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2012-01-25戴发福
戴发福
(福建省长泰县畜牧兽医局,长泰 3639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引起猪的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怀孕母猪流产,严重感染还会引起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许多养猪场业主和兽医人员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引起重视,造成误诊。在2012年7月笔者接诊了一个猪附红细胞体病病例,本文简要介绍诊治过程,供读者参考。
1 发病情况
某养猪场饲养母猪45头,商品猪存栏数320头。其中,体重30~50 kg的小猪近120头,这批小猪经常患病,出现的症状与猪瘟、弓形体、链球菌病等症状非常相似,刚开始常被误诊。猪场的猪瘟免疫程序是25日龄首免,55日龄二免,猪群发病后,起初怀疑猪瘟时,用6头份猪瘟疫苗重复注射1次。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时症状有所减轻,但效果不明显,该场的成年猪和仔猪未出现同类病例。其发病时间是在2012年6月初,猪群中2栏共38头小猪,发现4头小猪精神沉郁,被同群猪追咬,食欲减退,体温又高,高热稽留不退。注射抗生素和解热药,则体温下降,患病食欲有所恢复,一旦停药又复发,体温又升高,食欲废绝,呈反复性经过,病程拖长几天后,可出现一些特征性变化。至7月底,猪场发病增到10几头,病死猪7头。
2 临床症状
患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至食欲废绝,体温升高,高热稽留不退,一般在40.5℃~42.5 ℃之间,呼吸加快。排淡黄色或灰褐色稀粪,病程后期患猪严重消瘦,被毛粗乱,最后常常衰竭死亡。应用青霉素、链霉素和安乃近治疗,可出现短暂性体温下降,或至正常体温,食欲恢复1~2餐,但用药几次后效果更不明显,病情持续反复后,患猪全身皮肤会出现红色斑点,可视粘膜苍白,贫血,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而耐过痊愈后的小猪,发育迟缓。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可见全身脂肪黄染、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腹下有大小不一的紫色出血点(斑),指压不褪色。皮下结缔组织呈胶冻样水肿,腹腔、胸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水,气管水肿,心包积液、黄染,心肌苍白松软,肾肿大、质脆、土黄色,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切开后可见肾水肿,肾髓质严重出血,膀胱充盈、有出血点,脾脏不同程度肿大、变软、色黑,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4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4.1 检查附红细胞体
耳静脉采血,将静脉血与载玻片上的1滴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玻片,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见到红细胞表面附有小球状小体附着,使红细胞形态呈星状、齿轮状或不规则状等,有的虫体游离在血浆中会带动红细胞运动,变形的红细胞表面凸出物有折光性。
耳静脉采血制作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2 h后显微镜下观察,见到红细胞变态明显,三角形、五角形、多角形、棱角等多种形状,有的甚至皱折堆积,变形的红细胞表面或凸起的部位可见到着色较深的寄生小体,红细胞感染变形高达90%。
4.2 细菌和血清学检查
无菌操作采集剖检的病猪肝组织,触片染色镜检,未发现可疑的致病菌,按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36 h后,也未见细菌生长。
分离猪血清做血清学试验:猪瘟间接血凝试验(IHA法),抗体滴度在1∶8,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兰耳病)ELISA试验呈阴性。
5 防治措施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5.1 患猪
对已出现症状的病猪,用血虫净3.5 mg/kg·bw,肌注(该场未使用过),1次/d,连用2次,然后用长效土霉素注射(10 ml/头)以巩固治疗,在治疗期间,所饲养的饲料要含有200 ppm浓度的阿散酸药物。
5.2 全场猪群
治疗性预防,商品猪的预防,用180 ppm的阿散酸搅拌饲料,在用7 d,停3 d后用125 ppm浓度拌料,再连用7~14 d,种猪和仔猪的防治,宜采用四环素或土霉素600 ppm单独或交替拌料使用。
5.3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
主要是猪场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定期驱杀体内外寄生虫和蚊子、苍蝇,隔离杜绝一切可疑的传染源。经过2个多月的防治,猪场未再出现新的病例,商品猪采血复查,未见到附红细胞小体。
6 小结
6.1 近2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病在漳州地区不断暴发和流行,刚开始,由于许多兽医和场主缺乏足够认识,造成误诊,经济损失惨重。猪群感染发病,临床上常常以无名高热、稽留不退,只有一严重时才出现贫血、黄疸。故在临床症状上与猪瘟、链球菌感染相似,甚至与兰耳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临诊上极容易出现误诊。
6.2 该病是附红细胞小体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而且经常是在机体抵抗力下降后,受到强度较大应激后或继发感染时暴发的,故临诊上防治要选择其敏感药物——砷制剂、四环类药。目前,较为有效的有:阿散酸、四环素、强力霉素、长效土霉素,而且阿散酸浓度应该提高至200 ppm。
6.3 虽然猪是猪附红细胞体的唯一宿主,自然界感染途径和发病机理,尚不明朗,但吸血昆虫(如蜱、虱、蚤、蚊蝇等)作为主要传染媒介则是一致公认的,但根据笔者这2年来的观察,该病还有很可能与人员走动、风流动等接触性传播和空气传播有极大关系。因此,做好清除和消毒环境卫生是关键防治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