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

2012-01-26丰小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4期
关键词:攒竹中脘双侧

丰小鹏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理疗科,山西 大同 037000

呃逆俗称“打嗝”,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的一种病症。古称为“哕”,又称“哕逆”。此病症可单独出现,其症轻微,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不治而愈,一般不视为病态。若继发于其它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则为病趋严重的征兆。其基本病因,是由于胃气上逆,扰动膈间而成。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1 贲门癌术后呃逆

患者,邓某,男,57岁,退休职工。主因“间断性上腹痛,反酸,呃逆”于2012年2月20日入院。既往“贲门癌”病史,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术,先后在大同市肿瘤医院和我院化疗7次。2012年2月21日初诊。主诉:呃逆不停,吃饭、睡觉严重受到影响,曾肌注胃复安和盐酸呱甲酯后,呃逆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不佳。今求治于中医针灸科。诊见:体形瘦弱,面无光泽,精神倦怠,呃逆不止,怕冷多汗,食少,上腹胀痛,舌淡苔白,脉弱。辨证: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虚气上逆。治宜:温补脾胃,和中降逆。针刺取穴:攒竹、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双侧补法。脾兪、胃兪、膈兪双侧平补平泻。留针30分,每日一次。方用理中丸加减。处方:人参、白术、刀豆子、甘草各10g,干姜、吴茱萸、丁香各5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三诊:呃逆略减少,呃声低弱。针刺拟前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g,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麦芽、刀豆子各10g,陈皮、吴茱萸、丁香各5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五诊:呃逆减少,但因情绪波动,呃逆又加重。针刺取穴:攒竹、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双侧补法。太冲双侧写法。留针30分。大椎、陶道、至阳用1.5寸毫针点刺不留针。中药内服拟前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方。

六诊:呃逆已止,寐安,面有光泽,心情愉快。针刺拟前法。隔日1次。续服补中益气汤加减方3剂,经十次治疗,已愈。

按:本例患者系贲门癌手术化疗后,脾胃重伤,耗伤中气,致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攒竹属鼻针的胸穴,其可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一些脏腑病、慢性病正气亏虚突发呃逆的患者尤对胆病或术后引起呃逆有特效。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有“胸胁内关谋”之称,能宽胸利气,协调诸脏。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是多气多血之穴,它能健脾强胃,滋养虚亏。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既能调心气虚又能调治脾虚。三穴相配调和气血,振奋心阳。脾兪、胃兪,健脾和胃,通畅气机。膈兪位在膈旁,有利膈镇逆之功。方剂理中丸加减方,药用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扶阳温中,吴茱萸、丁香温胃透膈以平呃逆,刀豆子温中止呃。因患者脾胃虚弱,中气大亏,三诊后换为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益气,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补血;稍佐陈皮、麦芽理气化滞。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胃和中降逆之功。

2 酒后呃逆

患者,张某,男,39岁。因“恶心、呕吐、呃逆3天”于2011年12月9日入院。既往曾饮酒后有过一次呃逆。2011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3天前因朋友聚会饮酒,之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咖啡色样物,伴有呃逆,上腹部胀痛。曾去诊所就诊,给予输液(药名及剂量不详)未见效,呃逆越发不止,十分痛苦。查体:腹部剑突下压痛 (+),反跳痛 (-),肠鸣音亢进5~7次/分,余 (-)。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血常规、粪便常规未见异常。诊见:体形中等,面无光泽,呃声沉缓有力而不止,膈间及胃脘不舒,周身无力,不欲食,舌质淡,苔白,脉迟缓。辨证:过食生冷刺激食品,胃失和降,中焦受阻。治宜:温中祛寒,降逆止呕。针刺取穴:攒竹双侧泻法,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双侧平补平泻。留针30分。灸中脘、足三里。每日一次。方用丁香散加减。处方:丁香、良姜各6g,柿蒂9g,刀豆子、神曲、山楂、陈皮、半夏各10g,蒲黄炭、白及各30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12月11日二诊:症见好转,呃逆减少,胃脘舒适,仍拟前法。

12月13日四诊:呃逆已除,面有光泽,精神好转,食纳正常,胸膈胃脘如常,喜形于色,再针1次,巩固疗效。该患者共治5次已愈,于12月16日出院,随访未再复发。

按:本例乃饮食不节,过食寒凉刺激之品,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使膈间气机不利而发生呃逆。故予温中祛寒,降逆止呃。针刺攒竹为治呃逆经验穴,取之特效。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的合穴,为治胃腑要穴,中脘为胃的募穴,二穴合用,可奏理气和胃降逆之功。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又为阴维脉之会穴,善治胃、心胸的疾患,可宽胸利气,和中解郁。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运胃,通调气滞以止疼痛。灸中脘、足三里可温中散寒,解痛止呃。方剂丁香散加减方,药用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刀豆子温中散寒止呃;神曲、山楂消食和胃;陈皮、半夏理气降逆;白及、蒲黄炭收敛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温中祛寒止呃之效。

3 半身不遂呃逆

患者,刘某,男,61岁,退休工人。主因: “突然昏仆,不醒人事”于2012年3月23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已戒烟酒10年余。2012年5月7日初诊。主诉:半身不遂,呃逆。患者四十多天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查体:血压210∕120mmHg,头颅CT检查:左侧颞叶、顶叶大面积脑梗死。经抢救治疗,右侧上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从苏醒至今,呃逆不止,今求治半身不遂,同时先治呃逆,因吃饭、睡眠均受影响。诊见:右侧半身不遂,语音不利,意识清楚,呃逆不止,面色晦暗,脉弦涩,舌质绛,苔白中心黄。辨证:肝火上扰清窍,瘀血受阻,风中经络,中焦受阻,胃气上逆。治宜:清肝和胃,顺气降逆。针刺取穴:攒竹、太冲双侧泻法,中脘、内关双侧平补平泻。留针20分,呃逆止。为加强疗效,给予五磨饮子加减。处方:木香、沉香、山栀、黄连各6g,乌药、枳壳各9g。1剂,水煎服。次日复诊,呃逆未再发作。依前法又针一次,巩固疗效。之后治疗半身不遂,呃逆一直未发作。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挛性不随意挛缩。而运用中医针灸刺激相应穴位,可使呼吸肌停止阵挛性收缩,有效阻断呃逆。临床中常遇到一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患者,多处就医而疗效不佳,导致病程较长,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工作,十分痛苦。笔者运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可因证灵活用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降低复发率,故疗效较佳。

猜你喜欢

攒竹中脘双侧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攒竹穴探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应用双侧髂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双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攒竹穴近三年以来在治疗呃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