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2-01-25包玉泽王璐

长江蔬菜 2012年17期
关键词:湖北蔬菜生产

包玉泽 王璐

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包玉泽 王璐

特约栏目主持:李崇光

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与岗位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农业部软科学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整合》专著及国家规划教材《农产品营销学》等多部;发表论文70多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导读:湖北省蔬菜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发展速度落后于先进省份,基础设施差、抵御灾害能力弱,产业化程度和产业内涵发展不足,大中城市自给能力不足,产品安全、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等。建议优化布局,保持总产量适度增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贯彻落实菜篮子相关政策,提高大中城市自给能力;完善标准化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发展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保供、增收、促就业和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蔬菜产业的发展,2010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开始启动实施新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蔬菜产业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2010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召开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会议上,提出要将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菜园子。之后,湖北省先后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 5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安全有效供给的通知》(鄂政发 [2010]6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全省菜地最低保有量的通知》(鄂政办函[2010]137号)和省人民政府令第146号等,全力支持做大做强湖北蔬菜产业。面对全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要把湖北打造成为全国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形成北有山东、南有海南、中有湖北的全国蔬菜生产流通大格局,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审视、思考、研究、谋划蔬菜产业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全面推进湖北蔬菜产业的发展。

1 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规模快速增长,成为湖北农业的支柱产业

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气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海拔高度悬殊,是理想的蔬菜生产基地;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水陆交通便捷,是全国南来北往、承东接西的蔬菜集散地。适宜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流通环境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动湖北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据统计,湖北省蔬菜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37.3万hm2增长到2010年的109.6万hm2,增长了193.8%,蔬菜产量从976万t增长到2010年的3 067万t,增长了215.2%。蔬菜产业已成为湖北农业的支柱产业,在湖北种植业的优化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因地制宜发展,板块特色突出

在全国蔬菜产业的竞争格局中,湖北充分发挥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优势,经过多轮的市场选择和技术积淀已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形成基本合理的区域布局,并在国内蔬菜市场竞争中具有特色鲜明的竞争优势。发挥本地秋冬气候凉爽优势,喜冷凉露地越冬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利用鄂西山区夏秋高山天然冷凉气候发展高山蔬菜方兴未艾;基于夏季水热资源优势的水生蔬菜发展在全国独树一帜;不与粮争地的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品种多样、特色突出、带动性强的六大特色生产基地,即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以长阳、利川为代表的鄂西北高山蔬菜基地,以蔡甸、汉川、洪湖为代表的水生蔬菜基地,以潜江、蔡甸、石首为代表的西甜瓜生产基地,以随州、房县、远安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以恩施、建始为代表的魔芋生产基地。

1.3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效益显著

湖北蔬菜产业在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品种布局、发展规模种植,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发展出一批蔬菜龙头企业,依靠其龙头带动作用,将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如嘉鱼县重点依托嘉鱼山绿、咸宁国美、韩国世天、嘉台双美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以绿色蔬菜为卖点,打造66.7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迅速扩大蔬菜生产规模。

第二,种植大户、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菜农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如嘉鱼县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带动当地农民主栽苦瓜,统一采购种子、农药、肥料,统一收购、销售,为入社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免除了菜农的后顾之忧。2011年嘉鱼主产的大白菜、甘蓝等价格大跌,而该合作社选种的苦瓜帮助农民成功规避了市场风险。

第三,蔬菜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打造“武当红”品牌,带动十堰市发展蔬菜加工原料基地;打造“大山鼎”品牌,通过项目实施,使蔬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打造“仙洪”水生蔬菜品牌,建设3.3万hm2水生蔬菜基地。既向市场展示了湖北蔬菜的形象,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加快蔬菜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步伐。

第四,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湖北全省蔬菜“一村一品”、“一乡一品”越来越多,如新洲的豇豆村、汉川的黄瓜村、云梦的藜蒿村、小板的番茄村以及天门张港镇的花菜特色镇、荆门的胡集大白菜、拾桥空心菜、李市藜蒿、钱场西瓜特色村镇等,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入。

第五,产业链不断延伸,提高了蔬菜产业综合效益。湖北省将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了企业带基地,企业连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互动性发展,延长和拓宽了蔬菜产业链,提高了产业综合效益。

1.4 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武汉皇经堂、舵落口、白沙洲,鄂州蟠龙,宜昌金桥,黄石天桥等批发市场占地规模大,年交易量都在100万t以上,成为湖北省蔬菜外销的窗口。全省已初步形成蔬菜批发、集市贸易、个体运销、直销配送、网上交易等多层次的蔬菜市场体系。

1.5 构建蔬菜产品质量体系,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湖北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已建立健全蔬菜生产投入品监管和安全使用制度,加大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力度,确保了市场销售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蔬菜检测合格率逐年稳步提升,2010年平均达到95%以上,比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云梦县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先进县,嘉鱼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被国家标准委列为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区。

2 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速度慢于先进省份

近年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重要省份和毗邻地区的蔬菜基地都有了快速增长,相对而言,湖北的基地规模发展速度慢于先进省份与部分毗邻地区。据统计,2000-2010年,湖北蔬菜播种面积的增幅为5.4%,低于海南的44.1%、河南的43.3%、湖南的57.3%、安徽的43.5%、重庆的85.5%,也低于全国平均的24.7%;湖北蔬菜总产量的增幅为15.2%,低于海南的65.6%、河南的66.4%、湖南的75.5%、安徽的47.5%、重庆的63.3%,也低于全国平均的53.5%。

