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Ⅲ-Ⅳ期环状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2-01-26刘安成程平胡涛吴卫国
刘安成,程平,胡涛,吴卫国
(安徽阜南县人民医院外二科,632300)
多数学者认为痔是位于肛管和直肠的一种组织垫,称为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当肛垫松弛、肥大、出血或脱垂的时候,即产生痔的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痔的发病率增高。1998年意大利Anronio Longo医生提出用吻合器经肛门环形切除直肠下端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做端-端吻合(即PPH),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我院对66例Ⅲ-Ⅳ期环状痔患者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经过系统随访、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6例患者;男39例,女27例;年龄22~82岁,平均56.4岁。所有病例诊断Ⅲ-Ⅳ期环状痔明确,症状表现为大便带血,便时痔块脱出,不能自行还纳或痔块嵌顿,符合PPH适应证[1]。
1.2 手术器械 采用江苏常州康迪医用吻合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痔专用吻合器,包括痔吻合器,肛管扩张器,肛镜缝扎器和带线器。
1.3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功能、凝血象、免疫功能、心电图、胸片、结肠镜检查等,术前12 h常规清洁灌肠。采用连硬外麻醉或腰麻,患者取截石位。麻醉后扩张肛管,用组织钳在母痔部位夹住,使痔及黏膜轻度外翻,插入扩肛器,置入肛镜缝扎器,在齿线上3~4 cm分别从3、9点作两道黏膜下荷包缝合,间距0.5~1 cm,完全张开吻合器,头端伸入荷包缝线上端,分别收紧荷包打结。通过带线器将缝合线从吻合器侧孔引出牵引,同时关闭吻合器,击发,保持吻合器关闭状态30~60 s,慢慢松开吻合器,轻轻取出吻合器及肛管扩张器,检查吻合口有无出血,若有活动性出血,以可吸收缝线跨吻合口作8字缝合。术毕填塞凡士林纱条肛内,外置无菌敷料包扎。术后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第二天拔出凡士林纱条。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手术时间20 min,术中出血10~20 ml,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出现尿潴留16例(24.2%),保留导尿管1 d后拔除;肛门疼痛34例(51.5%),其中轻微疼痛32例,无特殊处理,中度疼痛2例,予以止痛剂,2 d内基本消失;5例(7.6%)术后大便带有少量鲜血,持续2~5 d后自行好转。术后2~3 d内所有患者脱出的痔核完全回缩至肛管内。
术后随访1年以上患者共62例,随访时间12~18个月,62例患者均无复发,无肛周感染、肛门狭窄或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3 讨论
PPH手术将下端脱垂的内痔组织向上悬吊,同时由于痔的血液循环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断,痔组织也缩小,减轻了痔脱垂[2-3]。由于手术不侵犯肛管组织、齿线及皮肤,因此疼痛感觉轻微,术后并发症少见,有效地保护了肛垫功能[4]。PPH手术的一大优点就是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工作快,复发率低[5-6]。本组病例中虽有34例(51.5%)出现肛门疼痛,但需要镇痛处理的只有2例,仅占3%,其余患者均可忍受或无痛感。导致肛门疼痛的原因可能与扩肛导致肛管皮肤撕裂、吻合口距齿状线较近及肛门括约肌痉挛有关。故手术时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扩肛,吻合部位距齿状线3~4 cm为宜,选择合适的吻合器。同时术后予以高锰酸钾粉坐浴,软化大便可有效促进创面恢复,减轻不适。国内外报道尿潴留的发生率约30%,本组16例(24.2%)发生尿潴留,可能与麻醉、肛管内填塞凡士林纱条、前列腺肥大(老年患者)等有关。故术中尽量缩短麻醉时间,对可能有前列腺肥大患者,术后常规留置导尿1 d,可有效缓解尿潴留症状。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1-463.
[2] 李飞,吕振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治疗重度痔24 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4):387-388.
[3] 石健,王建民.吻合器痔环切术(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50 例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08,12(11):1066-1067.
[4] 姚礼庆,钟诗芸,周平红,等.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222-224.
[5] Pernice LM,Bartalucci B,Bencini L,et al,Early and late(ten years)experience with circular stapler hemorrhoidectomy[J].Dis Colon Rectum,2011,44(6):836-841.
[6] 朱志强,柏亚平,梁伟等.治疗重度痔的新方法——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4):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