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探讨*

2012-01-26胡广芹陆小左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2期
关键词:脉象仪器中医药

胡广芹 陆小左 杨 琳 张 松

中医诊疗设备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面向中医临床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发的符合中医医理,能解决中医实际问题的医疗设备。

生命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医学的复杂性,中医把人看成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1],这个巨系统是有功能的,而且功能状态时时刻刻在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中医诊疗设备正在向着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微型化、虚拟化、遥控遥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学、人体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反馈技术等学科技术进行中医诊疗仪器的开发,对中医人体功能状态的定量检测及适时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诊疗设备分类

目前,中医诊疗设备大致可分为诊断和治疗两大类[2],即诊断设备和治疗仪器。

第一类是中医诊断设备。如:脉象仪、舌象仪、经穴探测仪、腹诊仪、呼吸动度检测仪、面诊仪、闻诊仪、耳诊仪等中医检查诊断仪器。

第二类是中医治疗仪器。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利用中医的治疗原则提供相应的治疗参数,并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发挥临床治疗作用。如:电针仪,灸疗仪和经络导平仪等。中医诊疗设备研制既要有现代科学内涵,又要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将传统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融合成新的诊疗技术,才能促进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发展,切合中医临床应用的实际,进一步揭示中医诊疗技术的科学内涵,才能促进中医走向现代化。

除上述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西医的检查仪器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3],对这些仪器的检查结果,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找出有规律性、特异性的指标,结合宏观辨证指标进行辨证施治,达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弥补中医唯象理论和西医还原论的不足,比如CT、胃镜、B超、X线及各种理化实验检查等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心电图、脑血流图及脉搏血氧仪等视为中医切诊的延伸等。

2 中医仪器设备的发展

中医诊断设备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宋代•施发著的《察病指南》就有33种脉象示意图;明代张世贤的《图注难经脉诀》、沈际飞的《人元脉图影归指图说》用脉影示意图来说明脉象的“体位”及“性状”。1860年Vierodt创制了第一台弹簧杠杆式脉搏描记器,描绘了脉搏图,使脉象图由示意图进入波示图阶段。1957年朱颜首先将杠杆式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研究,1958年陈可冀用自制的压电式脉搏拾振器,描记研究了若干高血压病弦脉脉象的波形图。脉象仪问世,并不断得到发展,逐渐趋向成熟。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诊断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一批新的中医诊断仪器相继问世。中医诊断仪器的开发和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1 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发展契机

当前中医诊疗仪器的发展处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均将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列为重点研究及推广项目。

中医诊疗仪器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的通知》[4]提出,到2011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综合(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均能配备一批中医诊疗设备;要提升、改造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启动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开发项目。到2015年,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争取达到中医诊疗设备在全国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提升、改造、开发出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并应用于临床;初步建立起中医诊疗设备的开发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中医诊疗设备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相互协作,运用现代检测技术、方法和手段,将脉象的物理特征描绘、记录下来形成脉诊报告单,先后研制出多种形式的脉象检测、记录仪器。舌象信息采集和分析也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主要涉及舌图象采集、光源设计、彩色校正、舌图像分析及报告单的形成等环节。其他较为成熟的诊断仪器还有面诊仪、腹诊仪、耳穴探测仪、经穴探测仪、手诊仪以及甲诊仪等,有关嗅觉的闻诊仪、进行声音辨别的闻诊仪、汗液测量仪和呼吸动度检测仪都在深入开发中,另外,远红外诊察仪、红外质谱仪等也都在研究中,将有可能为中医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提供大量的数字化检测结果,推动中医诊疗进入数字化时代。

2.2 中医诊疗设备在人体健康状态检测、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诊疗设备在临床辨证与健康辨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简单和无创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辨识检测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胡广芹等[5]对健康体检人群中检测出的70例失眠患者用量化智能-舌诊仪采集舌象信息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失眠舌象改变以黄苔、舌苔厚、舌红、舌紫、点刺、舌尖红、瘀斑、舌胖大、齿痕为常见。失眠组舌红、舌紫患者的血液粘度增高;舌有瘀斑、点刺的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舌象有齿痕的患者血液的有形成分减少。

许家佗等[6]对20名男大学生考试前后挠动脉脉图实验观察,发现脑力疲劳后脉图指标h1、h2、h3、h4、h2/h、w/t显著升高。结果表明应用脉图可以对脑力性疲劳进行无创伤的检测和评价。

张创成等[7]采用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依据经络理论,结合现代高新电子技术,利用感应器测定人体穴位的电能量值,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送到TDS中央数据库,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原理,与原保存的医学专家模型分析对比,对被检测者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价,亚健康状态人群检出率为87.2%。

刘继洪等[8]观察急性腹痛患者100例及健康人体检者30例,测定耳穴皮肤电阻反应的变化规律,并进行腹部B超或胃肠纤维镜检查诊断,结果显示通过观察急性腹痛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耳穴反应变化规律,可作为一种诊断腹痛疾病的辅助诊疗方法,降低腹痛疾病的误诊率。

