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排便功能障碍46例分析
2012-01-25王克非
王克非 许 珂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脊髓损伤后,受损节段以下神经传导受阻,原有移动能力丧失,导致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即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排便功能障碍。大约有1/3的患者认为神经源性排便功能障碍要比神经源性膀胱更糟糕[1]。患者自诉肠功能障碍是引起心理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神经源性排便障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用骶神经调节及阴茎或阴蒂背神经调节术治疗神经源性排便功能障碍,具体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4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便障碍,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每位患者至少需要1种方法来刺激排便。其中38例的脊髓损伤患者有严重的便秘,排便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其余患者每次排便需费时50 min以上。46例患者中均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源性膀胱。根据其病情给予相应治疗:23例男性患者给予阴茎背神经调节术治疗,17例女性患者给予阴蒂背神经调节术进行治疗;其余6例患者以骶神经调节术给予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阴茎阴蒂背神经调节方法
23例男性患者采用阴茎背神经调节方法,治疗中使用中国Easymed公司出产的神经电调节仪。于患者阴茎表面连接电极或电极夹,负极连接在阴茎背部皮肤远端,正极连接于阴茎皮肤近端。17例女性患者采用阴蒂背神经调节方法,治疗仪器、方法同男性患者。只有电极连接位置不同。女性患者治疗时负极连接在阴蒂背部皮肤远端,正极粘贴在大阴唇处。治疗仪器调节参数:10 Hz、150s,、80mV,每次30 rain,每天1次,共15周。治疗期间记录排便日记。
1.2.2 骶神经调节方法
对于6例伴有严重神经源性膀胱的排便功能障碍患者,我们采取骶神经调节术进行治疗。患者在X线床上取俯卧位,根据骶尾部的骨性标志,对S2~S4骶神经孔进行定位。常规消毒,铺上无菌巾,使用Meditronic公司的新型穿刺包。使用穿刺针,先对左侧S3神经孔穿刺,加以体外刺激盒刺激,同时观察肛门的运动应答。刺激过程中,询问患者感觉,相应调整深度。调整好后,经穿刺针插入导杆,经X线引导,沿导杆使用扩张器进行扩张。到达恰当深度后拔除扩张器芯,于S3神经孔内留置扩张鞘,经扩张鞘将新型倒刺电极植入S3神经孔,再次刺激,以观察肛门的运动应答,并结合X线判断深度。达到适当的深度后,将扩张鞘取出,释放电极上的倒刺,并固定于S3神经孔内。使用钻孔器,于同侧臀部将电极延长线末端引出体外;再用钻孔器,于对侧臀部将连接线引出体外。于体外将连接线和电极对接,再次刺激,观察肛门的运动应答。获得满意应答后,缝合切口,将连接线末端连接刺激盒。返回病房后,通过刺激盒进行2周的体外测试刺激,同时记录排尿、排便日记以判断疗效。
2 治疗结果
2.1 阴茎阴蒂背神经调节治疗效果
23例接受阴茎背神经调节的男性患者中,12例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明显,由治疗前的每周1次的辅助性排便改善成现在每1~2天1次的自主排便;17例经过阴蒂背神经调节的女性患者中,7例症状明显改善;还有12例患者的症状比治疗前有所缓解,患者的大便干燥程度缓解,另有7例患者甘油灌肠以促排便的使用剂量减少一半后,仍能保持原来的排便习惯;另外2例患者经治疗病情没有什么改善,但排便前等待时间由50min降至20min。
2.2 骶神经调节方法治疗效果
6例患者经皮穿刺骶神经调节2周治疗后,膀胱和直肠功能均有改善。治疗前患者膀胱测压容积不到200 ml,经治疗,膀胱测压容积增加到270 ml,但每次导尿间歇期仍有少量漏尿;排便功能改善明显,治疗后平均每1~2天大便1次,且是成形软便。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骶髓的副交感神经中枢与大脑高级中枢的联系被中断,胃结肠反射缺乏,导致结肠蠕动减慢,甚至消失;再加上骶髓的阴部神经失去皮质脊髓束的支配,致使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等盆底肌肉舒缩不协调、直肠排便反射消失,从而引起严重的便秘[2]。
有文献报道,骶神经调节治疗大便失禁和便秘具有一定效果。在本院接受该法治疗的患者,疗效很明显。从目前证据看,通过调节骶神经,可以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但仍需要大量样本研究来证实骶神经调节对神经源性便秘治疗的机制。
[1]徐青,高飞,王磊,等.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美国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83-86.
[2]王兰.脊髓损伤病人的便秘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