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进展

2012-01-26赖运成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福建福州350007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社交老年人情感

赖运成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福建 福州 350007)

孤独感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学生群体,对老年人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因此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据此,本文关注国内外老年人孤独感研究的进展,以期能够对我国的老年人孤独感研究有所助益,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 孤独感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1.1 孤独感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孤独感概念的理解可能有所差别,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孤独感是个体人际关系缺失(现有的人际关系与期望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时的一种情感,是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主观体验。而对于缺失的本质,有两种主要观点:缺失观和认知观。缺失观认为个人社会关系网中某些关系的缺乏,使亲密/同伴需要不能满足或不能充分满足,从而导致孤独感。认知观强调心理过程对社交参与与孤独感的主观体验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这种观点研究个体对人际关系的偏好、期望和渴求,及现实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等对孤独感的影响,认为孤独感来自于对现存人际关系的不满意〔1〕。通常把孤独感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情感孤独与丧失亲密依恋(如丧偶、离婚、失去最亲密的朋友)相关,常伴有孤寂感,缺乏安全感。社交孤独与缺乏能提供归属感、友谊、成员身份的广泛的社交网络相关。认知观认为,社交孤独主要与对广泛的社交网络(包括社交圈的大小,密切联系的子女的多少等)质量和功能的评价有关〔2〕。值得注意的是,孤独感与社交隔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孤独感是消极的主观体验,即使有相当广泛的社交网络,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而独居或少有人到家来访并不一定意味着老年人会感到孤独。社交隔离是极少与他人联系的客观状态,通常根据个体的社交网络(如社交网络的数量及联系的频率)来测量,有时也采用其他的社交指标,如居住方式(独居)、知己的利用度和社区活动的参与度〔3〕。

1.2 孤独感的相关理论 孤独感的理论主要有存在理论、精神动力学理论、认知理论和互动主义者理论。①存在理论把孤独感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机遇(包括“爱”的体验机遇),认为孤独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即使在生活中最温馨的时刻我们基本上是“孤单”的。存在理论潜在的问题是难以区分孤单的客观性质和主观情感。②精神动力学理论把孤独感看作是源于早期生活的神经症性精神状态,这种神经症性的精神状态使孤独的老年人难以构建丰富的人际关系。此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仅对孤独感做病理学解释,而不考虑老年人的社会世界和文化,及其年龄的作用。③认知理论认为对孤独感的感知方式是人的孤独体验的决定因素。认知理论关注孤独反应和孤独体验,也认识到社会因素的作用,然而未能认识到社交网络与孤独感的密切关系;难以对有认知受损的老年人的孤独感作出解释。④互动主义者理论关注孤独感的情感性和社交性,认为个体评估其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时不仅会考虑孤独感的质,也会考虑孤独感的量;缺乏依恋人物和社交网络导致孤独的产生;孤独体验依赖于个体的人格类型。因其描述的导致孤独感的条件不一定是消极的,且孤独感的产生也存在其他因素的作用,故该理论也有不足之处。

2 老年人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

2.1 老年人孤独感的现状 孤独感在老年人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因为年龄的增长会带来其社交网络的变化,包括亲密他人的逝去和自身功能的衰退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丧失,这些丧失会导致老年人社会交往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从而使其更可能感到孤独。大多数对社区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表明,虽然只有一小部分(7% ~9%)老年人有严重的孤独感,但可能不少于1/3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某种程度的孤独感〔3〕。国内研究者对安徽农村老年人的研究发现,78.1%的老年人有中等到严重的孤独感〔4〕。不同研究间老年人孤独感的“流行率”可能差别较大,原因可能是文化背景、问卷或测量工具、研究方法(调查或访谈)、研究样本和调查时间等方面的差异〔3〕。也有学者报告,老年人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孤独,因为随着社会交往活动的减少,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可能减少,且老年人可能有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过去几十年老年人的孤独感并没增加,甚至有点减少〔5〕。

2.2 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孤独感对老年人会产生消极影响。对社区老年人的调查发现,高孤独感与急诊入院相关联,而与计划入院无显著相关〔6〕。并且,孤独的老年人更可能患高血压〔7〕。O'Luanaigh等〔8〕对社区非痴呆老年人的血管性疾病标志物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孤独感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相关,其内在机制尚不清,可能与孤独老年人的异常应激反应相关。此外,孤独会使老年人更容易抑郁,更可能走上自杀之路〔9~11〕;也可能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水平下降〔12,13〕。

