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足癣继发重度细菌感染13例临床分析
2012-01-25郑树茂马学伟
陈 虎,裴 林,郑树茂,马学伟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医院皮肤科,石家庄 050031)
足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与足部多汗、穿鞋太紧、不讲卫生以及足部畸形等因素有关,足汗蒸发不畅、局部潮湿、平时穿公共拖鞋等为多种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为粟粒大小水疱、丘疹,趾间浸渍发白或糜烂,角化过度或伴皲裂,少数可呈边缘活动中央痊愈的体癣样皮疹。病程慢,夏季重,冬季轻,自觉瘙痒。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主要是毛癣菌、表皮癣菌,近年发现念珠菌感染者呈增多趋势。如果足癣治疗不及时,再有足部受外伤就可能导致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为微小外伤、昆虫或蛇叮咬所致,另外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沙石也能感染[3,4]。足癣继发重度细菌感染临床较少见,现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足癣继发重度细菌感染13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病情、皮损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足癣继发重度细菌感染,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岁~48岁。细菌感染前水疱型5例,浸渍糜烂型8例,有外伤史者9例,有昆虫叮咬史者4例。
1.2 体征
小腿肿胀10例占76.92%,足底窦道8例占61.53%,足髁部窦道2例占15.38%,足背溃疡5例占38.46%,足底窦道合并其他部位溃疡5例占38.46%。
1.3 自觉症状
瘙痒 4例占 30.77%,瘙痒伴疼痛 5例占38.46%,胀痛4例占30.77%。
1.4 主要实验室指标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1例占23.07%。真菌检查:直接镜检,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溃疡内脓血样物质直接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丝及孢子3例占23.07%;真菌培养:用含有氯霉素的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接种溃疡内脓血样物质,分别置于27℃和37℃的恒温箱内培养,1周后呈典型菌落13例(100%):菌落呈酵母样、奶油样、光滑、闪光、陈旧菌落有皱褶。镜下可见大量椭圆形芽生孢子、假菌丝,菌丝上顶生芽生孢子呈短链状。后重复培养2次,菌落特征和镜下特点均与第1次相同。PAS染色显示,表皮下组织可以见到菌丝及孢子。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敏感,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苯唑西林、青霉素耐药。真菌药敏试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对伏立康唑耐药。
1.5 诊治过程
根据病情、皮损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为足癣继发重度细菌感染。
1.5.1 内服 给予阿奇霉素每次250mg,每日2次口服;氟康唑(三维康,上海三维制药公司)300mg,口服每日2次;2周后改为阿奇霉素(石药集团欧意药业公司),口服 250mg,每日1次;氟康唑150mg,口服每日2次。
1.5.2 外用 中药外洗于患处:黄柏40 g,土茯苓 40 g,苦参 40 g,紫珠 20 g,滑石 20 g,公英 30 g,白鲜皮 30 g,板蓝根 30 g,儿茶 20 g,黄连 20 g,四季青30 g,水煎沸腾后小火煎30min滤过、晾温,外洗患处15min,每日1次。
2 结果
经治疗1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肿胀明显减轻,范围缩小,表面颜色变暗,糜烂渗液消失。取溃疡处组织再次做细菌和真菌培养,13例连续2次均为阴性,2个月后足跖部溃疡均愈合。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51岁,建筑工,河北行唐人。左小腿及左足红肿并伴有轻度疼痒1月余。缘于2009年2月中旬开始逐渐左小腿及左足红肿,开始无明显自觉症状,后伴有轻度疼痒。曾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诊为左下肢软组织拉伤,给予口服及静点头孢类抗生素后左小腿肿胀减轻,但左足仍红肿明显,且左足底出现数个大小不等的破口。以后破口逐渐增大加深,有脓血样物质渗出并伴有明显疼痛。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09年5月15日到我科就诊。
患者自发病以来有轻度发热,无头痛、咳嗽。既往体健,曾于3个月前左足跖被建筑工地沙石划伤,未治自愈。无类似疾病接触史,无肝炎、结核等其他传染病史。曾患有足癣,经治疗后痊愈。无长期应用激素的病史。未到过疫区及牧区,嗜好抽烟、饮酒,家族中无同病患者。
