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高梁之变”,足生痛风

2012-01-25张华东王梓淞王振兴钱婷贤霍保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高梁嘌呤痛风性

张华东,王梓淞,王振兴,黄 倜,钱婷贤,李 晶,霍保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唐·王冰注曰:“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对王冰的“丁生于足”的观点,自宋·林亿到明清时期的张介宾、张志聪、胡澍等人都持否定态度,或谓“足”为“多”之义,或谓“足”为能愿动词,是“能够”的意思,或谓“足”谓“是”字之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自林亿之后的医家对于“足”非“脚”的解释,或与临床相悖,或与经义相舛,难以立足。“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这句话既有严格的前提条件,又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嗜食膏粱厚味,导致身体发生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能使脚部生大丁,脚部受之,如以虚器持物那样容易。此处的“足”就是“脚”的意思。“足生大丁”是膏粱厚味人群的易发病变,当代有部分临床医生认为此处描述当为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足”一病,笔者结合《内经》前后原文及自身临床经验体会,认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一句当是古人对于现代医学中“痛风”一病的真实写照,无论在病因、临床表现、病机变化、治疗方法和预防发作等方面,是高度浓缩精华的圣言。

1 对痛风的病因认识

痛风病现在医学对病因认识不甚清楚,但总的来说是与嘌呤排泄障碍或摄入产生过多有关,饮食摄入嘌呤过多诱发痛风是临床上痛风发作最普遍最常见的原因,远高于其他痛风致病因素。“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中“高”即是“膏”,“梁”即是“粱”,“膏粱”既可指精细的谷物如豆类,又包括肥甘厚腻如牛肉、羊肉、海鲜等肉制品,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的嘌呤,人体摄入过多很容易导致机体嘌呤代谢的紊乱,进一步诱发痛风。由此可见,“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对于痛风的病因描述颇为精到。

2 对痛风临床表现的认识

痛风是由于人体尿酸盐浓度过高,结晶于组织关节之间而发生的。高浓度、低温、血液循环差、适当的空间易于沉淀是尿酸盐结晶形成的几个重要条件。在人体结构中空隙相对大的地方最易发生尿酸盐结晶,这些部位依次有足、手、耳、膝、肘。其中足位于人体的最下面,肢体末端,与地相接,易感阴寒之地气,温度相对较低,血液循环较差,且足部皮下组织比较松弛,关节间隙较大,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了当尿酸浓度升高时先在足部形成结晶,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并进一步形成痛风石。“足生大丁”是对痛风急性期、结石期临床表现的准确描述。而“高梁之变”中所谓“变”,当有速变与慢变之分,速变为食入“高梁”之后,立即或数小时突然发作,脚部红肿热痛,或结石变大变红,热痛甚至破溃;慢变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结石期,结石不断慢慢出现,或变大,或变硬,所以“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对痛风急慢性期临床表现的准确描述。

3 对痛风病机的认识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嗜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失司而湿热之邪内生,湿邪为阴,重浊黏滞,沉下焦于足;湿热成痰,阻滞经脉,经脉气血不通而成瘀。湿、痰、瘀三邪阻滞气机、郁而化热,使湿热之邪热势更盛,湿、热、痰、瘀四邪聚于血流之末、气血运行最为迟缓的足部,相互协乱以成结实之状,足部关节红肿热痛,大丁乃成,重则疔坚不能动,缓则稍软,更有甚者疔溃成疮,白脓外泄,又有热盛血瘀,疮不得敛,这便是痛风石的由来,待以时日不解,遍身气血不能通达之处,皆可生疔疮。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上段言阳气衰弱的病理变化,本段言阳气通达不畅的病理变化,而在“高梁之变”前后文字中并未言及阳气不足的病理,当为阳气不通。再看“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便不难理解痛风发作期病人足部红肿热痛、不能着地,因惧痛而行动谨慎缓慢,看上去就如身体虚弱之人欲动不能了。由此可以想象,远古之人,狩猎和采集浆豆坚果为生,饥多饱少,暴饮暴食,痛风的发生概率理当不低。《素问·生气通天论》竟能用如此生动而简炼地描述痛风并揭示其本质,不得不让我们后人感慨先人医悟之高妙。

4 对于痛风治疗方面的指导

4.1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痛风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长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都远不及饮食治疗的效果显著。控制好痛风患者饮食中嘌呤的摄入,不仅是治疗痛风的第一步,更是治疗痛风的基础,这正是“高梁之变”在痛风饮食治疗方面的意义所在。

4.2 清热利湿,化痰祛瘀,辟秽除丁

“足生大丁”的发病机制是湿热痰瘀互结于下焦于足,其因于饮食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成于脾肾,脾失健运,肾失气化,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紊乱,从而聚湿生痰,痰浊内阻,血行不畅,瘀滞成瘀。在治疗时我们可通过除湿之法,从脾渗湿、燥湿、化湿,方用胃苓汤、五皮饮、脾湿汤(《石室秘录》)、四妙散(《丹溪心法》)等,也可从肾与膀胱利湿降浊,方用济生肾气丸、五苓散、龙胆泻肝汤等。用清热、泄热、宣热之法祛除热邪,可以选用三仁汤、苓桂甘露饮、甘露消毒丹等,以和血、活血、凉血、破血之方药如当归拈痛汤、蠲痹汤(《医学心悟》)、宣痹汤等配合化痰之良方,如升降散、金水六君煎、茯苓丸,以达痰瘀并治之功。湿热互结,如油入画,缠绵难愈,痰浊与瘀血相搏则更为难拆,只有湿、热、痰、瘀并治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4.3 引经药的作用

痛风性关节炎多发部位依次为足、踝、膝,以下肢为主,我们在治疗痛风时应合理配伍力走下焦的引经药,如清热可用盐知母,燥湿可用盐黄柏,活血通络可用独活、牛膝,化痰可选用皂角刺。值得注意的是,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时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血肉有情之品,血肉有情多“高梁”,其嘌呤含量之高自不必言。

4.4 痛风性关节炎慢性期的治疗

痛风进入慢性期以后,久热耗气,久瘀伤血,气血亏虚,阴阳内弱,中焦碍于脾胃运化,下焦伤于肝肾精血,所以对于痛风慢性期的治疗当以气血脏腑为本,治“丁”为标,或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

5 对痛风预防方面的意义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也可以这么理解“无高粱则无变,足何以生大丁”,显示出中医对饮食治疗控制痛风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一是未病先防。如果平日做到饮食有节,肥甘有度,也就不会患上痛风或者大幅度降低痛风发生的几率;二是既病防变。饮食治疗是痛风治疗的第一步和基础,只有在饮食治疗良好情况下,药物治疗才会取得满意疗效。如果只重视药物治疗而忽略了饮食的控制,再多的药物也是徒然无功。

在痛风治疗中,医生加上药物的治疗作用只占20%,而患者自身的治疗占80%,治疗痛风的真正专家是患者自己。如果患者饮食不加控制,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的“高梁”之物,痛风性关节炎就会自下往上发展,无处不到,四肢血流之末,分肉肌肤之间均可生大丁,甚者可生于肾与膀胱,表现为肾脏结石,肾功能受损,进一步危及患者生命。这就是“膏梁之变”,所以我们要既病防变。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每字胜于金珠,多一字则繁,少一字则缺,在体现《黄帝内经》高超文学的水平,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医家对于痛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防治疗方面的深刻认识,对当代痛风的中西医临床治疗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高梁嘌呤痛风性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足球抓小偷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别忽略素食中的嘌呤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高梁红了
啤酒酵母对嘌呤类化合物吸收特征的研究
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
浅谈伊犁垦区高梁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