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水则”探索与研究
2012-01-26朱翔鹏单国方陈培真
朱翔鹏,单国方,陈培真
(浙江省温州市水利局,325000,温州)
温州古代水利工程“下陡门”遗址已有1100年的历史,闸墩上镌刻的“开平闸”三个古汉字为“永嘉水则”,即我国古代水则发展史上的 “平字水则”,代表了自水位观测到水位刻录再到综合水利调度运用的历史进程。
一、“永嘉水则”的发现
2010年6月28日,在温州杨府山麓河道贯通工程开挖时发现了古代水利工程“下陡门”古闸,经长达一个多月的考古挖掘,相继出土了“开平闸”石刻和闸底溢流堰坝。据考证,该古建筑为“瞿屿陡门”,俗称“下陡门”,南宋初即已存在。史书对“下陡门”的修缮有过多次记载,最早南宋郡守杨简(1212年前后)对之有过修缮,而关于溢流堰却没有文字记录,考古现场也没有发现可以直接证明其修建年代的其他文物,“下陡门”遗址修建的具体年代难以确定。
据《温州府志》记载,“永嘉水则:平字上高七寸合开陡门,至平字诸乡合宜,平字下低三寸合闸陡门”,宋元祐三年(1088年)立在谯楼前五福桥西北第二间石柱上。而位于瞿屿古闸中孔上游右墩上呈竖直排列的“开平闸”三个古汉字,经测量其顶部高程分别为 3.55 m、3.33 m、3.22 m,即竖直排列的字体间距;“开”字顶部横划与“平”字顶部横划间距为七寸,“平”字顶部横划与“闸”字顶部横划间距为三寸,与“永嘉水则”描述的高七寸和低三寸完全吻合。因此,可以断定“开平闸”即“永嘉水则”。 “永嘉水则”为“平字水则”的最早水则,而“开平闸”石刻为“永嘉水则”现存的唯一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古建筑修建时间的考证
考古发现,古闸闸墩墙体全部在溢流堰坝坝面以上砌筑,贯通堰顶通航凹槽的闸室部分有后来填堵遗迹,由闸底堰坝和古闸所用石料不同,可以判断堰和闸是两个不同时期修建的,且堰先于闸。从水利角度分析,结合古时温瑞塘河正常蓄水要求,为保证塘河不干涸,确保塘河航运和温瑞平原农业灌溉用水,溢流堰应在两晋时期修建,与塘河开凿时间相同。
史书描述温瑞塘河的开凿是在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横阳周凯率众治理永宁、安固、横阳三江(今瓯江、飞云江、鳌江)及濒海地,疏凿河道,引水入海”。“濒海地”是指温瑞平原,即温州周凯带领民众治理瓯江、飞云江、鳌江及温瑞平原,疏浚河道,开凿塘河,引水到大海。溢流堰坝应在西晋武帝太康年间与温瑞塘河同时建造,距今约1 730年。为防止潮水倒灌、咸水入河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后人在堰坝上再修建陡门用于挡潮。
从三个古汉字的字体分析,其字体与宋体相似,更接近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的货币“开平通宝”“开平元宝”的字体,推测古闸的修建年代应该在唐末宋初。查阅史书发现,温州古代修建水利工程有以年号命名的先例,像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温州太守韦庸倡疏西山地,导汇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岭、眠岗、白云、大罗、吹台诸山之水经温州城西南通瑞安境的帆游与瑞安段河道相接,直通瑞安城,此河就以唐武宗会昌的年号命名,即“会昌河”。据分析,“开平闸”的“开平”二字很可能来自唐末五代后梁开平年间的年号。
“开平”取“开通敉平”之义,指闭塞的地方开发通达,使时局安宁太平。据史料记载,后梁太祖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钱元瓘率民工增建内城,又名子城,位于郡城正中部分,周围三里十五步,呈梯形,城上有四楼,即东楼、西楼、南楼(谯楼,现称鼓楼)、北楼。瓘在温州时,喜欢招纳文士,注重安抚民心,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开展海上交通,使温州有了一个安宁稳定的局面。“开平”之义与当时的时局恰好吻合,且也有兴修水利记载,故推测古闸就在五代后梁的开平年间修建,距今1100年。作为我国古代水则发展史第三阶段 “平字水则”的代表“永嘉水则”,其历史前溯了180多年。