体格检查:体温 36.9℃,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5mmHg。营养中等,一般情况良好,心、肝、脾、肺、肾等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明显肿胀,呈暗紫红色浸润性斑片,无明显边界,皮温略高,有触痛。足跖有角化过度呈深黄色,前部中央可见数个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内有少许脓血样物质渗出。溃疡口周围皮肤可见浸渍,各趾间弥散分布有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伴有中度浸渍糜烂。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1.6×109/L,中性粒细胞 78%,淋巴细胞 13.1%,血色素126g/L,血小板 263 ×109/L,血糖 5.3mmol/L,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其他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真菌检查:直接镜检,显微镜下观察未见菌丝及孢子;真菌培养:1周后菌落增至2cm2,菌落呈酵母样、奶油样、光滑、闪光,陈旧菌落有皱褶。镜下可见大量椭圆形芽生孢子、假菌丝,菌丝上顶生芽生孢子呈短链状。后重复培养2次,菌落特征和镜下特点均与第1次相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2个月后,足跖部溃疡愈合。
4 讨论
足癣的治疗是根据病原菌的不同而选择的药物也有所不同,对于单独由真菌引起的足癣可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连续用药2个月以上。也有氟康唑合并特比萘芬治疗成功的报告,两性霉素B对顽固性病例目前仍为最有效的药物。对于足癣继发细菌感染的病例,除了做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外,同时要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中医学称足癣为“脚湿气”,其病机多因脾、胃二经湿热,下注于足,郁结肌肤而成,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所用外洗方中黄柏、黄连、苦参、滑石清热燥湿,土茯苓、公英、板蓝根、白鲜皮清热解毒,四季青清热解毒、凉血敛疮,儿茶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紫珠收敛止血、解毒疗伤,诸药配合可使湿能祛、毒能清、伤口得以愈合。
该病患者发病前多有外伤史,临床表现为足部的明显红肿、溃疡形成,我们取溃疡内脓血样物质镜下观察有多数病例(69.23%)未见到菌丝及孢子,但Gran染色可见到革兰氏阳性球菌和中等量炎细胞,细菌和真菌培养分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热带念珠菌生长。因此,本病现状是由于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所致,这与以往报道的病原体单独由真菌引起有所不同[1],而热带念珠菌引起的足癣也少有报道。
本病需首先与念珠菌性肉芽肿相鉴别。念珠菌性肉芽肿又称深部念珠菌病,1950年由Hauser及Rothman首先报告将念珠菌性肉芽肿分为2种类型,即 Hauser-pothman 型和 Busse-Buschke型[5]。该病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增生、结节、溃疡及肉芽肿形成,常伴口腔黏膜及指甲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功能有缺陷或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患者,致病菌多为白念珠菌[6]。其次与足菌肿鉴别。足菌肿是一种由真菌、放线菌及细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骼的慢性肉芽肿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为真菌、放线菌和细菌,其中放线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为局限性皮肤肿胀,窦道形成及颗粒排出。实验室检查中主要是取脓液和脓液中似硫磺样颗粒进行Gran染色后镜检,如为放线菌,颗粒镜下为菌团,中心部位为革兰氏阳性,边缘的流苏样棒状体染为阴性,颗粒外脓液中可见到革兰氏阳性分枝状菌丝[7];另外还需与足部湿疹和掌跖脓疱病相鉴别。足部湿疹、皮疹多形性,常有渗出倾向,边界不清,在足背、足趾、足弓对称分布,真菌镜检与培养均阴性;掌跖脓疱病以粟粒大小的小脓疱为主,边缘不清,在手掌或足跖对称分布,真菌镜检与培养均阴性[8]。
根据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菌的种类及相关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报道,初期全身应用氟康唑(三维康)、阿齐霉素,并加用中药外洗溃疡及足趾间。治疗4周炎症控制后停用阿齐霉素,其他治疗方案不变。治疗8周后,病变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肿胀明显减轻,范围缩小,表面呈灰褐色,窦道愈合。用药期间定期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未发现异常,痊愈后随访一切正常。
[1]Kawamoto,S,Yalcindag,A,Laouini,D.The anaphylatoxin C3a downregulates the Th2 response to epicutaneously introduced antigen[J].J Clin Invest,2004,114:399-407.
[2]Porvhe DJ.Tinea Pedis:A common male foot problem[J].JNP,2006,2(3):152-153.
[3]王端礼.临床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4]吴绍熙.现代医学真菌学检验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0.235-239.
[5]曾学思,陈伟华,陈敏,等.伊曲康唑治愈泛发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2):116-117.
[6]孔维云,王宇飞,陆晓涛.放线菌足菌肿1例[J].海南医学,2007,18(11):186.
[7]林元珠,高顺强.皮肤病学与性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94-95.
[8]林元珠,高顺强,徐世正,等.现代儿童皮肤病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