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皮肤真菌病的诊治
2012-11-23曹竞
曹 竞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街道兽医站,江阴 214400)
1 病原体
犬、猫皮肤真菌病的病原性真菌有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2个属。小孢子菌属包括有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毛癣菌属只有须毛癣菌。须毛癣菌又分为亲动物型和亲人型。猫皮肤真菌病病原98%是犬小孢子菌,2%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犬的皮肤真菌病病原70%是犬小孢子菌,20%为石膏样小孢子菌,10%为须毛癣菌[1]。
2 症状
患病犬猫的面部、耳朵、四肢、趾爪和躯干等部位皮肤常有典型病变。表现为被毛脱落,呈圆形、椭圆形、无规则的或弥漫状迅速向四周扩散,圆形鳞斑;也有不脱毛,无皮屑但局部有丘疹,脓疱或呈起的红斑性脱毛斑或结节。感染皮肤表面伴有鳞屑或呈红斑状隆起;有的形成痂,有的痂下继发细菌感染而化脓的,称为“脓癣”。痂下的圆形皮损呈蜂巢状,并有许多小的渗出孔。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的慢性感染,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皮肤损伤。通常急性感染病程2~4周,若不及时治疗转为慢性,往往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2]。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患有皮肤病的犬猫常常表现剧痒,其外观多种多样,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脱屑。脱毛和结痂。毛发变脆,毛干易断,毛根易脱。毛根萎缩,在显微镜下可见起呈高粱穗样,附有多量竹叶状小孢子,毛干成管套壮,毛干周围包裹着致密的孢子。严重的表现为大面积脱毛,皮肤上可见的红疹,脱毛区覆布着油性结痂,刮去痂皮裸露潮红或溃烂的表皮[3]。
3.2 实验室诊断
3.2.1 病原菌的检查
从患病犬皮肤边缘采集被毛或皮屑,放在载玻片上,滴加几滴10%~20%的氢氧化钾溶液;在弱火上微热,待其软化透明后,覆以盖玻片,用低倍或高倍镜观察。犬小孢子菌感染,可见到许多成棱状、厚壁、带刺,含有6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石膏样孢子菌感染,可见到多呈椭圆形、带刺、多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须毛癣菌感染,可看到毛干呈链状的分生孢子。亲动物型的须毛癣菌产生圆形小分生孢子,他们沿菌丝排列成串状;而大分生孢子呈棒状,壁薄,光滑,有的品系产生螺旋菌丝[4]。
3.2.2 真菌培养
将病料接种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在室温条件下培养。犬小孢子菌培养3~4 d,有白色到浅黄色菌落生长,1~2周后有羊毛状菌丝形成,表面浅黄色绒毛状,中间有粉末状菌丝,背面呈橘黄色为其特征。石膏样小孢子菌菌落生长快,浅黄色到黄棕色,表面平坦至颗粒状结构,背面呈浅黄色到棕黄色。须毛癣菌亲动物型菌落,白色到淡黄色,表面平坦呈粉末状,背面一般呈棕色,也可能为深红色。亲人型的菌落表面为白色棉花样结构。
3.3 动物接种
选择兔、猫、犬等易感动物,先剃掉接种处被毛、洗净,用细沙纸轻轻擦皮肤至不出血,再取病料或培养菌落抹擦皮肤使之感染。一般几天后就出现发炎、脱毛和结痂等病变。
3.4 菌种鉴定
根据在培养基的生长状况,菌落的性状,色泽,菌丝孢子与特殊器官等形态特征确定菌种,必要时用乳酸棉酚蓝染色液进行染色,制片镜检。
3.5 鉴别诊断
如果使用以上方法不能确诊时,可以使用鉴别培养基进行鉴别培养。常用鉴别培养基有米饭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百分之一葡萄糖玉米琼脂培养基,尿素琼脂培养基。
3.6 荧光性检查
取病料在暗室里用伍德氏灯照射检查。开灯5 min得到稳定波长后再使用,可见到犬孢子菌感染发出黄绿色的荧光。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则少见到荧光,须发毛癣感染则无光。
3.7 电镜检查
有些用常规方法无法鉴定的菌种,可用电镜帮助鉴定。一般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细微结构及产孢方式,从而鉴定菌种。
3.8 分子生物学鉴定
PCR技术,可以分析少量的真菌细胞的单个真菌孢子,检测DNA,对一些治病真菌已经设计出特定的引物来坚定菌种。选择通用寡核苷酸及特异性引物检测其核苷酸系列。分子生物学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尚不能作为常规方法使用,但其具有广泛的发展前途。
3.9 现代形态学技术鉴定
如果用自动成缘分析仪,电子颗粒体积,利用分数几何学分析形态学特点来鉴定菌种。但以上技术还不够完善。尚需进一步研究[5]。
4 防治
4.1 外用药物