三、“水则”的发展探索与研究
“水则”是我国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水位观测到记录再到管理运用。第一阶段以秦代修建的都江堰为代表,用石人、石马观测水位,无刻画,是最早的“水则”,“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即河水漫过了肩头或干涸过了脚背就告诫人们要小心,要防洪和抗旱了。第二阶段发展为石刻,具备水位观测和记录功能,以唐代涪陵白鹤梁题刻为代表,只有洪枯水位刻画,文字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题刻记载了唐广德元年至21世纪初1 200年72个枯水年份的长江水位资料。第三阶段发展为石碑,具备水位观测、记录和运用三种功能。以宋代江浙一带“平字水则”碑为代表,刻画尺度,规定涨水淹没“平”字即开沿江海各泄水闸放水,以免农田受灾,落水露出“平”字就关闭闸门,确保无旱涝之忧。
今宁波设立的“平字水则”建立在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的古“平字水则”基础上。据史书记载,在温州谯楼前五福桥上的“永嘉水则”为宋元祐三年(1088年)所立,比宁波“平字水则”早170年,并具有管理运用功能,是至今为止发现最早的 “平字水则”。出土于温州的“开平闸”石刻,显然与“平字水则”有着必然的联系,“平字水则”的“平”字极有可能取自“开平闸”的简化运用。因此,“开平闸”石刻很可能是“平字水则”的前身,“平字水则”是其演化的结果。它既是石刻记录,又具运用调度功能,是“水则”发展史中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
四、“水则”先进技术分析
永嘉水则云:平字上高七寸合开陡门,至平字诸乡合宜,平字下低三寸合闸陡门。规定涨水淹没“开”字便开闸放水,以免农田受灾;落水露出“平”字就关闭闸门,进行蓄水,维持温瑞平原农业、百姓生活用水。通常闸工将根据闸前水位变化,严格参照此规定开闭闸门。由此可以断定,“开”字的顶部高程就是千年前温瑞塘河的警戒水位,“闸”字的顶部高程为正常水位,古人在1100年前就已掌握了当地水文规律,并能根据水情进行水闸调节。
经勘测,闸底(即堰顶)高程为2.69 m,与现今温瑞塘河通常水位2.62 m接近。温州地处滨海,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源短流急,降水后河道水位迅速升高,并经常受潮水顶托,造成城市内涝。古时汛期,台风或暴雨来临前,闸工根据气象情况,将水闸全部打开对河水进行预排,腾空温瑞塘河库容,调蓄洪水,防止发生内涝。由此可见,闸底(即堰顶)高程即为汛限水位,用以指导汛期防洪调度。
考古发现古闸下游中间部分为跌水消能,综合对中孔闸墩上 “开平闸”石刻的分析,“永嘉水则”有另一用途:“水则”不仅规定了相应水位开闭闸门,同时也是蓄放水时开闭闸门顺序的规则,即现代所谓的闸门操作规程。开启水闸时先开中孔再开边孔,关闭水闸时先关边孔后关中孔,以避免对下游两岸岸坡的冲刷。可见,“永嘉水则”的先进技术与现今水闸操作规程完全吻合,古人已熟练掌握了水闸运行管理技术,对防洪排涝调度和闸门启闭操作都有较深的研究。
五、结 语
“下陡门”遗址出土后,经水利、考古专家的研究与分析,古人治水掌握的工程选址、水文研究、防洪调度、船闸设计、防渗止水、运行管理等先进技术也一一被揭开。特别是“永嘉水则”实物的出土与发现,充分体现了“平字水则”的先进技术,将其发展史向前推进了180多年,由宋代追溯到唐末的五代后梁,对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科学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1]王瓒.温州府志卷五[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张宝琳.永嘉县志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