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职业健康监护过程的质量控制
2012-01-26陈宇梅沙拉麦提吐尔逊太
◆陈宇梅 唐 瑾 沙拉麦提·吐尔逊太
职业健康监护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以及收集相关资料,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与所接触职业之间的关系,并将检查报告和资料分析结果反馈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档案管理等内容。而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方法,也是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职 业 健 康 监 护 管 理 办法》[2]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 -2007)等[3]明确规定,职业健康检查不同于一般的健康体检,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以下简称“检查机构”)必须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定、批准,获得健康检查资质,并在其获批准的范围内从事健康体检活动。从事职业健康监护的医师不仅要取得相应的执业医师资格,还应该熟悉职业健康监护的规范和职业病诊断标准。
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直接影响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质量,而健康监护工作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检查机构的声誉,更关系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责任重大。为了做好职业健康检查,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保护好双方权益,避免法律纠纷,必须做好整个监护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作为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必须坚持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来反映。质量体系文件一般是由《质量手册》、各种程序文件、开展各项作业活动的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等组成。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取得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将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于整个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中,使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并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完善。
笔者曾参加过多个检查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在评审中发现,有的机构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运作情况相差甚远。有的机构对为什么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认识不足,对编写的质量管理手册不学习,程序文件不熟悉,根本不能体现“写你所想,做你所写,记你所做”的质量管理理念。如此,整个监护工作的质量控制就无从谈起。
2 确保配备人员具有相应资质
要做好职业健康监护的质量控制,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是重要的环节。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资质审定管理办法》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审定》的现场考核赋分表[4]等,对从事职业健康监护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首先是在人员配备上,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人数与所申请的项目相适应,要能够满足在许可范围内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其次是主检医生,检查机构应保证从事职业健康工作的主检医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熟悉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便分析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一般认为,主检医师应该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职业病防治工作5年以上,掌握职业健康监护法规和技术规范,具备一定的现场职业卫生知识,熟悉相关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同时,要确保所有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包括医技、检验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熟悉质量体系文件,熟悉职业健康检查的技术规范和职业卫生标准,并能熟练操作所使用的仪器。
在评审考核中发现,有的检查机构的主检医师虽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但大多从事临床医学专业,仅有少数来自预防医学专业。临床专业主检医师是具有较高的临床专业知识,但对职业卫生专业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等缺乏了解,尤其对劳动者所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了解更少。而预防专业的医师则缺乏一些必要的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够全面综合分析检查结果,准确判断出目标疾病。不少医师还缺乏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与职业病诊断标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际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凸现了职业健康监护活动中,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也对主检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检医师除了应具有临床专业技能,还应当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提高其综合分析并做出正确检查结论的能力。
因此,笔者建议检查机构应对从业人员做好培训,并根据健康检查工作的需要,每年制订出各专业人员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从根本上提高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质量。
3 合理配置仪器设备
职业健康监护对仪器设备的配置有较高的要求,要确保其能满足所承担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的要求,保证设备的性能和参数符合规定。所有在用仪器设备必须计量检定合格,校准后的设备,应当对校准结果进行确认[5],确保其校准结果能满足所开展健康检查项目的要求。需要定期维护保养和核查的设备,使用人员应按照维护计划,进行必须的维护、保养、核查,确保设备的功能稳定,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评审考核中发现,不少检查机构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仅重视每年的检定和校准,而忽略对仪器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核查。有的则不考虑检测仪器所能承受的使用时间和环境条件,出现超时超量。曾出现过一台心电图仪5小时内完成100多人的检查(通常一天为90人检查);一台血液生化仪一天完成几百份样本的检测,有些样本从采取到上机检测,在实验室放置的时间过长甚至出现了溶血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影响体检质量。
4 加强健康检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职业健康检查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针对健康监护的种类和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具体的医学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
要保证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质量,就需要对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于首次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的用人单位,需要对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的岗位、人数、工种、接触浓度、接触时间、防护情况等进行了解与记录。
具体实施时,要考虑到体检场地、空间大小、水电要求、检查项目布局,如纯音测听环境的要求、脑电图检查的要求等等。要充分考虑到体检时间、进度、人数安排等,保证工作质量,如高温作业的体检应安排在高温季节来临之前,纯音测听应要求被检人员脱离噪声作业12小时以上。每天体检人数不超过计划的10%,各专业检查人数要控制数量,如 B超检查、纯音测听、肺功能检查应控制在60人(或系统)次/天,心电图检查 90人/天,胸片150人次/天左右,内科检查60人/天。
对于要进行生物样本检测的项目,必须提前告知用人单位和被监护人做好准备,特别是血、尿样本的采集,应保证采集样本质量。特别是检查人数应该避免一天内安排人数过多而造成的仪器设备失准。检验中应采用标准方法,对检测方法要按照程序确认,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群体性偏高或偏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复测,直至两次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若发现仪器设备异常,应立即查找原因,操作失误等应按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执行。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保证健康检查过程中的质量。
5 抓好信息采集与报告审核环节
信息采集是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始,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总体评价报告则是整个检查工作的总结。因此作为第一步,在填写《职业健康检查表》时必须认真、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职业健康检查表》的相关内容填写不清、漏填、错填等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劳动者的信息采集应由职业健康监护医师对受检人员进行询问确认后填写。建议体检机构设立咨询台,使受检人员了解职业病防治知识、职业健康监护的意义以及规范职业史、既往病史、工龄、接触有害物质的时间等概念。必须要说明的是,负责对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和职业史等进行询问的医师,必须熟悉作业环境和生产工艺,能够把劳动者的健康与其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开出的检查项目则能够反映职业健康损害的情况。
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包括体检结果报告、总结报告、健康监护评价[3]。既有个人的检查结论,又有企业的整体评价。对于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要由有资质的人员进行审核,且审核不能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要做好职业健康监护过程的质量控制。首先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做好人员、设备、环境的质量控制,并保证这个体系能有效运转。同时要从各个方面保证整个体系的运行质量,从而达到对检查对象的职业健康监护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维护好劳动者和企业组织的合法权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S].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标准.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资质审定管理办法》[S].
[5] 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