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约专稿:中国养猪史连载之二十一中国古代养猪业地位的确立及产生原因分析(续1)

2012-01-25徐旺生

猪业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育人口土地

徐旺生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北京 100125)

秦国作为当时的一个落后国家,在不断地运用非常手段获得天下后,其统治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维护其长久统治,以始皇为号,以开一统万世之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是君权的合法性问题,即打下来的天下并非是上天的赐予,别人同样可以通过武力来夺取。为了不让其他力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弱胜强,败者重新再战。因为倾举国之力,得来的胜利会被失败者和其他人效仿,必须采取特殊措施。而郡县制度的推行就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其特征是不再分封,而是委派县吏替其管理国土。防止内部和外部的新兴力量逐渐由弱变强,像秦国取代周一样,取代秦朝。另外的防范措施就是对关东六国的贵族实行强制迁移,到国都咸阳附近,加以控制。

尽管秦朝开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但其历史毕竟短暂,而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是汉朝。当然秦与汉的处境稍微有所区别。秦是诸侯国代天子,而汉是平民取天下。前者代天下没有任何人有异议,后者得天下,一介平民,则争议很大,也让其他人产生非份之想,陈胜吴广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时人的想法。所以汉朝的刘邦要伪托斩白蛇的把戏。《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提到,秦始皇帝曾说:“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于是巡游东方,想借此把它压下去。高祖(刘邦)怀疑自己带着这团云气,就逃到外边躲避起来,躲在芒山、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吕后和别人一起去找,常常能找到他。高祖奇怪地问她怎么能找到,吕后说:“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常常能找到你。”高祖心里更加欢喜。沛县的年轻人中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因此许多人都愿意依附于他,俨然真龙天子。这就是典型的假托“君权天授”的把戏,与欧洲的“君权神授”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假的毕竟就是假的,他们内心也知道只能骗取很少的人。皇权的稳定还是要在具体的措施上下功夫。汉朝立国以后,基本上承秦制,不过由于功臣的存在无法全盘照搬秦制,又开始分封,即分封制度与郡县制度两者并存。分封的王既有同姓王,也有异姓王,但以后的历史就如秦朝建立郡县制度所担心的一样,不但异姓王要谋反,同姓王也要谋反,最后诸分封的王先后被剪除,终于实行和秦朝一样的严格的郡县制度。秦与汉的制度建设表明,汉初分封与郡县并行是不行的,分封的失败宣布郡县制度是当时的唯一选择,重新分封已经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有关中国养猪历史的进程。

郡县制的社会结构即是典型的官民二重结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维护统治是其根本,而不允许社会成员成为可能的取代者。这个制度是不允许有中间阶层存在,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葫芦型结构,上小中间小,底层大。由于不是君权神授,上层和下层之间无法产生互信机制,上层随时防范下属取代其统治,而下层也经常性地有觊觎最高权力的欲望。这种结构与欧洲社会多重社会结构,允许存在中间贵族阶层,类似于橄榄型结构区别很大,权力分配到不同阶层,中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在君权神授的社会中,各个阶层之间容易产生互信,严格的法律规定,不会犯上作乱。而在非君权神授的秦汉时期,情况则完全不一样,由于存在变数,得天下者的忧虑是如何守之,因为胜利的过程充满了偶然性,而非他们对外所宣称的是天意。在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与豪强之间无法建立互信机制,因为失败者和后起的势力希望重新洗牌,于是就催生实行专制统治,即使是皇帝家庭内部,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于是古代社会只能是郡县制度,有些朝代也分封,但多为虚封,而非实封。

由于害怕新生力量替代其统治,统治者千方百计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土地实行均分。人们基本上生活在他祖辈的土地上,一旦农业发展,于是养活的人口较多,局部地区的人口就会过剩。而当人口出现过剩以后,人们自然会依赖种植业,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

由于自商鞅变法以来,政府的主要着眼点是要增加人口,扩大征税范围,增加征税的单元。所以规定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分家。因为人口增多以后,其劳动所带来的收入必定增加,将会增加朝廷的赋税收入。封建社会以男丁的数量为征税基数,人头税是王朝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人口越多,自然是税收越多。到了汉代,制定了比较严格的促使人口快速增加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在社会增加人口的同时,国家能够征收到更加多的赋税。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当时朝廷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是15岁前必须出嫁,否则就要按5倍的人头税来收。当时的人头税相当重,5倍的加征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此民间有女者很早就嫁出去,于是导致早婚早育,促使人口增加。

