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陕西省养猪盘点及发展趋势
2012-01-25孙世铎
孙世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养猪业作为陕西省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是陕西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011年陕西省养猪业成就
1.1 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基本完成
2009年,陕西省提出了以万头示范村建设为核心的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计划,洛川、澄城和旬邑被确认为首批百万头生猪大县。项目的实施,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百万头生猪产生的有机肥可以为上述3个苹果大县的果树提供大量有机肥料。据项目实施的旬邑、洛川、澄城3县的监测数据分析,生猪饲养周期由项目实施前的8~9个月缩短到了5~6个月,出栏率由120%提高到160%,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8%,成效显著。
洛川县是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地域特色农业县,由省、市、县财政共同投资2.5亿元。3年间,该县始终按照“果畜结合,科学发展”的思路,以600头商品代种猪场、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为重点,全面推进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全县共已落实600头商品代种猪场18个。落实万头生猪示范村21个。本香集团建设3 000头商品代种猪场和5万头育肥猪场。全县能繁母猪、生猪存栏6万多头,已出栏生猪百万头。
澄城县发展生猪产业的主要模式:1)场繁户育万头示范村模式。即在全县发展100个万头示范村,每村建设一个存栏600头的商品代种猪场,发展50户以上存栏100头、出栏200头的标准化养殖大户,扶持壮大1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以村为单位自成体系的万头生猪自繁自育养殖模式。2)标准化小区养殖模式。即以农户联合自发建设小区为主的封闭式养殖模式。3)“120”模式。即农户建1栋标准化圈舍,存栏母猪10头,年出栏育肥猪200头。4)家庭适度规模养殖规模。利用房前屋后建30~50头规模的圈舍,实现全进全出。5)推广“粮—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加快有机农业建设步伐。
1.2 全省种公猪站建设项目启动
2011年11月,制定全省种公猪站建设“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生猪养殖大县和良种补贴项目县建设50个种公猪站。每年建设10个,每年投资1 000万元,每站扶持100万元,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加快生猪良种化水平。
1.3 PIC生猪板块建设正在运行
未来5年在咸阳渭北5县以禾丰集团为龙头企业,省政府和地方财政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年出栏500万头PIC商品代肉猪,成为百万头生猪大县后陕西省畜牧业又一宏大工程。
2 陕西省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融资难”长期困扰规模养殖户
传统的养殖业资本运营特点表现为低投入、低产出、低风险,具有小农经济的显著特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户经济的壮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养猪业以现代化规模养殖迅速发展,资本运营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养殖户反映,金融部门对养猪放贷比较谨慎,而且贷款手续繁杂,养殖户只好东拼西凑,缺乏稳定的融资渠道,无力改造圈舍,扩大生产规模,如果遇到市场疲软时,难以抵御风险,无耐只能走向“破产”。
2.2 防疫难以满足养殖需求
各地防疫人员力量和技术水平均难以满足生猪生产发展需求,防疫人员力量薄弱、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缺乏提升、防疫检测设备数量少且水平低、疫苗的贮存和运输条件差、信息发布不及时等,严重影响生猪生产,特别是养猪密度比较大的百万头生猪大县矛盾更加突出。
2.3 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
据畜禽监测推算资料显示,目前生猪养殖的多项成本出现上升。2011年一季度玉米价格达到1.81元/kg,同比上涨13.8%;普通饲养员工资每人每月为1 200元左右,比去年上涨了20%;仔猪出售价格为20.85元/kg,同比上涨46%。生猪养殖成本的“刚性”增加,且不断上涨,加大了养殖风险,压缩了利润空间。
2.4 “用工难”使养殖业劳动力不足
陕西省大部分地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出现,尽管养殖场用工工资不断上涨,但是与进城打工相比,养殖场地理位置偏僻、工作形式单一且劳务繁重、外出机会和工作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年轻人宁愿在城市工资略低的单位上班,也不愿意在养殖场上班。
3 陕西省生猪主推技术
针对养猪业现状,以陕西省生猪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为技术骨干,主要推广了以下10项技术:
3.1 种猪性能测定技术
在阳晨、华阳、星光和本香集团等种猪场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工作。分别采用BLUP法估计育种值、GBS软件配合等技术优选特级公猪。通过公猪的后代生产性能测定,建立系统改良计划。按照改良计划,建立场供精中心,保证种公猪具有高的遗传品质,并能在生产中有效地进行杂交组合应用。
3.2 猪人工授精技术