3 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对老年人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居住方式、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

3.1 性别因素 一般认为,性别因素对老年人孤独感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孤独感。但在老年人孤独感性别差异问题上存在异议。有些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孤独,原因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被社会接受公开表达情感(如孤独感);女性比男性可能更加珍惜、看重人际关系;女性寿命更长而易守寡和经历其他的丧失。Golden等〔10〕认为,老年女性并不比老年男性有更多的对孤独的内在易感素质,而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常遇到孤独的外在易感因素(如守寡)。也有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更孤独,原因包括男性可能更不外向,比女性更难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男性可能不轻易表达情感需求;男性更可能没有孩子或朋友〔14〕。性别因素会与居住方式共同作用于孤独感。研究显示,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在独居中更可能感到孤独;在“单独和子女住在一起”的居住方式中,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而在“与其他亲人/朋友居住在一起”的居住方式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独〔15〕。de Jong Gierveld 等〔2〕人对老年人(多数为婚龄长的已婚老人)的研究发现,在情感孤独方面男女无显著差异,但在社交孤独得分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3.2 年龄因素 进入老年期,并不意味着孤独,即老年人不能和孤独划等号,虽然人们有“老年人是孤独的”的刻板现象。大多数研究发现,老年早期孤独感并不突出,只是到了老年晚期才比较突出,总的趋势是老年人的孤独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5,13〕。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躯体功能下降,老弱多病,行动不便,减少了社会交往;亲密关系(配偶、朋友、邻居等)的缺失会增加,而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又较难〔5〕。此外,有研究发现,与年轻人相比较,孤独感与情感失调、身体功能失调的负相关程度在老年人中更强;且老年人的孤独感可能会加重,因为孤独的老年人不能实现其有生之年的社会情感目标〔16〕。概而言之,年龄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且年龄与孤独感有直接关系〔13〕。

3.3 健康状况 一般地,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更少感到孤独,而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其原因可能是体弱多病使社会交往活动减少〔13,16,17〕。有人研究了 65岁以上老年人自身残疾和配偶残疾对其社交孤独、情感孤独的影响,发现配偶的残疾与男性老年人的高社交孤独相关,而女性老年人的高社交孤独主要与其自身的残疾相关;无论在男性老年人中还是在女性老年人中,自身残疾、配偶残疾都与高情感孤独相关。在控制了社交性质和婚姻关系变量的作用下,结论仍成立〔18〕。此外,视力和听力的下降也会使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19〕。

3.4 婚姻状况 绝大多数研究发现,丧偶老年人、离婚老年人、未婚老年人比已婚老年人有更多的孤独,其中守寡最容易使老年人感到孤独。但已婚老年人也存在孤独,下列已婚老年人有较多的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配偶有健康问题;常常得不到配偶的情感支持;夫妻间不常交谈或存在不满;夫妻间性生活不和谐。并且,社交孤独在配偶有残疾的男性老年人更为突出;那些能给予配偶更多有益支持的已婚老年人,尤其是能从配偶那得到情感支持的已婚老年人,更少可能有情感孤独;在经济问题、家务等常有分歧,性生活不和谐的已婚老年人往往有较高的情感孤独。此外,再婚老年女性比再婚老年男性有更多的孤独感,其原因可能是再婚带来的系列问题(如难以把其他社交关系维持在再婚前水平,难以与以前的子女保持联系等)在女性中更为突出〔2〕。

3.5 社会支持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配偶、子女、朋友和邻居等。来自配偶的支持或给予配偶支持,和子女住在一起或经常和子女保持联系(与子女的互动支持),良好的家庭功能和邻居关系,亲密的朋友,较广的社交网络等能使老年人更少感到孤独〔17,20〕。de Jong Gierveld 等〔2〕人的研究发现,与每周和两个以上孩子保持联系的老年人相比,没有孩子或者虽有孩子但一周不多于一次联系的老年人更常出现社交孤独;相对于情感孤独,社交网络对社交孤独的预测作用更强;婚姻质量和社交网络对两种孤独都具有重要作用。对疗养院老年人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孤独感程度与其和家人保持联系的频率呈负相关〔11〕。老年人对社会关系的期望和满意度比社会联系的频率更重要,更多地与老年人的孤独感相关。国内的研究也发现,家庭功能水平、社会支持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重要因素〔4,21,22〕。

