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治疗分析

2012-01-25

中外医疗 2012年22期
关键词:类癌残端粘膜

蒋 春

永州东安县中医院外科,湖南永州 42590

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治疗分析

蒋 春

永州东安县中医院外科,湖南永州 42590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治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15例直肠类癌患者,其中内径0.3~1.0 cm 12例,内镜1.0~1.5 cm3例。予内镜下诊治,并观察病灶腺管开口,其中7例病变隆起较明显者行EMR术,占46.67%;8例患者病变隆起不明显,行EMRC术,占53.33%,切除后标本送检病理。结果 直肠类癌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粘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活动度差。所有标本均送检病理。14例抬举征(+),患者病理结果显示13例标本残端无残留;1例残端有残留,补做外科手术;1例抬举征(-)病理的结果为阳性,补做外科手术。本组病例内镜下诊断的准确率为100%,内镜下切除根治率为86.67%。讨论掌握内镜下直肠类癌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肉眼的诊断率,≤1.0 cm的直肠类癌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内镜下;直肠类癌;抬举征

直肠类癌(Carcinoid of Rectum)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的部位在直肠黏膜内,属于低度恶性肿瘤[1]。直肠类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整个胃肠类癌的15%。多呈局限性浸润性成长,其特点是生长缓慢,组织学结构像癌。部分患者可有特征性表现,具有潜在的恶性特点。为进一步加强对直肠癌的认识,提高检出率,减少误诊,所以本文选用内镜下诊治直肠类癌15例,就直肠癌的发病特点,诊断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直肠类癌患者15例,均符合要求。15例均属于单发,无多发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48.5岁。病变0.3~1.0 cm例;1.0~1.5 cm例,临床表现为大便形状改变者5例,下腹疼痛2例、早期便血3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粘膜染色放大内镜检病变来源、大小以及性质,同时选择治疗手段。本组病例均未出现直肠类癌综合征表现。

1.2 治疗方法

本组15例患者均采用直肠镜放大内镜观察,找到病变部位后,明确其与正常粘膜的交界,黏膜表面染色。病变边缘标记点外侧多点粘膜下层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亚甲蓝、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溶液[2],观察抬举征阳性,多点注射至病灶明显抬起。

2 镜下表现结果

镜下观察:典型的类癌细胞较小,呈多边形、卵圆形或柱形,胞浆中等量。特征表现为呈微黄色粘膜下结节状隆起,直径多数是<1 cm,结节表面黏膜光滑,质地偏硬,推之可移动,界限清楚。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无明显核仁。

3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大部分人查出直肠类癌无症状,多数为其他肠道病变检查时发现,少数病人会表现为阴部不适、便秘、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

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吸引切除术(EMRC)要点及抬举征[3]。

3.1 黏膜切除术(EMR)要点

在病变边缘处注射肾上腺素1∶10 000或生理盐水,注射量以将病变黏膜完全隆起至顶端为最佳,病变部位完全隆起至顶端后,用全套器将病变粘膜及正常的隆起处套入,压紧轻抽气,维持在收紧圈套器时有抵触感最佳,接高频电发生器,可将病变完全剔除。

3.2 黏膜吸引切除术(EMRC)术要点

在病变边缘处注射肾上腺素1∶10 000或生理盐水,注射量以将病变黏膜完全隆起至顶端为最佳,与EMR术的区别在于,EMR术是用全套器,而EMRC术在内镜前端安装透明帽,用透明帽将病变组织吸入,以收紧圈套器时有抵触感最佳,接高频电发生器,可将病变完全剔除。

3.3 抬举征

抬举征(+):抬举征表明肿瘤组织未浸润至肌层,可采用EMR方法切除病变,其特征是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时,观察病变黏膜完全与固有肌层分离;抬举征(-):表明肿瘤组织已经浸润至肌层,则不能用EMR方法切除病变。其特征是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时,观察病变黏膜不能与固有肌层分离如果病变黏膜不能与固有肌层分离。

4 治疗结果

4.1 内镜下治疗结果

本组15例直肠类癌均在内镜下应用黏膜切除术 (EMR)与黏膜吸引切除术(EMRC)一次性切除病灶成功,其中7例病变隆起较明显者行EMR术,占46.67%;8例患者病变隆起不明显,行EMRC 术,占 53.33%,患者手术时间 36~60 min,平均 52 min,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4.2 抬举征判断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结果显示抬举征(+)14例,占 93.33%;抬举征(-)1例,占 6.67%。

4.3 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标本均送检病理。14例抬抬举征(+)患者病理结果显示13例标本残端无残留;1例残端有残留,补做外科手术;1例抬举征(-)病理的结果为阳性,补做外科手术。本组病例内镜下诊断的准确率为100%,内镜下切除根治率为86.67%。

5 讨论

直肠类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选择取决于原发灶大小、部位、浸润深度和局部淋巴结及肝脏是否转移。肿瘤直径<1.0cm、内镜下局部切除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本组15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本组15例直肠类癌均在内镜下应用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吸引切除术(EMRC)一次性切除病灶成功,其中7例病变隆起较明显者行EMR术,占46.67%;8例患者病变隆起不明显,行EMRC术,占53.33%,患者手术时间36~60 min,平均52 min,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由此可见直肠类癌是很少见的病例,直径<1 cm,直肠类癌可选择内镜下切除,而>1.5 cm以上者可选择扩大切除或根治性手术。

[1]张斌,李长锋,王芳,等.经内镜诊治直肠类癌[J].中国消化内镜,2008,2(7):5-8.

[2]吕云福,庞永斌,李新秋,等.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0,4(3):187-189.

[3]胡祥鹏,吴明,朱启槐,等.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3):238,261.

R735.37

A

1674-0742(2012)08(a)-0039-01

2012-01-17)

猜你喜欢

类癌残端粘膜
新生儿的脐带怎么护理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
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
全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漏的诊治体会
手术治疗5例阑尾类癌临床报道
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现状及进展
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不典型类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