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50例临床分析
2012-01-25徐治国
梁 艳 徐治国
1.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037006
2.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50例临床分析
梁 艳1徐治国2
1.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037006
2.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中毒性肝损害,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和影像检查异常。中医的证候特点表现为胁痛、腹痛、黄疸、臌胀等。现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诊治的5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中医辨治及临床特点、疗效、预后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37~59岁,平均45.4岁;每日饮酒量83~208g,平均饮酒量137.3g;饮酒史15~31年,平均20.6年。所有病例均排除慢性病毒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血吸虫性肝损害、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损害。符合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1],诊断为酒精性脂肪肝18例,酒精性肝炎23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
临床症状:上腹或右上、右中腹部痛或胀33例,黄疸30例,乏力27例,消化不良20例,间歇性发热11例,部分患者伴有眠差、右下肢乏力。10例无明显症状。症状程度评分: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无症状0分。每例平均症状评分1.60分。
辅助检查:①生化检查:ALT 18~264U/L,均值(102.56±74.95)U/L,异常率68%;AST 18~114U/L,均值(85.10±26.86)U/L,异常率90%;白蛋白28.00~47.5g/L,均值(43.35±7.13)g/L,4例低于35.00g/L。球蛋白16.00~32.60g/L,均值(28.28± 5.66)g/L。白、球蛋白比值为1.42~1.75,均值1.55± 0.11。TBIL 10.00~66.60μmol/L。②彩色B超显示:肝脏增大,实质回声细腻增强23例;肝脏增大,肝实质回声呈粗颗粒状13例;肝脏体积缩小,实质回声增强增粗不均,门静脉主干内径0.4~1.7cm 9例;5例检查肝脏未见明显异常。26例脾脏增大,前后径4.4~7.0cm,均未见腹水。③8例纤维胃镜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④CT平扫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分级标准:轻度: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或等于脾脏25例。中度:肝脏CT值比脾脏低,肝内血管显示不清或肝血管密度等于肝密度15例;重度:肝密度显著降低,肝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肝密度,形成鲜明对比10例。
中医分型:依据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标准[2],50例患者中表现出肝郁气滞者23例,肝血瘀湿阻者17例,有或兼有湿(热)者32例,兼有脾虚者27例。
治疗方法
目前酒精性肝病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最重要的措施是戒酒。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饮食清淡新鲜,富含营养、高热量饮食。西医目前主要给予保肝、营养、抗炎、熊去氧胆酸等治疗,可改善化验指标。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其病机演变可分为:初期理气活血、解毒化湿,中期理气化痰、消癖化痰,后期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可以看作酒精性肝病分期治疗总则。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并针对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以及病理改变,拟定化痰祛湿、调理气机、导滞通便、益气健脾、温中通阳、活血化瘀、消食和胃等治法。药物如下:柴胡、香附、郁金、陈皮、青皮、丹参、川芎、当归、莪术、赤芍、葛根、茯苓、决明子、大腹皮。活血多用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当归、王不留行、丹参、大黄等。解酒多用葛花、黄芩、黄连、葛根等。用西洋参、生晒参、党参、沙参、冬虫夏草、黄芪、白术、茯苓、仙茅、附子等补虚。每日1剂,疗程3个月。治疗期间25例患者承认或家人告之仍间断饮酒,其中15例因自觉症状缓解而继续饮酒,10例只是较治疗前减少了饮酒次数及饮酒量。
治疗结果