据《汉书·高帝纪》汉代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就是说一个家庭生一个孩子可以免徭役2年。当时规定男子23至56岁都要服徭役,且徭役重,免2年的徭役是一个很大的优待,于是刺激了生育的积极性,避免了养不起孩子而杀掉婴儿。汉代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目的是增加人口。由于一个家庭的人口较少,分给的土地面积也不大,并且为了便于收取赋税,不允许随意迁移,所以土地并不适合于从事畜牧生产,于是选择从事一种比较简单的生产活动,即比较单一以种植为主的经济生活。多数的土地用于种植,而不是耕作和养殖并重。而这种单一的经济活动可以在一小块地上就能够开展。由于单纯地从事种植,对土地的需要就不是那么迫切了,一小块的土地就可以养活一家人。而如果从事畜牧业,则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就要大许多。

3 儒家文化影响下普通百姓生活方式选择方面的原因

3.1 生殖文化影响

在儒家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下,普通百姓生活方式与西方存在明显区别。许多家庭而最大的生活目的是传宗接代,在主要以生儿育女为生活目标的影响下,“传宗接代,人人有责”,并非像欧洲和日本后来只有长子才有义务,自然权利与义务对等,财产便实行均分,导致农民的家产处于不断地细分的过程中。由孔丘提出,又为孟轲加以发展的以“孝”为主旨的生育动机是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最具驱动力的生育动机。虽然,“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仁的根本则是“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孝”又是驱动人们生育,特别是驱动人们生育男孩的动机力量。这是因为在孔子学说中,“孝”首先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很显然,没有子嗣,祖宗祭祀就会结束,香火就会断绝,为人子者要做到孝,就必须生育儿子以延续宗嗣。《孟子· 离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从此开始了中国老百姓传宗接代不计成本的历史。在聚族而居单一种植业需要强劳动力的环境中,没有后代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绝后”、“断子绝孙”的痛苦,而且要承受没有劳动力,无法老有所养的痛苦。所以,中国古代老百姓生活目的的常态便是传宗接代,并且是不计成本的。一个家庭生活的最大愿望是“早生儿子早享福”。因此,古代早婚早育是普遍现象。关于结婚的年龄,周朝人是主张晚婚的,认为一定要等性功能健全和发育成熟才能结婚。《周礼·地官》载:“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是,到了汉朝,这个的理论在实践中受到了一些冲击,有一些行不通了。例如《论衡·齐世篇》中说:“《礼》虽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法制张设,未必举行。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 汉代早婚现象的兴起,王室与民间皆然。从《汉书》、《后汉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子出嫁年龄从13岁到19岁的都有。结婚即意味着生育,一般情况下不会控制生育的,否则就不必早婚。自古至今,中国民间结婚都要“看日子”,目的是洞房花烛夜要避开新娘的经期,选择排卵期,早生贵子之心一目了然。所以中国古代有较充分的人口增殖欲望,人口数量取决于食物所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社会总人口数量主要随着农业生产水平来波动。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而王朝并不鼓励向其他地区移民或者殖民,人们也愿意在故乡生活。

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社会背景和小农的家庭结构弱小的背景下,统治者需要稳定地获得维持国家存在所需的赋税,鼓励增殖人口。家庭经济为了稳定并且能够传承后代,在至少生一个男孩,多多益善以保证传宗接代的持续进行,于是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以追求后代数量而不是个体生活质量的文化体系之中,这个体系的最大特征是财富下移现象。即财富不是偏向于集中,而是偏向于分散。分散的原因主要由于多子继承、代代分家析产。

3.2 居住与移民方式的影响

大家知道,古代的中国人,其生活方式一般是家族集居式的生活方式,多子家庭多以聚居式生活在一起,兄弟姐妹不会因为长幼的关系而出现次序的差别,随着人口的增加,就会出现村落越来越大的现象。因此直到今天,人们会看到,在中国,居住方式是由一个以上,多至上百个家庭组成的聚居式村落,而且一个村落往往是一个姓。这种聚居的生活方式,不会产生向外界扩张的动力,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的关系只能通过内部调节的方式来解决,这可以从中国对土地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复种指数越来越高的演变中得到证实,以一种节约土地的方式发展。

而在欧洲,一般是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村落,独立式的生活。因此人口增长的同时意味着占领区域土地面积的扩大,这种生活方式不会通过内部的方式解决人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所以欧洲的农业,是一种追求效率,节约劳动力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人口移动方式,是一种“块移动”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以家庭聚居、多子继承为主要特征,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家庭愿意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而不是分开,因此多余的土地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即不需要太多的土地。因此会出现汉代本来知道江南一带地广人稀,但没有迅速向江南移民的行动。随着人口增长,会明显地出现了文明中心转移现象。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经济与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隋唐则逐渐移向江南一带,后来又对江汉平原地区和华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生育人口土地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我爱这土地
产后抑郁——生育性别偏好惹的祸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