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信息的特征研究*
2012-01-25于琦,崔蒙
于 琦,崔 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药信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主体对中医药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部与外部全部关系自然整合后生成的综合现象的认识,是中医药系统存在以及变化的状态。中医药信息的主要特征包括中医药信息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主客相融的特征,相对重视系统时间上的延续变化状态;中医药信息中包含了大量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包括本质在内的现象变化状态,相对重视人体、社会、自然相互间影响后产生的开放环境下的整体变化状态[1]。
1 中医药信息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
钟义信[2]等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的条件,区分不同的层次来给出信息的定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是指客观信息,亦即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必须有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中医药信息是认识论信息而不是本体论信息,其特征是与主体相关。中医药信息主要包括反映自然界作用于人体,包括自然环境如季节、昼夜、气候、区域等和物质如食物、药物等,以及与社会作用于人体,如文化与社会关系等所产生的人体整体功能变化的人体外在信息。在这个层面上,中医药信息是不能脱离主体独立存在的,如中医症状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口渴、胀痛、舌红,脉细”等,必须有主体感知的参与,而不是“体温38℃、血压120mmHg”等具体存在的表现形式。这就导致中医药信息不能仅仅凭观察或者外部仪器的测量就可以获得,而是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上主体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从信息的层次上看,中医药信息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而不是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 中医药信息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系统与环境发生交换关系的属性,亦即系统具有从环境输入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属性,也具有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属性[3]。中医药信息是在自然界信息和社会信息对人体产生影响后人体系统产生的综合变化状态,也就是人体信息、自然界信息和社会信息三者相互影响产生和关联变化的状态,相对重视各系统(自然、社会、人体系统)相互间影响后产生的整体变化状态。
目前医学研究相对重视封闭性的信息,如实验室获得的信息是在规定的实验室清洁度、动物的饲料、种系或者细胞的生存酸碱度等环境下获取的信息,没有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关系。而这种封闭环境中获取的信息,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药信息了。中医药信息是开放性信息,是在完全开放环境下的信息,重视人体与自然、社会的交流与联系。如中医强调治疗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涵盖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与人体的信息交换、联系和影响。在中医病因信息方面,重视人体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社会关系和精神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对人体的作用和反作用,因此从中医药信息从属性上来说是开放性信息。
3 中医药信息是包含本质在内的现象信息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与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4]。本质具有单纯性、深刻性,是相对稳定的。现象丰富而具体,具有不稳定性,是易于变化的[5]。中医诊疗信息包含了人体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社会、自然界环境影响形成的,人体内部局部变化所引起的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整体综合变化状态;中药信息则呈现中药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自然界环境影响,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炮制和配伍作用于人体后,通过人体整体变化表现出来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中药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
现代医学重视循证医学,强调疾病的群体性、用药的群体有效性,探寻的是群体发生的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稳定的信息。在病理机制的研究中,多从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角度去探讨疾病的发生和药物作用的靶点,这些信息是疾病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而中医药信息则是包含了不稳定关系的现象信息。如中医证候信息是个体发生的某个阶段的信息,是局部的、个别的现象信息,具有不稳定性。而发生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相同的证候信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则说明丰富多变的证候信息内部又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本质信息。因此,从中医药信息所把握的规律来说,中医药信息是包含本质信息的现象信息。
4 中医药信息是主客观融合的信息
客观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与主体条件无关。主观信息是主体所拥有的信息,它由客观信息经过主体的感知和加工转化而来,反映客体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知识、经验等都属于主观信息的范畴[3]。
中医药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感知的方式,“感”与“知”是中医药信息获取的两个过程,“感”是对客观信息的获取,而“知”则是一种主观信息的识别,因此中医药信息是以复合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主客统一特征的信息,这种信息已不再单纯是客观信息本身,而是叠加了主观感知的具有综合特点的信息。如在获取人体信息时,常用的手段为望、闻、问、切四诊手段。问诊是通过患者对机体症状的描述获取疾病信息,患者所传递的症状信息,是通过自身感受来描述机体反应,其轻重缓急与患者的主观感受有密切的关系。望诊、闻诊和切诊是医生对患者体征信息的获取方式,其对色泽、气味、脉象等判断与医生的主观感知有密切关系。如果是复诊患者,则此前进行诊疗行为医生的诊断信息、处方用药信息等,都将融入信息获取过程中,形成以客观信息为来源、融合多个主观信息的中医药信息。因此,从中医药信息的获取来看,中医药信息是主客观信息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客观信息。
5 中医药信息相对重视时间上的延续
一般意义上讲,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持续”属性,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属性。中医药信息获取的人体信息,包括了人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与社会、自然界融合形成的在人体体表表现出来的综合变化信息。对中药的认识则是基于数千年来对中药所反映出来的综合信息的认识,包括中药自身的物理特性和使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疗效特征等。
中医药信息相对重视系统时间上的延续变化状态,强调时间上的延续发展,而较少在空间上进行切割。如阴阳五行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阴阳起源于时间运动的形象化,而《内经》的时间观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线,从而贯穿至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中[6]。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重视证候的变化,而证候即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强调的是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延续性,而不是具体的器质性机体组织变化的空间切割。对中药的认识则重视药物的性、味、归经和产地、种属、药用部位以及炮制配伍、功效主治等与人体发生作用后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的信息,而较少探讨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结构及作用的具体靶点等空间属性,因此说中医药信息相对重视时间上的延续。
6 小结
鉴于中医药信息的以上特征,人类遗传的时间序列的调节作用和开放环境下的信息交换性质,将影响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方式的变化。同时,由于中医药信息这种主客观融合的稳定和不稳定的信息包含了大量的噪音和冗余信息,获取的中医药信息要大于客体信息本身,准确性比较差,因此中医药信息的获取能力将是中医药信息研究的难点。
主观信息的来源是客观信息,并受到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主体认识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和加工能力)的限制[3]。人体感觉器官灵敏度和辨识程度以及记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从体表收集信息的能力,因而只能做出定性的判断,很难做出定量的判断。信息获取的首要环节是信息的感知,即感知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或者说是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把事物的本体论信息转变为认识论信息[2]。中医药信息的获取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人体感觉器官,收集人体功能及整体变化的信息,通过中医理论和积累的经验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干预人体变化信息规律性的认识和知识。虽然人的感觉器官在感知外部事物的信息方面具有十分精巧的工作机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敏感域有限、敏感度有限和分辨力不高等方面[2]。而现有的信息获取方式,无法全面获取中医药信息,抹杀了中医药信息的特征,不适用于中医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因此要基于中医药信息的特征,扩展和完善人类感知信息的能力,改进信息获取手段,提高中医药信息的信息获取、转化与共享能力。
[1]崔蒙,谢琪,李海燕,等.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及原理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638-641.
[2]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3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3]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大辞典[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
[4]于光远主编.自然辨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5]胡伟.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J].学理论,2011,14:41-42.
[6]史新民.《内经》的时间观与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