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与非典型猪瘟并发的防治体会
2012-01-25付汉权
付汉权 黄 波
(广西天峨县向阳镇畜牧兽医站,天峨 547300)
在农村养猪中,由于饲养管理方式和动物防疫条件不完善,各种疫病容易发生,并且多种病原常混合感染。现就仔猪副伤寒病并发非典型猪瘟的防治体会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向阳镇某屯距镇政府67 km,且需走山路1 h才能到达,在2012年1月初~3月底,养猪户的15~60日龄仔猪中散发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个别仔猪有神经症状的传染病。不同日龄、不同栏的仔猪发病情况不同。兽医站接报后组织人员入屯调查,全屯共16户养有103头猪,在病中猪14头,已死亡27头,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经济损失严重。
2 临床症状
共有患猪14头,体温均在40℃~40.5℃之间,用青霉素和安乃近注射给药,4 h后检测体温,有9头退热,5头维持不变;12 h体温情况不变。仔猪发生便秘,粪便象羊粪球,4~5 d后出现腹泻、精神不振、饮食废绝;手触发病仔猪体温升高,有少数出现呕吐,粪便恶臭,弓背,走路出现神经症状,少数病猪临死前在腹部出现针尖状大的出血点。病猪病程比较长,一般在10~15 d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理解剖见喉头有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脏边缘有梗死灶,肾脏颜色苍白,表面有大量的针尖状出血点,膀胱粘膜有针尖大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大部分弥漫性出血,结肠、回肠壁增厚,肠粘膜表面覆盖着糠麸样假膜,剥去假膜可见边缘不规则突起的溃疡灶。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切面似大理石样。
4 病原分离鉴定
4.1 病料涂片检查
取临死前解剖的病猪肺、肝、淋巴结病料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观察,见到红色短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2 分离培养
取上述肝、淋巴等病料,接种家兔血液琼脂,SS琼脂,麦康凯琼脂37.5℃恒温培养24 h,取培养菌镜检均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4.3 与大肠杆菌的鉴别
取培养菌分别在三糖铁斜面上划线和底部穿刺,37℃培养24 h观察,可见三糖底部呈现出黑色,斜面为红色。
5 生化试验
以单菌落纯化杆菌进行生化试验,结果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葡萄糖胆汁液、枸椽酸钠试验为阳性,而蔗糖、乳糖、阿拉伯糖、靛基质、硫化氢试验为阴性。
6 血清学鉴定
用沙门氏菌A~E群多价抗O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结果为阳性。用猪瘟血凝平板试验,结果为阳性。
7 初步诊断
鉴于时间性,未作动物药敏实验和接种试验。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治疗用药的效果情况、并经血清学诊断,初步确定该病是仔猪副伤寒并发非典型猪瘟病,防治中按仔猪副伤寒病并发非典型猪瘟病来处理。
8 防治
病初立即对病猪隔离,对死亡、病情较严重的仔猪作焚烧处理。对全屯猪栏进行彻底清扫洗净,对猪栏、公共场地用0.2%消特威喷洒全面消毒。改善猪的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的干燥、卫生。对无临床症状的猪用猪瘟细胞弱毒苗作紧急免疫,并对病情较轻的猪每头紧急接种4~5头份的猪瘟细胞弱毒苗。同时,对病猪交替使用卡那霉素、维生素C、维生素B12针剂,2次/d,内服健胃散,早晚各1次,连续用3~5 d。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7 d后,该屯猪疫情逐渐平息。
9 体会
9.1 仔猪副伤寒是条件性传染病,在仔猪较多见,该屯地势偏远,栏舍不清洁,通风不良,栏舍地面总是潮湿不干燥,部分仔猪由于排黄痢和白痢一时治疗不及时,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而诱发副伤寒。
9.2 该屯群众对动物疫病防制的意识淡薄,平时没有配合兽医搞好动物疫病消毒和防疫,而使自家猪长期处于无免疫状态。
9.3 村兽医的报酬太低,不少村兽医因此面对防疫工作不那么认真负责,马虎过关。有的甚至不愿意做,宁可外出打工,使动物防疫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