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10例临床观察

2012-01-25武华清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6期
关键词:流性组织学胆汁

武华清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医院,261021)

针药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10例临床观察

武华清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医院,261021)

胆汁反流性胃炎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吸烟酗酒诱发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幽门正常动力功能失调,以致胆汁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灼热痛、呕吐、嗳气饱胀、口苦泛酸、嘈杂、食欲不振等,部分伴有胆道疾患,或发生于胃或胆囊切除术后,为临床常见病症。笔者采用穴位针刺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该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门诊病人。根据观察表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0例,其中男122例,女88例;年龄19~57岁,平均40.6岁;病程1个月~7年,平均2.1年;其中胃手术后37例,胆囊术后13例;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0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1例,十二指肠炎20例,伴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18例。对照组203例,男112例,女91例;年龄20~56岁,平均39.6岁;病程1个月~7年,平均2年;其中胃手术后34例,胆囊术后13例;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9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十二指肠炎19例,伴肠上皮化生18例,不典型增生22例。以上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①典型的上腹灼热痛:不为碱性药缓解等临床症状。②胃镜检查:有符合本病炎症存在及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③空腹三羟胆酸超过35mg/ml。④组织学改变:有比较特殊性病理表现。其中具备3项即可诊断为本病。

排除标准:①不具备任何三项者。②不合作者。③未按规定用药治疗,或中断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④合并有心、脑、肝、肾、造血等系统严重疾病者。⑤病理检查有恶性肿瘤急需外科手术者。

治疗方法

1.观察组:①穴位针刺:取穴中脘、梁门、膈俞、胃俞、膻中、足三里、内关、公孙。患者取仰卧位,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min。每天针刺1次,连针4周为1个疗程,每针6天停针1天。②中药内服:柴胡、香附、枳壳、半夏、陈皮、黄芩、黄连、蒲公英、黄芪、太子参、白芍 、甘草。根据肝气郁结、胆胃郁热、胃气上逆、脾胃虚弱等表现症状的轻重不同,将上述疏肝和胃药(如柴胡、香附、枳壳)、和胃降逆药物(如半夏、陈皮)、清胆胃热毒药物(如黄芩、黄连 、蒲公英)、健脾养胃药物(黄芪、太子参、甘草)、疏肝止痛和胃药物(如白芍)等适当调整确定用量,一般在6~15g,少量药物最大可用至3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4周为1个疗程,每服6天停药1天。

2.对照组:吗丁啉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每日3次。雷尼替丁胶囊(沈阳东新药业有限公司)150mg,每日2次。庆大霉素、普鲁卡因、维生素B12等。

以上两组均停用治疗本病的其他中西药物。

观察指标:症状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记录胃脘灼热痛、呕吐、嗳气饱胀、口苦泛酸、嘈杂、食欲不振等主要症状及舌脉变化。症状采用计分法,分4级,即:无:记0分;轻:记1分;中:记2分;重:记3分。分别合计,以判定疗效。镜下及组织学指标: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记录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的镜下及组织学变化。副反应及复发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反应及半年内病例的复发情况。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有关文献[2~4]制定:①症状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改善分值≥80%[改善分值=(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或减轻,症状改善分值≥2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症状改善分值<20%。②镜下及组织学疗效标准:治愈:镜下无胆汁反流入胃,黏膜黏液色清,组织学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镜下胆汁反流明显改善,黏膜色变淡,黏膜组织学改善明显好转。有效:镜下幽门口胆汁反流少,但仍见淡黄色黏液,组织学检查改变减轻及轻度改善。无效:镜下组织学检查无明显改变或加重。③综合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镜下无胆汁反流入胃,黏膜黏液色清,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基本正常,胃镜下示胆汁反流明显改善,黏液色变淡,黏膜组织学改善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食欲增加,胃镜检查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但仍见淡黄色黏液,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变化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观察组210例,治愈137例,显效42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203例,治愈55例,显效48例,有效60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80.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镜下及组织学疗效比较:观察组210例,治愈115例,显效57例,有效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203例,治愈28例,显效49例,有效47例,无效79例,总有效率61.0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210例,治愈126例,显效51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5.71%。对照组203例,治愈41例,显效54例,有效28例,无效80例,总有效率60.5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副作用及复发情况: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对照组在服药过程中出现皮疹5例,腹痛腹泻7例,均自行消失。观察组半年内复发或加重9例,占4.28%;对照组复发或加重59例,占29.06%。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胆汁反流入胃,与胃黏膜接触引发的病变,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萎缩样变,与胃癌癌前病变有关[5]。西医学对于本病治疗关键在于巩固胃黏膜屏障和防止胆汁反流[6]。从中医学角度考察,一般认为应属“胃脘痛”、“呕吐”、“反胃”范畴。其病机要点,正如《灵枢》所述:“邪在胆,逆在胃”,《医宗金鉴》谓:“肝胆之火逆于胃”,《长沙药解》云:“甲木之升,缘于胃气之逆,胃气之逆缘于中气之虚”。此三条为本病病机的高度概括,即肝郁胆逆,胆胃蕴热,胃气不降,脾胃虚弱,而以脾胃虚弱为本,胆邪逆胃为标。治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疏肝泄胆、降逆清热、健脾养胃为基本原则。穴位针刺用穴以血会膈俞,气会膻中,二穴能调气行血,起祛痰阻、开胸膈的作用;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俞主治胃脘病;梁门、足三里均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四穴均可通调中焦胃气,使气机运化而消痰阻;辅以公孙、内关八脉交会之穴,共治心胸胃的疾患。诸穴合用,共奏气血调畅、脾胃健运、心宁胆降、痰消阻除之功。采用中药内服,以柴胡、香附、枳壳疏肝以泄胆和胃;半夏、陈皮祛湿以运脾,降逆以平胃;黄芩、黄连、蒲公英以清泻胆胃热毒;黄芪、太子参、甘草健脾以养胃;白芍、甘草柔肝止痛,缓急和胃。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标本同治,根据辨证施治原则,是证重,则是药重,是证轻,则是药轻,随证增减用量。在大的治疗原则框架下,在全方药味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药量的调整,实现个体化治疗方案,体现出中药汤剂的优越性。

本观察显示,在患者症状疗效、镜下及组织学疗效、综合疗效、副作用及复发方面,中药结合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1]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6-227.

[2]周建中,陈泽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318-319.

[3]陈有流.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0例.天津中医,1994,11(6):22-23.

[4]陈民泽.治疗25例碱性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93,15(1):34-35.

[5]陈斌,夏穗生.胆汁胰液在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4,11(3):137-138.

[6]吕文亮,万晓刚,郑晓瑛,等.脾胃病证治精要.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51 .

2011-12-23)

·腹针疗法·

猜你喜欢

流性组织学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