涂布皮康霜、克霉唑、硫磺等软膏或癣净,1~2次/d直至痊愈。使用药物前将患部及其周围剪毛,洗去皮屑和结痂等污物后,再涂软膏,也可用0.5%洗必泰,洗2次/星期。
4.2 内服药物
灰黄霉素。犬40~120mg/d·kg体重,猫20~50mg/d·kg体重,将药碾碎,1次或几次拌食饲喂,连用几周,直到治愈。服药期间增饲脂肪性食物,可促进药物的吸收。灰黄霉素会引起胎儿的畸形,妊娠动物禁服。
酮康唑。10~30mg/ d·kg体重,分3次口服,连用2~8周。此药在酸性环境易吸收,故用药期间不宜和牛奶和饲喂碱性食物。其副作用是厌食、消瘦、呕吐、腹泻和妊娠动物死胎等。
氟康唑。三唑类药物,既可口服又可静注给药,抗菌广谱。主要抑制真菌的羊毛固醇c14位的去甲基反应,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可抑制浅部真菌病,并且肝毒性较小。
伊曲康唑。三唑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麦角固醇的合成,作用于真菌细胞的色素p450酶系统,使麦角固醇不能合成,使真菌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及细胞壁的甲壳质合成受影响,造成真菌细胞内物质漏出或被宿主细胞吞噬引起真菌细胞死亡。此药的毒性很低,对内分泌无影响[6]。
4.3 预防
(1)加强营养。饲喂全价平衡商品性犬猫食品,增强动物机体抵抗力。
(2)隔离。发现犬猫患有皮肤真菌病要立即隔离,对用具应用洗必泰、次氯酸钠等溶液进行严格消毒杀菌。
(3)定期检疫。凡是阳性者,应隔离治疗,新引进的动物,隔离观察30 d,确为阴性,方能混群饲养。
(4)日常卫生管理。兽医院平时应注意卫生,以预防器械、用具的污染,控制病原性真菌传染。
(5)患犬卫生管理。兽医确诊犬猫患皮肤真菌病后,让主人了解此病对公共卫生的危害性和采取相应的防传播措施。
(6)防止人兽共患。要特别防护接触患病动物的人。患有皮肤真菌病的人应及时治疗,以免扩散并传染给犬、猫等动物[7]。
5 典型病例
2008年接诊2例犬真菌性皮肤病,治疗后痊愈。
5.1 发病情况
病例1:1只松狮犬,1岁。病犬精神沉郁,颈部和背部有不同程度的脱毛并伴有鳞屑出现(图1)。患部脱毛,初为圆形斑状,并向周围扩散。四肢内侧有红色丘疹(图2),蔓延至腹部。
病例2:2只1岁半的黑背狼狗,该病例颈部都出现非常明显的脱毛圆斑,同时产生大量皮屑(图3),而且颈部到下颌有几处严重脓疱(图4)。
图1 皮肤真菌病病犬背部鳞屑
图2 皮肤真菌病病犬腹部红色丘疹
图3 皮肤真菌病病犬身上脱毛圆斑和皮屑
图4 皮肤真菌病病犬颈部脓疱
5.2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初步怀疑为真菌性皮肤病,然后进行实验室检验确诊,诊断方法如下:
5.2.1 用伍德氏灯检查 将病犬放入暗室内,用伍德氏灯对患部进行照射,患部发出黄绿色的荧光,即为犬小孢子菌感染,确诊为犬皮肤真菌病。
5.2.2 病原体检查 在患部的皮肤边缘上刮取被毛或皮屑于载玻片上,加数滴10%的氢氧化钾溶液,于酒精灯上稍加热,压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见到真菌孢子。
5.3 治疗
病例1确诊后决定对该犬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首先患部剪毛,范围要大于患部,使患部周围保持清洁。清洗患部的皮屑和痂皮,清理脱落和断裂的被毛。用镊子夹取棉球沾取2%~3%的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清洗患部。氢氧化钠对犬的刺激较大,但有很好的杀灭真菌的效果。局部用药,患部清洗干净后,在表面涂抹克霉唑或癣净等抗菌软膏,1次/d,直至痊愈。该病犬采用局部治疗3周后,病状好转,疗效显著。
病例2:2只黑背狼狗,确诊后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患部剪毛,清洁患部,涂抹抗菌软膏。坚持用药3周后2只病犬颈部下方仍出现脓疱。再次治疗时,在坚持局部用药的同时结合了全身治疗。口服灰黄霉素30mg/kg体重,1次/d,连用4周。并建议畜主回家后将狗舍彻底消毒,方法是清扫完毕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整个狗舍。并建议畜主将2只犬分开饲养,避免接触,防止互相感染。4周后2只病犬病症好转。
5.4 讨论
由于真菌的生活力和抵抗力较强,可寄生于动植物和随尘埃散布于空气中,传播机会很多。一般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犬的卧息地污染物及污染的梳子、刷子、铺垫物等媒介传染。侵入皮肤的菌体,随后进入毛囊管,有的只在毛表面,有的侵入毛的皮层内部增殖,引起被毛脱落和折断。感染后可引起不同的病变。真菌的代谢产物(毒素)可引起局部皮肤发炎,真皮充血和水肿,以及皮肤丘疹、脓疱和皮屑。皮肤真菌病的发生与气候、年龄和体质等也有一定关系,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炎热潮湿气候发病率较高,幼小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营养不良体弱的较营养体质壮的易感。另外,临床上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容易感染本病。
