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在治疗妇科疼痛中的临床应用
2012-01-25张建伟
张建伟
吉林省洮南市结核病防治所,吉林 洮南 137100
少腹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1]“此方治小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黑或紫或块或血,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药方组成:小茴香7粒 (炒),干姜2分 (炒),元胡1钱,没药2钱 (研),当归3钱,川芎2钱,官桂1钱,赤芍2钱,蒲黄3钱 (生),灵脂2钱 (炒)。方解: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1 资料与方法
病案1:王某,女,35,家务,发病节气:冬至前1日。
该患于20年前,每次来月经时,左少腹疼痛,逐渐加重,月经过后疼痛消失,但每遇凉则痛,重者痛厥。曾多方治疗,疗效不显,结婚后虽稍缓解,但最近又出现痛厥,该患曾到中医院妇科检查诊断为附件炎。出现头晕,两太阳穴及头顶闷痛,食少,脘痞,乏力,失眠多梦,健忘,心悸,心烦易怒,小便频少,夜二次,大便秘结,3~4日一行,有时先血后便,四肢凉怕冷,左少腹压之疼痛,面色恍白,唇淡红,舌质淡边有瘀点,苔白滑,脉右寸沉弦,尺沉涩,左寸沉滑,关尺沉缓。此为痛经、不寐,便血之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处方:小茴 (香炒)15g,炮姜 10g,元胡 (打碎)10g,五灵脂15g,川芎10g,当归50g,蔓荆子30g,桂枝15g,麦芽 50g,枳壳 (炒)20g,厚朴 (炙)20g,木香15g,丹参 20g,酸枣仁 (炒)30g,杞果 50g,杜仲 20g,车前子10g四付水煎,日两次温服。
结果:自诉服药当夜少腹不硬,疼痛缓解,现小腹不痛疼痛症状消失,头部一般情况不痛,但右眼在强光照射下,头仍痛,大便已每天一次,因昨日与丈夫生气,晨起胸闷,两胁疼痛,不欲饮食,善太息,未大便,面色红润,唇红,舌淡红,苔白滑,脉右寸弦,左寸沉滑、关尺缓。
讨论:该患素体阳虚,且经常抑郁恼怒,致使肝失条达,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形成瘀血,阻滞腹中,不通则痛,形成瘀血腹痛,正如《证治汇补·腹痛》[2]所言“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本方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加入蔓荆子治风头痛入脾胃:桂枝治三气;麦芽、枳壳、厚朴、木香行气,各司其职,且木香有治蛊毒之功,久服不梦魇;丹参、酸枣仁养血安神治疗痹证;杞果、杜仲入肾经,以养肾气,取阴阳二和汤之意,车前子利水道,除湿,久服轻身。多药融合,共同起到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复诊时少腹疼痛已经消失,且月经已过,同时不愿意服用汤药,以丸药巩固治疗。服此药后头痛消失,左少腹疼痛随访三年未犯。
病案2:严某某,女,23岁,农民,发病节气:小雪前后。
该患自诉少女时经常腹痛,痛势较剧,甚至痛如针刺,经久不愈,婚后疼痛稍减,产后已二个月,恶露不绝,中西药治疗均无效。现患者面容愁苦,面色苍白,气短,恶露淋漓不断,出血量少,微有血块,小腹疼痛及下坠感,伴腰痠痛,舌质淡红,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此为寒凝瘀血阻滞胞宫,滞留不化之证。治宜活血化瘀。处方:当归10g,赤芍药10g,川芎10g,没药10g,五灵脂(炒)10g,延胡索 (醋炒)10g,生蒲黄15g,肉桂粉 (单包冲)1.5g,小茴香15g,炮干姜15g,黄耆 (炒黑)20g,槐花15g(炒黑)。4付水煎,日两次温服。
结果:复诊自诉服药后恶露基本好转,小腹疼痛及其下坠感消失,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考虑到产后不久,气血不足,以归脾汤二剂调理善后。
讨论:该患体瘦,喜食冷饮,渐至脾阳虚弱,寒凉内生,寒客血则血滞,故少女时产生血瘀疼痛。直至产后,伤于经血,虚损不足,恶血不尽,在于腹中,而脏腑挟于宿冷血瘀,风冷搏击于血,血则壅滞不宣,致气血不调,故令恶露淋漓不绝也。本方以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散寒,加炒黄耆、炒槐花补气行血,炒黑的妙用在于血见黑则止[3]。
王清任先生《医林改错》一书,作者通过数十年对人体结构的观察研究,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记载的一些错误。尤其王清任对于血瘀证、半身不遂等病证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等方剂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少腹逐瘀汤在治疗妇科疾病,特别是痛经和产后恶露不下属于瘀血阻滞型的疗效显著。
2 总论
王清任先生《医林改错》一书,所载活血化瘀等方剂至今在治理痛经和恶露不下属于瘀血阻滞型仍有很高的疗效。
[1]王清任《医林改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年新一版1966年4月第一次印刷
[2]李用粹《证治汇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3]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二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