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辽宁省高校188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2012-01-26景亚蕊张洪江
景亚蕊,张洪江
(辽宁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辽宁 锦州 12100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虐待动物的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笔者以“生命伦理认知和生命伦理教育现状”为主题,对辽宁省部分大学生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期深入了解大学生内心的生命态度及生命意识淡薄的诱因,从而为开展生命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现实依据。
1 问卷简介与结果
1.1 调查问卷简介
《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认知现状调查问卷》围绕生命伦理认知的正面陈述和现实假设,从“生活质量、生死态度、对动植物生命的态度、生命伦理教育的现状”四个维度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状态、对生命的认识、对死亡和自杀的态度等,以期全面把握大学生生命意识状态及生命情感等方面的生命伦理观念。
2011年4月~5月,笔者对辽宁省16所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实行匿名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40份,有效问卷1880份,有效回收率为94%。本次调查涉及文、理、工科类等不同类型高校,涵盖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22岁,男女比例基本对等,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运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调查结果
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大学生生命伦理观念基本正确,但也确实存在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伦理认知态度消极的问题。如关于生命质量的调查,数据能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生命质量总体较高,在肯定、接纳自我、愉快生活等方面总体上较好(67.9%的大学生认为“面对生活学习的压力我都能处理好”;79.6%的大学生表示“对自己比较满意,很喜欢自己”;57.9%的大学生“经常对未来生活进行幻想,把自己想像成很多角色”,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生活质量比较满意,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好奇和期待)。在对于“生命的神圣”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唯一,懂得生命的真谛(78.3%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是唯一的,自己是无可替代的”)。
但这次调查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对于生命的态度存在消极态度,具体表现如下:在对于“当代大学生生死态度”的问题上,数据显示30.4%的大学生对“吃摇头丸在高速路上飙车的行为”表示无所谓的态度;9%的大学生认为“我有权利选择什么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14.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过轻生念头”,34.7%的大学生在选择“生命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题目时表示同意或说不准。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潜在的危险警告。数据还反映出大学生在“对待动植物生命的态度”上不容乐观,这说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一些问题。如40.7%的大学生“当看到饭店公然杀狗、羊、兔等动物时”表示同意或无所谓的态度,54%的大学生在“不能伤害动物,用动物做实验”一题中选择了反对,45.6%的大学生在问及“肆意砍伐森林,开发海洋资源”的问题时表示同意,甚至32.1%的同学表示完全同意。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伤害动物生命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1]当问及到大学生对生命伦理教育认知的情况时,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生命伦理教育感到陌生。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伦理缺乏了解。
2 原因分析
2.1 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我国当代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现实而忽视理想追求,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现象,[2]这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生命伦理学等人文教育缺失。
2.2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今人们的物质享乐欲望非理性地膨胀,道德认识能力降低。道德不仅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内在规定性,而且是为其提供方向和动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今天的部分人却感觉到很难对利和害、善与恶等加以区分,甚至对生命到了漠视、无视的地步。大学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由于辨别是非、善恶能力的不足,难以做到善待和敬畏生命。[3]
2.3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偏颇
在激烈竞争、知识制胜的时代,一般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多数父母把“找个好工作”作为孩子前途的首要选择,也认为“有个好工作”便等同于幸福,而“成为一个良好品格的人”却对父母来说是相对次要的。[4]大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正是充满激情、比较感性的阶段,正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怀,而相当多的家长将更多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生命成长问题关注不够。他们心理承受很大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终日处在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之中,感觉不到生命情感关怀,有的大学生承受不了这种毫无生命关怀、充满压力的生活,便通过自杀这种方式来向家长、社会表示不满。
3 建议
大学生生命伦理认知现状是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可以从加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等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伦理观。笔者从生命伦理内涵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生命伦理教育的建议:
3.1 结合实际情况,高校开设生命伦理教育课程
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走进学生、走进课堂。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生渴求的、是符合大学生实际所需的。但目前来看,高校的生命伦理教育具有滞后性,出现受教育者的需求与学校供给脱节的现象。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系统的生命知识,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提升他们的生命责任感,促使其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层次,并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和体验生命。学校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人文活动。营造充满活力、洋溢温暖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人文关怀。
3.2 拓展实施途径,建构全面的生命伦理教育体系
生命伦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系统工程,不但需要高校的教育,大学生自身、社会、家庭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社会需要为高校走出校园的教育活动积极提供场所,比如医院积极配合高校展开生命伦理教育,让大学生到医院感受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神奇;社区举办主题为“重视生命”的文艺宣传活动,营造温馨的社会环境氛围。家庭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都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家长应该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情,及时了解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并给予及时的沟通和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获得最有力的情感支柱。[5]同时家长也应首先从自身做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子女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 结语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关注大学生生命健康是当代高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下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依据现实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生命伦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人文意义。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是关键的场所,同时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关注可以让生命伦理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只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推进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向完善、理想的方向发展。
[1] 张洪江.“敬畏生命”伦理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99 -101.
[2] 郑小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9-21.
[3] 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9.
[4] 党静萍,李红燕,师会芳.论大学生适应状况与人格特征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10-112.
[5] 李曙华.潜在存在与发展的新视野——曼德尔布罗特空集之科学价值与哲学启示[J].哲学研究,1999,(10):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