皮肤真菌病的表现主要是在宠物的头、颈、四肢和尾巴的皮肤上发生圆形断毛的秃斑,上面覆以灰色鳞屑,严重时,许多癣斑连成一片,病程较长。轻症病例,症状不明显,须采取皮鳞屑,做显微镜检查才能确诊。该病最典型症状为脱毛,圆形鳞斑;也有不脱毛、无皮屑但局部有丘疹、脓疱或呈起的红斑性脱毛斑或结节。继发细菌感染时,渗出严重,可见皮肤患处红肿糜烂,重者可化脓。皮肤真菌病的发展,一般由中间向四周环行扩散,若不及时治疗,转为慢性病程较长。而且犬的精神上表现沉郁,食欲有所下降。
我们在犬的真菌皮肤病临床诊断上,首先是通过肉眼观察动物的典型临床症状,然后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很多,伍德氏灯检查是首选的临床检查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准确,设备容易适应于临床应用。直接镜检的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较普遍。取病变部皮肤和被毛少许,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10%~20%氢氧化钾水溶液,在酒精灯上轻轻加热,以不沸为度,使角质溶解,再轻压盖片使标本透明后,先放在低倍较暗光线下检查,发现可疑菌丝孢子,再放高倍下鉴别。资料中提到的培养检查和动物接种等方法,费时费力,临床上很少使用。
我们在治疗早期病犬时,只靠外用药的局部处置即可收效,如病例1。但慢性重症的皮肤真菌病必须同时内服治疗药物,如病例2。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犬的的管理,避免病犬间接触。应特别注意犬舍器具消毒,犬的玩具,刷子,梳子等,可用2%~3%氢氧化钠溶液、5%~10%漂白粉溶液、1%过氧乙酸、0.5%洗必泰溶液等进行浸泡清洗,都有很好的杀灭真菌的效果。治疗过程中,要对病犬及时隔离,正确选择药物,对狗的生活环境和用具严格彻底消毒,完全清除污染源,才能保证使病犬得到很好的康复。
6 小结
一般健康犬猫的皮肤上存在的真菌主要是:青霉素、琏格孢酶、曲霉菌、毛霉枝孢霉等腐霉生菌。但这些腐生菌一般不认为是犬猫皮肤真菌病的致病原因。而那些寄生或腐生于人和动物表皮角质、毛发、指甲、爪角质蛋白组织中的犬小孢子菌、石膏状小孢子菌、须毛癣菌等,因其具有嗜角质性,在皮肤上大量繁殖以后通过机械性刺激和有害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局部炎症和病变,这类真菌为致病菌。所以,不要把所有的真菌都混为一谈称病原体[8]。另外,尽管目前对真菌的诊断手段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国内能做鉴别诊断、菌种鉴定、电镜检查、荧光性检查的并不多,主要集中于大的动物医院和科研机构。而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和现代形态学技术鉴定菌种还都处于研究发展阶段。
皮肤真菌病的发生与气候、年龄和体质等有一定关系,如炎热潮湿气候发病率较高,幼小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衰老、瘦弱和免疫缺陷者易感。诊断主要靠显微镜检查是否有真菌孢子,伍德氏灯检查或进行真菌培养。皮肤真菌病治疗主要是局部涂药和全身性用药。局部用药有克霉唑、酮康唑、癣净等。全身性用药口服灰黄霉素,酮康唑片。连服3~5周有很好疗效。病例1送至动物医院时,精神沉郁,颈部背部的患处被毛脱落,并伴有鳞屑。腹部皮肤有红色丘疹。诊断时采用了伍德氏灯检查,检查结果为阳性,结合该病例的症状表现确诊为真菌性皮肤病。通过局部治疗,3周后该病犬症状就得到好转,5周后基本痊愈。病例2,该病犬颈下出现圆形脱毛斑,有鳞屑,下颌出现脓疱,食欲下降。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真菌性皮肤病,通过外用药局部治疗3周后病犬仍出现脓疱,所以我们加入了全身治疗,并指导畜主对狗舍进行彻底消毒,用药3周后得到好转。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58-380
[2]汪明.兽医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4
[3]左仰贤.人畜共患寄生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98-200
[4]徐汉坤.犬病法治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1-63
[5]谢明权,李国清.现代寄生虫学[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555-557
[6]王祥生.犬常见皮肤病诊断及治疗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01,(2):92-94
[7]蔡学忠.动物寄生虫免疫预防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1998,(2):11-13
[8]谢来根.犬皮肤病诊疗[J].中国养犬杂志.199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