3.6 居住方式 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表现在:独居老年人比和配偶、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更加孤独〔13,22,23〕;和子女或其他亲人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比和配偶或恋人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更为孤独,原因可能是婚姻和恋人关系比其他的社会关系更能满足晚年生活的社交需要,有助于产生稳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15,23〕;居住在疗养院的老年人比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更可能感到孤独〔11〕;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比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年人更常感到孤独,生活在小城市的老年人比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人更常感到孤独〔24〕。

3.7 受教育程度、工作和家庭经济状况 大多数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低的老年人比受教育水平高的有更多孤独,但也有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比受教育水平低的老年人更感到孤独〔13〕。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比仍继续参加工作的老年人有更多的社交孤独体验,其原因可能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社交活动减少,活动范围缩小〔21〕。研究普遍发现,收入水平低、家庭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更容易孤独,其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困难使家庭功能未能得到良好发挥,老年人的社交和休闲娱乐活动受到限制,医疗保健得不到较好保障,子女忙于赚钱而无暇和老人相处等。

3.8 认知和人格 独居老年人之所以容易感到孤独,原因之一是独居老年人倾向于把注意集中在自身消极的想法上,而不是积极的期待上。消极的想法会使其对他人缺乏信任,使其害羞、抑郁、易激惹、紧张等,从而使其社交不良,增加孤独感〔13〕。而积极的期待(如孝顺期待)能使老年人体验到更少的孤独〔22〕。有研究者进行的持续10年的纵向研究发现,气质性乐观与较低的孤独感相关联〔25〕。目前对“老年人孤独感与其认知、人格的关系”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此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3.9 社会生活事件和文化因素 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难以避免的生活事件的发生等往往使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如长期居住在家的老年人刚入住敬老院时往往容易感到孤独〔19〕。此外,老年人的孤独感也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孤独感的流行率有所差异。研究发现,“个人主义”文化氛围浓厚的北欧国家的老年人往往比南欧国家(更为注重家庭的文化)的老年人更少感到孤独〔5〕。

4 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

关于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比较少,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提炼出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团体干预。Savikko等〔26〕对老年人进行的心理社会团体康复干预研究发现,心理社会团体康复干预能够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其干预方案内容包括艺术和启发性活动,群体练习和讨论,治疗性写作和团体治疗。②适当进行人际交往,如与朋友、邻居交往,参与社区活动,改善社会支持系统。③改善认知。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其对人际关系的评价有关。因此,通过改善认知,使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认知,往往能减少其孤独感〔27〕。④着力改善家庭功能,子女应与老年父母多保持联系,多关心、支持老人。⑤丰富老年生活,如养宠物和上网。对老年女性的研究发现,宠物依恋支持影响孤独感与一般健康的关系〔28〕。对有慢性病和身体残疾的老年人进行为期两年多的研究发现,上网有利于减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高者)的情感孤独〔29〕。⑥由于老年人的孤独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孤独感的干预应结合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居住方式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特点来进行。

5 研究展望

关于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较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①适合老年人的孤独感评估工具的标准化问题,孤独感评估工具的不同会限制不同研究间的可比性;②老年人孤独感与认知、人格、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值得深入研究;③老年人孤独感的纵向研究问题,对孤独感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纵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现有的研究多为横向相关研究,难以得出相应的因果关系;④老年人孤独感的跨文化研究问题,对老年人孤独感进行跨文化文化将有利于解决现存的争议问题,有利于深入了解老年人孤独感问题;⑤老年人孤独感的预防、干预研究问题,如何更加科学地、有效地预防和干预老年人的孤独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可以结合质化研究,进行严格的干预研究;⑥老年人孤独感相关的脑神经机制问题,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孤独感的脑神经机制问题将会得到深入研究;⑦老年人孤独感的本土化研究问题,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特点(如城乡差异明显,空巢老人多,家庭观念强,“孝”文化浓厚等),对老年人的孤独感进行本土化研究,对促进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其幸福感水平有重要意义。

1 Dykstra PA,Fokkema T.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among divorced and married men and women:comparing the deficit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J〕.Basic Appli Soc Psychol,2007;29(1):1-12.

2 de Jong Gierveld J,van Groenou MB,Hoogendoorn AW,et al.Quality of marriages in later life and emotional and social loneliness〔J〕.J Gerontol Series B:Psychol Sci Soc Sci,2009;64B(4):497-506.

