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86例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
2012-01-25俞晓明张玉玲
俞晓明 张玉玲
1.新疆奇台县农六师奇台医院功能科,新疆 奇台 831800;2.新疆奇台县农六师奇台医院病理科,新疆 奇台 831800
胆囊息肉样病变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1]。胆囊息肉样病变大部分为非肿瘤性,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等,腺瘤样增生很少见;少部分为肿瘤性,其中有良性的腺瘤性息肉,恶性的有腺癌和腺瘤恶变等。随着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检查设备的更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其是否会发生恶变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仍是临床较为关心的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患者均系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住院患者,本组86例患者,男41例,女45例,发病年龄21~70岁,以31~50岁之间发病最多,多数患者为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或伴有右肩放射性疼痛,或伴腹胀、恶心、食欲欠佳等,少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在B超检查时偶尔发现。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飞利浦HDI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 MHz,经腹部超声检查时,患者禁食8~12小时后检查,按常规切面扫查胆囊,在右上腹做肋间及肋缘下多切面扫查,观察胆囊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病灶局部放大,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扫查,观察病灶与胆囊壁的关系及血流情况。
2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的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增强回声或中等回声结节 (以增强回声结节多见),后方未见声影,不随体位移动,病灶大小约2~15mm,2~7mm67例,8~15mm19例,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术后病理证实8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胆囊炎症。
胆固醇性息肉78例,最多见,单发35例,多发43例。病灶处胆壁厚度均正常 (<3 mm),其形状为结节状,直径<10 mm,多为增强回声,基底较窄或有蒂,无声影,以多发为主。CDFI:78例均未显示血流信号,其中6例合并有胆囊结石,诊断符合率为93.6%。两例为胆囊炎并结石,超声未检出胆囊息肉,1例超声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固醇性息肉,两例超声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术后病理证实胆囊腺肌增生症1例、慢性胆囊炎1例。
胆囊腺瘤5例,均为单发,直径约5~15mm,基底较宽,呈中强回声结节,4例位于胆囊底部,1例位于胆囊颈部。CDFI:两例检出少许血流,3例未检出血流信号,诊断符合率为80%。1例胆囊颈部5mm的增强回声结节,超声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
胆囊腺肌增生症 (局限型)3例,多见胆囊底部囊壁局限性增厚,呈新月形或梭形,壁内可见微小囊状改变和细点状强回声,可伴有“彗星尾”征。CDFI无血流信号出现[2]。
3 讨论
胆固醇性息肉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紊乱造成的,胆固醇代谢紊乱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并沉积于胆囊,因此胆囊黏膜表面会形成突出的黄色小结节,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直径大多<10mm,但直径的大小只能进行参考,有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类,局限型称胆固醇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除少数合并其他胆囊疾病者外,一般不需处理[3]。胆囊腺肌样增生症的成因是胆囊内长期压力过高导致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形成一个窦状区域,胆汁常淤积于此处而形成上皮呈腺样增生。腺瘤样息肉因大量腺体组织伴有一定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发现后应及时手术切除[4]。对于病变直径在5~10 mm之间的,一次检查难以判断其性质的,应动态观察病灶数量、大小、回声强弱等变化,如生长速度较快,应及早手术为妥[5,6]。
本组漏误诊原因分析如下:首先,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胆囊结石时,则极易被忽视,应特别注意,本组漏诊两例,其中一例为胆囊泥沙样结石;其次,胆囊内的较小的胆囊良性腺瘤也不易与息肉相鉴别,本组就有1例,该患检查时发现胆囊颈部附着一个 (5×5)mm的增强回声结节,声像图特征与息肉表现基本无差异,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尚未恶变,由此可见,胆囊小的腺瘤与息肉很难鉴别;第三,胆囊颈部的粘膜皱襞可呈现高回声突起,易与息肉混淆,需改变探测方向仔细观察,即可发现其对称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超声检查中一些胆囊内病变或沉积均可表现为类似胆囊壁的隆起性病变,如无声影的堆积状的泥沙样结石、陈旧黏稠的胆汁团、脓团、脱落的黏膜、坏死组织及凝血块等,其中多数利用改变体位等方法可以观察到移动、变形的特征而不难鉴别,凝血块则可在随访中观察到其改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通常临床诊断较困难,超声检查和随访,给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方法。临床LC切除胆囊息肉样病变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本组占到90.6%,这可能与其发病率居各型息肉样病变之首和少数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胆固醇结晶等有关。亦可能与LC手术采取过多相关。对超声诊断为非肿瘤性息肉病变的可动态观察病灶数量、大小及回声变化。如临床术前提高诊断准确率,即可减少不必要的胆囊切除,但仅凭二维超声检查息肉大小鉴别其良恶性,尚为困难。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但往往血流显示并不敏感,所以建议最好采用超声内镜 (EUS)或是超声造影(CEUS)进一步判断[7]。特别是CEUS对胆囊各种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与普通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相比,CEUS可清晰地显示病灶内的血流信号、微血管循环及胆囊黏膜的完整情况[8]。
总之,利用超声显像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其目的之一是判断胆囊壁是否存在隆起病灶;其二,隆起病灶是属于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其三,肿瘤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从而对该病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故可减低过度医疗,避免造成医源性胆道损伤等并发症。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59
[2]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20
[3]洪苑玲,匡维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与病理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8,31(3):321-322.
[4][7]杨东红,姚亚宁,南彩玲,等.腹腔镜切除的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病理分型的超声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394-7395
[5]黄枢,闫建平.胆囊息肉样病变131例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1):7687-7688.
[6]默建平,蒋蓓,陈丽红.50例胆囊息肉样变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5,3(4):299-300.
[8]李文秀,姚克纯,刘淑萍,等.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肿瘤影像学,2009,2(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