孙维峰等[9]对50例肝癌、胃癌患者的甲象进行了观察,并同步测定血生化。观察结果表明,肝癌及胃癌患者血浆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从甲诊的情况看,甲诊均能反映机体的虚实、气血的通畅,特别对癌症患者病情的轻重,预后的判断具有价值。

张航曼[10]采用电针配介中药离子导入的方法治疗颈刑颈椎病。

李福凤[11]采用ZM-Ⅲ型脉象仪、细胞化学、图象分析等技术,分别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对检测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肾衰患者舌、脉参数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与血尿素氮、肌酐含量升高相符合,可作为慢性肾衰诊断的客观依据。

边晓东[12]温针灸与磁疗相结介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表明有良好的疗效果。

2.3 对于中医诊断仪器设备的认识存在的误区

对于中医诊断仪器设备的认识存在以下的误区:①认为机器可以自动判断,试图用中医诊断仪器代替专家分析;②要求仪器诊断结果表现形式必须与传统方法一致,否认量化信息,研发的诊断仪器信息局限于与传统诊断结果的对比与转化,量化数据没有得到充分运用;③要求仪器诊断结果符合所有流派经验,由于标准缺失,可靠常模缺乏,各流派学术经验差距甚大,同时缺乏经过大量流调的常模作支持,完成任务之难可想而知;④研究人员不需要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参与。单纯为研究而研究,与临床脱节,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于临床。否认中医专业人员在仪器设计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工程人员缺乏临床经验,仪器设备实用性差。

3 中医诊疗设备研究要点

(1)中医诊疗设备研制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当今疾病谱的变迁,研制适用于维护人们健康状态的仪器设备。

(2)中医诊疗设备的研究应以中医为主,为中医服务。中医诊疗设备必须和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必须符合中医理论基本原理[13]。既要有现代科学内涵,又要有明显的中医特色。

(3)要密切联系临床,以服务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以临床实践为检验标准。

(4)借助现代医学的发展经验,但不削足适履,不试图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学。

4 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目标

中医系列诊断设备的发展目标是根据临床需要研发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对现有设备进行二次开发,全面推广已成熟的中医系列诊疗设备,实现中医的客观化、数字化诊疗与评价。建立现代中医四诊合参、多维信息系列化诊断系统,将中医理论、精密传感技术、医学工程、非线性数学、信息工程等不同学科的最新成果融合在一起,创立一个现代中医四诊多维信息诊断方法学,为中医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物质基础。

4.1 重视中医诊断人才的培养

中医诊断人才要求每个中医都会精确扑捉分析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同时要求每个学理工的工程师都会分析中医的数据。因此,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培养中医诊断的专门人才,使其不仅熟练掌握中医传统的诊断技术,并且要学会中医诊断仪器的操作与分析,在临床上为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养生保健作出贡献,为在中医院建立富有中医特色的辅助科室准备人才。多学科交叉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14]。

4.2 中医数字化信息网络体系与共享平台的建立

中医诊断设备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和分析,中医已经积累、总结和发现了大量数据、知识,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医疗,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中医是一门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体系,人类对于其认识还远未结束,随着大量中医诊疗病历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传统的人工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进一步深刻揭示中医诊断、治疗、疾病转归规律的时代已经到来。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管理技术建设规范的中医药信息共享平台是中医诊断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5 展望

中医诊疗设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中医人体功能状态的定量检测。展望中医药工程学的未来发展,主要是吸收、利用现代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先进技术,按照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发展中医药学的相关技术体系,注重中医药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形成与中医医疗、科研、生产有关的关键技术规范,建立现代中医诊断标准体系,满足中医临床诊疗需要。

[1]杨炳忻,治未病健康工程——以人为本集大成智慧的工程[OL].(2008-12-28)[2011-09-15]http:// www.sh.xinhuanet.com/misc/2008-12/28/ content_15302027.html.

[2]杨德吕,任小巧.加强中医临床诊疗设备及中药制药设备规范化研究的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2):88.

[3]潘礼庆.中医诊断设备的研发与开发[J].医学信息,2009,22(5):60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的通知[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04-23.

[5]胡广芹,陆小左,周冰,等.舌诊应用于健康体检失眠病人诊断的临床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9,25(11):1211-1213.

[6]许家佗,包怡敏,龚博敏,等.慢性运动性疲劳的脉图评价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9):42-44.

[7]张创成,黄忠明,万军,等.TDS检测解读亚健康的新方法[J],福建医药杂志,2004,26(1):95-96.

[8]刘继洪,何秀珍,刘照宏,等.急性腹痛病症定位与耳穴诊断相关性的研究[J].新中医,2008,40(7):70-71.

[9]孙维峰,靳士英,陈洁銮.舌络诊、甲诊变化与血清自由基及其清除剂水平关系在癌症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3(5):10-12.

[10]张航曼.电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22-23.

[11]李福凤,王忆勤,李果刚.慢性肾衰舌脉象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42.

[12]边晓东.温针灸、磁疗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3):59-60.

[13]施诚.中医诊疗设备必须结合中医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1(6):1322.

[14]葛立军,朱振洪,万海同.多学科交叉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5-7.

猜你喜欢

脉象仪器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