3 Grenade L,Boldy D.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people:issu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in community and residential settings〔J〕.Australian Health Revi,2008;32(3):468-78.

4 Wang G,Zhang X,Wang K,et al.Loneliness among the rural older people in Anhui,China: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1;DOI:10.1002/gps.2656.〔Epub ahead of print〕

5 Dykstra P.Older adult loneliness:myths and realities〔J〕.Eur J Ageing,2009;6(1):91-100.

6 Molloy GJ,McGee HM,O'Neill D,et al.Loneliness and emergency and planned hospitalizations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older adults〔J〕.J Am Geriatr Soc,2010;58(8):1538-41.

7 Hawkley LC,Thisted RA,Masi CM,et al.Loneliness predicts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five-year cross-lagged analyse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J〕.Psychol Aging,2010;25(1):132-41.

8 O'Luanaigh C,O'Connell H,Chin AV,et al.Loneliness and vascular biomarkers:the Dubin Healthy Ageing Study〔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2;27(1):83-8.

9 Stek ML,Vinkers DJ,Gussekloo J,et al.Is depression in old age fatal only when people feel lonely〔J〕?Am J Psychiatry,2005;162:178-80.

10 Golden J,Conroy RM,Bruce I,et al.Loneliness,social support networks,mood and wellbe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9;24(7):694-700.

11 Prieto-Flores ME,Forjaz MJ,Fernandez-Mayoralas G,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neliness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older adults〔J〕.J Aging Health,2011;23(1):177-94.

12 Conroy RM,Golden J,Jeffares I,et al.Boredom-proneness,loneliness,social engagement and depress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people:a population study〔J〕.Psychol Health Med,2010;15(4):463-73.

13 Hazer O,Boylu AA.The examina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of the elderly〔J〕.Procedia Soc Behav Sci,2010;9:2083-9.

14 Mullins LC,Elston CH,Gutkowski SM.Social determinants of loneliness among older Americans〔J〕.Genet Soc Gen Psychol Monogr,1996;122(4):453-73.

15 Greenfield EA,Russell D.Identifying living arrangements that heighten risk for loneliness in later life:evidence from the U.S.National Social Life,Health,and Aging Project〔J〕.J Appl Gerontol,2011;30(4):524-33.

16 Chue A.Loneliness and wellbeing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hood〔D〕.Cornell University,2010.

17 Cohen-Mansfield J,Shmotkin D,Goldberg S.Loneliness in old age:longitudinal chang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an Israeli sample〔J〕.Int Psychogeriatr,2009;21(6):1160-70.

18 Korporaal M,Broese van Groenou MI,van Tilburg TG.Effects of own and spousal disability on loneliness among older adults〔J〕.J Aging Health,2008;20(3):306-25.

19 Savikko N,Routasalo P,Tilvis RS,et al.Predictors and subjective causes of loneliness in an aged population〔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5;41(3):223-33.

20 Chalise HN,Kai I,Saito T.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lonelines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Nepalese older adults〔J〕.Int J Aging Hum Dev,2010;71(2):115-38.

21 吴 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984-6.

22 刘 靓,徐慧兰,宋 爽.老年人孤独感与亲子支持、孝顺期待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36-8.

23 Russell D.Living arrangements,social integration,and loneliness in later life:the case of physical disability〔J〕.J Health Soc Behav,2009;50(4):460-75.

24 王希华,周华发.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相互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3):676-7.

25 Rius-Ottenheim N,Kromhout D,Mast RC,et al.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loneliness in older men〔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2;27(2):151-9.

26 Savikko N,Routasalo P,Tilvis R,et al.Psychosocial group rehabilitation for lonely older people:favourable processes and mediating factors of the intervention leading to alleviated loneliness〔J〕.Int J Older People Nurs,2010;5(1):16-24.

27 Winningham RG,Pike NL.A cognitive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institutionalized older adults'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decrease loneliness〔J〕.Aging Ment Health,2007;11(6):716-21.

28 Krause-Parello CA.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t attachment support between loneliness and general health in older female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J〕.J Community Health Nurs,2008;25(1):1-14.

29 Fokkema T,Knipscheer K.Escape loneliness by going digital: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a Dutch experiment in using ECT to overcome loneliness among older adults〔J〕.Aging Ment Health,2007;11(5):496-504.

猜你喜欢

社交老年人情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社交距离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