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的特点与防治
2012-01-25鄂美聪
鄂美聪
(云南省永仁县莲池乡畜牧兽医站,永仁 651400)
猪细小病毒病是猪繁殖障碍疾病之一。近年来,不少规模化猪场都有感染,对养殖业造成了一定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猪场工作实施,对猪细小病毒的特点与防治进行分析、阐述,供同行参考。
1 猪细小病毒病的特点
1.1 病原体
猪细小病毒的病原体为猪细小病毒,对热、酸、碱及消毒药抵抗力均很强。56℃加温48 h或70℃加热2 h仍能保持感染力,但80℃经5 min加热则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在空猪圈内可以存活20周。
在病猪体内,病毒主要分布在一些增长迅速的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肾间质、鼻甲骨膜等处,并可随排泄物和分泌物向外排毒。病猪和带病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胎内感染而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能成为终身带毒和排毒者。经胎盘感染是胎儿感染的主要途径。患病公猪精液中常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交配传染给母猪。此外,也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
2 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本病毒常见于出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本病发生后,猪场可持续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失败。母猪怀孕早期感染时,其胚胎、胎儿死亡率高达80%~100%。猪感染细小病毒1~6 h可产生病毒血症,1~2周后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7~9 d可测出雪凝抑制抗体,21 d内抗体效价可达1:15 000,且能持续数年。
3 临床症状
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病例,但在其体内很多器官(尤其是淋巴组织)中可发现有病毒存在。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可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不同症状。在怀孕30~50 d之间感染时,主要是木乃伊胎;怀孕50~60 d感染时,多出现死胎;怀孕70 d感染的母猪则出现流产症状。母猪在怀孕中后期受感染后也发生经胎盘的感染,但此时胎儿常能在子宫内存活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些仔猪常带有抗体和病毒。当怀孕早期胚胎受感染时,病毒在子宫内的传播不常见,因为胚胎死亡后可被母体迅速吸收,有效地清除了子宫内的感染源。
此外,本病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症状。病母猪所产的弱仔猪体内存有病毒,而外观正常,但能长期排毒,若留作种用,则可能使本病在猪群中长期保存下来。感染的公猪外表正常,性欲和受精率也无明显的影响,但精液可长期带毒。
4 病毒变化
眼观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溶解,吸收的现象。感染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组织学病变为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子宫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或弥散性单核细胞浸润。感染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器官范围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炎变化,一般认为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5 防治
5.1 坚持自繁自养,如果引种,必须从健康的种猪场引进,对新引进的种猪先隔离1个月左右,做2次猪细小病毒感染血凝抑制试验,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方可作种用。
5.2 培育好后备种猪群,后备种猪在配种前必须完成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的接种工作,这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措施,并经检测后确认为阴性,才能投入生产使用。
5.3 每年春、秋两季对全场所有种猪群进行抽血检测,核实猪细小病毒病的具体情况,对抗体水平低下的及时补注猪细小病毒病疫苗。
5.4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灭鼠、灭蚊、杀虫等对控制本病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