治疗后每例症状平均分由1.60分下降为0.85分。其中仍有腹部不适13例,黄疸或小便黄12例,乏力9例,食欲不振5例,2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生化指标:ALT 15~147U/L,均值(62.78±45.21)U/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异常率为42%;AST 33~85U/L,均值(50.30±18.08)U/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异常率为40%;白蛋白40~50g/L,均值(45.85±2.80)g/L,球蛋白27.00~31.00g/L均值(29.09±1.21)g/L,白、球蛋白比值为1.57±0.12;TBIL 12.40~34.70μmol/L,均值(21.58±7.16)μ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异常率为32%;GGT 21~145U/L,均值(63.41±35.69)U/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异常率为30%;TG 0.90~4.60μmol/L,均值(1.89±1.07)μ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异常率为30%。
追踪观察,1例55岁辨证为肝脾血瘀并气虚的肝硬化患者治疗12个月后出现腹水,白蛋白逐渐低于正常,出现白、球蛋白比倒置,6个月后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例59岁辨证为肝脾血瘀并气虚的肝硬化患者治疗8个月后出现腹水,白蛋白逐渐低于正常,出现白、球蛋白比例倒置,8个月后死于肝昏迷。
讨论
1.临床特点。5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患者饮酒平均年龄多从25岁起,日饮酒量83~208g,平均137.30g,持续时间长,平均20.6年,对酒有不同程度的依耐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因作常规肝功检查与B超检查发现。多数患者因有一定临床症状持续数日或数周方就诊而检出。就其症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为:腹部痛或胀、黄疸、乏力、消化不良、间歇性发热分别占66%、60%、54%、40%、22%。
2.辅助检查结果分析。临床常用化验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血中酒精浓度仅能判定急性饮酒者目前的状态。但多个试验指标结合有很大意义。生化指标提示,ALT、AST多为轻度升高,异常率分别占68%及90%,提示AST升高更为明显,且AST/ALT>2。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增高。TIBL也升高,多在大量连续饮酒后加重,戒酒或减少摄入量后逐渐下降,异常率为68%,提示胆红素升高在酒精性肝病的比例较高。LDH、ALP无明显异常。GGT轻度升高,异常率60%。TG不同程度升高,异常率50%,B超检查肝实质有损伤者占90%,尾状叶增大可能为酒精性肝病特征性改变,并有假平行管征,须与梗阻性黄疸时肝内胆管扩张形成的平行管征区别。提示长期大量嗜酒应重视B超等简捷方法的初步检查。酒精性肝脂肪变在CT可见弥漫型和局限型肝脂肪图像,肝脏CT值低于脾脏CT值即可诊断肝脂肪变,但酒精性肝炎无特异性改变,局灶性脂肪变须与肝癌鉴别。
3.中医生理病理特点及治法依据。肝乃将军之官,性喜调达,主调畅气机,肝经循行两胁属肝络胆,肝胆互为表里。肝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的流畅、血液的贮藏调节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若情志不遂,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致使瘀血渐生。酒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湿邪困厄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临床主要表现为胁痛、黄疸、乏力、纳差、口干、鼻衄、齿衄,甚至大量呕血、便血,更严重者神迷昏厥。舌或有瘀点瘀斑,舌质紫黯,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沉涩等。主要治则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湿。在对50例患者的中医辨证中40例有气血运行失调受阻瘀滞的表现,32例有湿(热)阻滞表现。故拟定疏肝理气化瘀除湿的治法,并针对兼证化裁药物。
4.疾病转归分析。治疗后患者症状、ALT、AST、TBIL、GGT、TG、MCV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白、球蛋白以及白、球蛋白比值治疗后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多数患者获得较好疗效。2例死亡患者为肝硬化腹水后,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倒置且难以纠正。辨证属肝脾血瘀气虚,出现腹水后又渐显中气下陷,气息低弱,脉沉微等气脱之重症。提示肝硬化患者,特别是年龄偏大者发生腹水,证属肝脾血瘀加难以纠正的气虚欲脱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的几率高,预后欠佳。
5.诊治中的问题。多数患者对酒精有依赖性,而戒酒为治疗的根本,因此对患者加强心理调护,从心理和社会方面治疗,让患者树立信心,使身心达到平衡。部分酒精性肝病患者症状、生化指标表现特征不典型,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此外询问患者饮酒量不准确,常规化验缺乏特异性,B超检查存在漏诊等也是诊疗中常见问题。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草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5:264.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79-426.
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