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穗平教授治疗胃痛经验浅析
2012-01-25胡丽娟黄绍刚黄穗平
胡丽娟 黄绍刚 黄穗平
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广州 510006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兼有泛恶、脘闷、嗳气、大便不调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癌等。黄穗平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消化临床工作20余年,在治疗胃脘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1 病因
胃痛在消化科门诊属常见多发病,究其病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寒邪犯胃: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内客于胃,塞凝气滞,升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疼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冷热不忌,均可损伤脾胃,令其食满不化,气机不畅而疼痛。如过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至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
(3)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皆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致胃痛。若气滞日久,必至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或久病伤及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痛。引起胃痛的病因虽然不同,但总的皆因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热、食滞、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2 治法
黄穗平主任在临床根据不同辩证思路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法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并需审证求因。认为与肝脾肝系最为密切,分别不同情况,配合疏肝、清化、益气等诸法,各举几例:
2.1 气滞胃痛症候 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10g,枳壳15g,白芍15g,郁金15g,广木香10g,玄胡15g,枳壳15g,陈皮6g,鱼骨15g,浙贝15g,甘草6g。
2.1.1 典型病例患者,女,32岁,门诊求治。患者三月前因家事不和,忧郁成疾,治疗效果欠佳,经常反复发作。近日因病情加重,遂来诊治。症见:胃脘胀闷疼痛牵引胸胁,作止无常,暖气喜太息。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薄白,脉沉。在本院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连服2O剂后,诸证告安,后随访病情未复发。
2.1.2 按:肝喜条达,胃喜通降,因患者情志不畅,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使胃气不降,故而出现胃脘胀闷疼痛牵引两胁。方中柴胡、枳壳、广木香行气和胃不伤正;白芍柔肝止痛,郁金、玄胡行气止痛;陈平行气和胃,鱼骨、浙贝抑酸护胃;
2.2 湿热型胃痛证候 胃脘痞闷疼痛,胸腹胀满不适,口苦口粘不欲饮,头身重着,纳呆厌食,大便不畅,肛门灼热,小便短少黄赤,苔腻微黄,脉弦滑。治以清热化湿,醒脾开胃。方用清中汤加减,组成:黄连10g,黄芩10g,炒山栀6g,白术15g,云苓12g,半夏10g,厚朴15g,苍术10g,甘草6。
2.2.1 典型病例患者,男,4O岁,门诊求治,胃脘痞满胀痛半年余,头晕倦四肢疲乏,纳呆厌食,口苦口粘不欲饮,大便溏而不畅,小便短少发黄,苔腻微黄,脉滑数。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证属湿热中阻,气机不畅,治以清利湿热,醒脾开胃。方用清中汤加减。诊治4次,连服l6剂后,诸症消失,病情痊愈,二月后胃镜复查,未见异常。
2.2.2 按:湿为阴邪,有粘滞不易驱散特性。今湿困中洲,湿滞化热,阻碍气机。故用苍术芳香化湿;白术、半夏、白豆蔻化湿醒脾开胃;黄芩、黄连、山栀清热燥湿;厚朴行气祛湿;茯苓淡渗利湿。
3 虚寒型胃痛证候
胃脘隐隐作痛,喜按喜温,遇寒或劳累加重,得食稍安,伴有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畏寒肢冷,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治以补气健脾,温中止痛,方用六君子汤合黄芪健中汤加减,组方:党参12g,砂仁10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20g,广木香10g,半夏10g,法夏10g,炒麦芽10g,炙甘草6g,干姜6g,白芍15g。3.1 典型病例患者,男,46岁,因患者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而致胃脘疼痛经常反复发作一年余,近日病情加重,遂来我科住院治疗。症见:胃脘绵绵作痛,空腹和劳累遇冷及饮食不当均可使病情加重,喜按喜温,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而滑,脉沉重,查胃镜为胃溃疡。治以补气健脾,温中止痛。方用上方,口服30剂后,病情痊愈,为了巩固疗效,口服黄芪健中丸10天,每次一丸,口服3次。5个月后复查,胃粘膜未见异常。
3.2 按:脾阳不足,中州腐谷运化无力,中气亏损,阳气未能振奋而阴寒内盛。故需健脾补气,温中助阳,使阳复脾健,病情痊愈。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茯苓、半夏,补气健脾: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砂仁、广木香、麦芽、干姜温中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