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炭疽病防治 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2012-01-25石光建
石光建
(甘肃临夏州畜牧技术推广站,临夏 731100)
临夏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大力发展牛羊高效安全养殖,将临夏州建成全省最大的肉乳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这项决策准确把握了临夏州的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是增加农民收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牛羊炭疽对临夏州牛羊高效安全养殖存在较大威胁,预防控制该病是摆在州县政府、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养殖群众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1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对反刍兽危害尤为严重。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发生,我国个别地区也有散发。病因是宰杀病畜或分食病畜肉品而引起人畜发病,常常演变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草食动物的羊、牛、马等易感,猪次之,人类主要是由于接触患病动物、进食病畜肉、剥皮、吸入含病原的尘埃、接触被污染的皮毛等而感染该病。由于炭疽杆菌接触空气时能形成芽胞,对外界环境具有坚强的抵抗力,经炭疽芽胞污染后能形成持久的疫源地,危害很大。所以,对疑似炭疽病畜要严禁宰杀和剖检。
2 症状及诊断
2.1 潜伏期
该病潜伏期多为1~5 d,最长可达20 d。
2.2 症状
羊多为急性经过,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至40℃以上,摇摆、磨牙,全身痉挛,濒死期体温下降,可见天然孔出血,很快死亡。
牛多为亚急性经过,体温急剧上升到41℃,可视粘膜呈蓝紫色,病牛患病初期出现兴奋不安,随后精神沉郁,舌肿大,反刍减弱,瘤胃鼓气,呼吸困难。在皮肤松软处颈部、胸前、腹下常出现炎性面团样水肿,称为炭疽痈,初期热、硬、痛,后变软变凉,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患病初期便秘,后腹泻带血,有时可见腹痛、血尿;泌乳停止,孕畜可发流产。死后特征是尸体鼓胀、迅速腐败,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
2.3 诊断
依据炭疽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镜检、动物感染试验、环状沉淀试验可确诊。
3 防治
3.1 疫苗免疫
目前多采用疫苗免疫为主的预防措施。在炭疽流行时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疫苗,免疫接种时可选择II型炭疽芽孢苗或无毒芽孢苗。疫苗的用量及注射方法必须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
3.2 疫情扑灭
疫情发生时,本着“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封锁、隔离、检疫、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明确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和安全区的界线,做到封死疫点、封锁疫区、加强受威胁区和安全区的防范,严防疫情扩散,疫点内的疫情应尽快组织力量进行扑灭,病死畜尸体及粪便、垫草等需焚烧。
3.3 消毒
消毒是切断感染源和易感家畜的有效手段。可选择5%甲醛、10%苛性纳、20%漂白粉、新鲜草木灰、5%过氧乙酸、消毒灵等消毒剂,对圈舍及污染地区等消毒。
3.4 治疗
病畜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和护理。病畜隔离于干燥、清洁的畜舍内,阳光充足,通风良好,饲喂,新鲜易消化的高热量饲料,饮水要清洁卫生。青霉素、链霉素肌注,磺胺药口服有效。种畜及高产奶牛等经济价值高的动物可采用抗炭疽血清治疗,牛100~300 ml/次,羊30~60 ml/次,必要时12 h后再注射1次。最好选择同种动物血清皮下注射。
4 建议
4.1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将牛羊炭疽危害及防治要点制成电视专题片,在本地电视台播放,做到家喻户晓,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并以此为例,帮助引导群众做到不擅自处理病死畜,不剥皮,不食病死肉,逐步树立科学卫生的养殖、生活习惯,减少动物疫病向人的传播。
4.2 坚持执行传染病上报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法规
鉴于该病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发生疑似炭疽疫情时,凡由养殖者报告动物防疫部门,经确诊后,建议政府对报告者提供一定比例的救济性补偿,对隐瞒不报造成疫情扩散者依法予以处罚。实施此项措施可提高养殖者疫情报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及时发现、阻断疫情传播有重要意义。
4.3 加大疫病防控的财政投入
加大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力度,提升州、县动物疫控部门检测能力,组织开展炭疽疫情检测。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免疫工作,做好炭疽疫区、易感家畜连续多年的免疫,疫区内的易感家畜免疫密度达到100%。强化屠宰检疫和牛羊皮毛等畜产品检疫监督,杜绝病害肉和被污染的皮毛等产品流入市场,切实促进牛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