从技术着手,抓精液品质和技术推广组织。以洛南县为示范,成立了“洛南县华阳良种猪供精中心”基础上,又成立了精液品质测定站,并制定出操作标准和质量管理办法,通过培训颁发技术操作上岗证规范技术人员管理,提高受精率,并将该套管理办法总结拟在有关县推广。全县猪人工授精率达到85%以上。结合陕西省公猪站建设,讨论制定《陕西省公猪站建设规范和实施细则》,为未来5年我省建成50个公猪站及其实施鉴定基础。
3.3 猪精液稀释液的筛选和冷冻保存剂开发
设计了6个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经比较试验分析,配方4效果较好,精子有效存活时间可以达到5 d以上。该配方的特点是无需添加柠檬酸钠和氯化钾,稀释液呈弱酸性,葡萄糖含量较低。以此配方为基础,可开发长期(5 d以上)常温保存稀释液。
制备了猪0.5 mL细管冷冻精液,分析了猪精液冷冻时预处理稀释液与冷冻基础液之间的配伍效应。发现稀释液中添加8%~9%的LDL能够明显改善精子质量;添加海带多糖和红景天多糖时,精子顶体完整率为69.5%和69.4%,质膜完整性为52.9%和52.95%;添加海藻糖时,猪精子冻后线粒体活性、质膜完整性和顶体完整率分别为44.6%、43.5%和64.1%。
3.4 规模化养猪与果业生产结合模式
在洛川县选择猪场,建立猪粪沼气利用和沼渣直接进入果园示范点建设,选择猪场2个,建设了沼气池,并通过管道建设将沼渣直接送入果园,目前推广的主要模式有:1)猪圈干清粪,堆肥发酵,冲圈水直接通过管道进入果园发酵后使用;2)水泡粪直接进入果园贮存发酵,在果树生长季节使用;3)沼气发酵,沼液沼渣肥料化。
3.5 发酵床养猪技术示范与推广
围绕生态养猪的实际,以武功县为中心开展菌种筛选和垫料筛选工作。筛选出适合陕西区域特点的发酵床垫料,建成年出栏万头发酵床养猪场3个,全县建成发酵床养猪小区18个,新建、扩建发酵床规模养猪场46个。
3.6 绿色无公害饲料酶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采用固体发酵法、液体发酵后喷雾干燥法及菌泥低温培干法生产饲料酶制剂及益生菌,完成猪用型复合酶及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工艺中间试验,与陕西省酶工程研究所合作试生产出商品名为4PCA复合酶制剂产品。
3.7 生猪产业市场波动及预测技术
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生猪产业波动走势,并根据生猪产业波动成因,分析了产业转型因素、成本上涨因素、疫病影响因素、政策失调因素、社会宏观因素等,提出了平抑产业波动对策建议,即加强生猪产业的计划性、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步伐、强化疫病防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大政策调控力度。这项技术和调研对指导生猪产业有序发展提供依据,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
3.8 猪粪肥料化生产技术
重点指导了汉中天利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集约化养猪场粪污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项目。设计出日处理10 t的猪场粪污与秸秆粉混合堆肥及有机复合肥生产线,完成了厂房建设、设备采购与安装调试,并设计了能满足国家标准的有机复合肥料配方,完成了有机肥料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分析监测了大量的有机肥料及原材料样品养分及重金属;参与完成该公司位于五郎庙工业园区的年产5万t的利用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混合堆肥及有机复合肥料生产线的设计。
3.9 猪主要疫病调查与防治技术
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体系,并成功分离鉴定副猪嗜血杆菌18株。“猪高热病”的病因与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表明陕西省该病主要是因为盲目从外省调运生猪时检疫不严格,将病猪引进后导致疫病蔓延扩散。从渭南、西安、咸阳、杨凌、宝鸡沿主要的公路干线传播,以后向商洛、安康、汉中传播,最后波及到延安和榆林。共采集病料、血清等样品31 453份,分离鉴定与检测到15种病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陕西省该病主要是因为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感染造成免疫抑制,继发猪瘟、链球菌病与胸膜肺炎等病的混合感染所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应用进口和国产的试剂盒进行ELISA实验,表明陕西省该病感染严重,阳性率达到30%~50%,分离到3株PRRSV,命名为Shannxi-1,Shannxi-2和Shannxi-3,建立了快速的RT-PCR检测方法,解决了陕西省该病诊断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3.10 猪病抗体检测技术
猪病免疫监测,对危害养猪业较为严重的猪瘟、猪伪狂犬病免疫效果进行了监测,对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1)猪瘟免疫效果评价与分析。共检测207份血清样本,以正向间接血凝价≥25为免疫合格判断标准,样本平均合格率为77.27%。
2)猪伪狂犬病免疫效果评价与分析。共检测227份血清样本,样本平均合格率为24.2%。免疫效果较差,一些猪场,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群抽检样品全部为阴性,说明这些猪对伪狂犬病毒完全没有抵抗力。猪场一旦发病,可能会引发母猪大量流产和仔猪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从猪群疫病防控角度分析,以≥70%阳性为合格,合格猪场只有1家(1/20)。
3)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感染情况。①猪群普遍存在圆环病毒感染,最高感染率为100%,最低感染率为60%,平均感染率为85.5%。②猪圆环病毒和蓝耳病病毒混和感染较为普遍,14家(14/20)猪场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最高混合感染率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