进的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购置蔬菜生产机械的菜农或种植大户的补贴力度,切实加强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推广工作。

3.3 加大蔬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大力发展冷藏运输能力,完善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契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可以为大规模蔬菜产地提供一个以冷链为核心的高端流通平台,促进不同季节蔬菜价格平稳运行,降低蔬菜损耗,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商品。

3.4 实施人才兴菜战略

一是与各农业院校建立长久的人才培养方案,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蔬菜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创新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可对定向培养的在校大学生实行短期蹲点实习,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增加其基层工作经验,使其更加了解蔬菜生产的技术需要,从而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科技带头人和乡土人才;二是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入蔬菜生产、销售、加工等领域,发挥能人作用并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三是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服务,以提高其科技水平。

3.5 注重流通环节,优化蔬菜产品结构

加快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举办全国性的蔬菜产品展销会,加大全国大中型城市的直销网点建设。高度重视对蔬菜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加强蔬菜市场的调研,建立和完善蔬菜信息采集点和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形成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和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实现全县各个蔬菜生产基地的联网,同时注意收集、介绍全国蔬菜批发市场行情、动态,指导全县蔬菜生产与流通。从市场需求来优化蔬菜产品结构,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继续推进大宗蔬菜的扩大生产,结合市场需求增加深冬、早春蔬菜新特优品种,充分发挥潼南秋冬气候温暖、轮闲地较多、劳动力相对充沛的优势,调整优化秋冬蔬菜品种结构。着重抓好冬闲田土蔬菜间套轮作,推进冬闲田土的开发利用。增加蔬菜产品的净菜包装加工量,继续加强品牌销售,引进新品种提高蔬菜的档次和质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6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基层专业合作社的培育

培育和引进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能与菜农形成利益共享的蔬菜生产、加工企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培育净菜、速冻、盐渍等类型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并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格局,加快蔬菜生产经营一体化进程。发展优势蔬菜加工,狠抓萝卜干、泡萝卜、盐白菜等专用加工蔬菜生产,调整加工产品结构,增加对蔬菜加工业的科技投入,依靠科技改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品质,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加强基层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积极鼓励各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督促其完善章程和规范运作,发挥服务职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合作社在外地建立流通销售网络,促进农户合作种植,扩大经营规模,发展蔬菜农超、农校、农餐对接销售新形式,促进菜农增收。由政府牵头引导各个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和合作,加快合作社从“产地型”向“产业型”转变,从而加快蔬菜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于一体;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蔬菜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合作社知识教育和蔬菜技术培训,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队伍,成立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绩效联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纪人在产品流通中的积极性和市场向导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优势。

3.7 健全龙头企业与菜农的利益联接机制,促进利益分配合理化

政府应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菜农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利益的联接机制,通过规范完善“公司+农户”等传统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行系列化服务等方式建立起龙头企业与菜农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蔬菜时,确定最低保护价,并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菜农。加强利益分配机制建设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义务、责任要明确、具体;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形成法律文本,并由公证部门公证;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强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同时,政府要加强管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对违约者依法处理。

3.8 抓好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建立完善的蔬菜品质检测机制,完善检测设备和手段,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蔬菜的品质,从而增强潼南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建立蔬菜田间操作档案,详细记录蔬菜种植环节;实行无公害蔬菜标识管理制度,以标识袋、标识卡为载体,促进蔬菜的规范生产;实行蔬菜追溯制,对不合格的蔬菜就地销毁或延迟上市,同时对不合格的种植户发通知单,查找不合格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实施品牌带动,多注册具体的特色蔬菜的商标,如“罗盘山”生姜、“潼南绿”蔬菜等;还可以创建蔬菜优势种类的子品牌。总之,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潼南蔬菜的知名度。

2011-11-25;接受日期:2011-12-15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0GA811013)

猜你喜欢

蔬菜基地潼南蔬菜
奇怪的蔬菜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蔬菜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
说好潼南话 干好潼南事 做好潼南人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