2.2 蔬菜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经过多年的建设,湖北蔬菜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已有明显改善,但仍有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排灌设施不健全,材质良莠不齐,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由于蔬菜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滞后,湖北蔬菜产品的季节性、结构性价格波动幅度趋大。在全国35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市蔬菜总产量仅次于山东省济南市,居第2位,但该市蔬菜设施栽培仍以竹架中小棚为主,钢架大棚所占比例尚不及5%,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已成为当前武汉市蔬菜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

2.3 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内涵发展不足

第一,蔬菜种苗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产业需求。湖北省蔬菜年播种面积120万hm2左右,年需近3万t蔬菜良种,但本省自给率不足30%,缺口大。另外,湖北蔬菜主产区集约化育苗设施数量少,水平低,运行成本高,蔬菜生产育苗仍以千家万户分散育苗为主,棚室内温度低,菜苗长势弱,易遭受灾害影响,新品种推广应用速度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湖北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二,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带动作用有限。湖北省规模大且带动力强的蔬菜龙头企业不多,蔬菜合作组织少而小,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

第三,流通体系不够健全,物畅其流问题亟待解决。湖北蔬菜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缺乏蔬菜产地批发市场,蔬菜贮运冷链建设缺少投入,流通中间环节多,运输途中蔬菜损耗达20%以上,造成卖菜难和买菜难的现象并存。

第四,出口份额小。扩大蔬菜出口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并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湖北省虽为蔬菜生产大省,但出口蔬菜量仅为1.4万t,是山东省(55万t)的1/40,位居全国第15位。

2.4 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下降,不能有效满足本省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了蔬菜价格波动风险

近年来,工业和城市用地剧增,菜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之生产成本的上升,湖北大中城市蔬菜的供给从以农区为辅变为以农区为主,近郊蔬菜播种面积持续下降。蔬菜生产从“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封闭格局转变为“一地生产、全国销售”的开放式格局,有利于发挥各产地的比较优势,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水平,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但高度集中生产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局部的严重自然灾害、病虫害等会重创集中生产的蔬菜产区,进而影响大中城市蔬菜供应,加大蔬菜价格的波动幅度。

2.5 蔬菜安全生产与产品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在蔬菜安全生产方面,湖北尤其是武汉市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市场上存在优质难优价现象,无公害蔬菜的经济效益优势难以显现;同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多数菜农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生物防治的观念淡薄,违禁农药在一些菜区大量使用,造成蔬菜田一次污染,而一些灌溉条件较差的菜区,用污水灌溉,污水洗菜等又造成蔬菜的二次污染。

3 促进湖北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布局,总量上保持适度增长

目前,虽然全国蔬菜产业的生产总量较大,但未来仍可能在2个方面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一是种植面积的增长,应该以大中城市郊区蔬菜生产面积增长、非耕地发展蔬菜生产的面积增长为主,稳定主要农区蔬菜生产面积;二是单产水平和品质的增长,要提高蔬菜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投入及成本,进一步推进蔬菜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蔬菜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对于湖北省来说,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露地越冬蔬菜、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基地,突破性新增和发展设施蔬菜,每年适度增大基地规模,提高蔬菜产能,应对菜地征占的刚性减少和居民消费的刚性增加。

3.2 加大扶植力度,加强蔬菜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我国蔬菜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省也都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山东省2010年提出了蔬菜产业未来5年的振兴规划,提出2015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要稳定在20%左右,并新增蔬菜产业扶持资金5 000万元;重庆市财政2011年要整合落实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蔬菜产业发展;河北、北京、上海、天津、宁夏、广东等省市也纷纷安排资金、出台扶持政策,支持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北蔬菜产业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湖北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通过更大政策扶持力度来推动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菜田的基础设施条件,应完善重点蔬菜基地的水、电、路、沟渠、产地批发市场、集约化育苗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棚设施、滴灌喷灌等设施的建设,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另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3.3 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遴选一批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将其重点培育,着力打造一批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以带动全省蔬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创建和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地推广 “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与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搭建市场信息平台,搞好信息服务;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品牌的申请认证。

3.4 贯彻落实“菜篮子”相关政策,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

要制定和贯彻执行对蔬菜生产基地严格的保护制度,保持菜田的相对稳定。严格执行“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征收制度,建立菜田占补平衡和生产能力保护机制,保护大中城市市郊常年设施菜田有完善的基础条件、先进的设施装备、较强的抗灾能力和标准化的生产水平。

要从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的高度完善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的跨区域规划。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农区纳入大中城市“菜篮子”建设规划。在完善农区菜篮子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大中城市近郊、远郊蔬菜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均衡供应能力。大中城市周边应重点发展不宜长距离运输的叶菜等速生菜,充分发挥设施蔬菜提早和延迟供应市场的功能,提高蔬菜种植收益,适当发展部分茄果类蔬菜;远郊和农区则主要种植适宜长距离运输的茄果类蔬菜,通过调运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3.5 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抓好国家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检测点的建设;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制度和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1]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2]陈学玲,何建军,关健,等.湖北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加工业发展建议[J].食品与机械,2011(9):190-192.

[3]万福祥,袁尚勇.湖北省高山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10(17):1-4.

[4]牛艳红.对提升湖北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9):33-36.

[5]邱正明,万福祥.湖北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区位优势分析[J].长江蔬菜,2010(4):65-6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0.

[7]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部队.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C790002)

包玉泽,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0070

王璐,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2-08-06

猜你喜欢

湖北蔬菜生产
The rise of China-Chic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