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喹乙醇中毒
2012-01-25柴丽明李伟强
柴丽明 李伟强
(1.新疆博乐农五师畜牧兽医工作站;2.农五师八十六团兽医站,博乐 833400)
喹乙醇又名喹酰胺醇、快育诺、倍育诺等,具有抑菌与蛋白同化作用,是促生长的新型药物,具有改善饲料转化率、提高畜禽生长率的作用,并有用量少,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不易产生耐药性及防治畜禽霍乱等病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饲料添加剂。目前,广泛的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但如使用不当,往往引起中毒。
1 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少或不食,粪便干燥,排粪困难、排出乌黑色粪便,粪便干硬,呈球形,象骆驼粪状。尿量减少,尿液呈淡黄色;呕吐,吐出黄色带胃黏膜糊状内容物。下颌水肿,结膜苍白,出现贫血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耳尖、腹下、股内侧有紫色斑块。体温一般正常,体内有炎症反应的体温升高40.5℃~41.5℃。后期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卧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窒息而死。
2 病理变化
耳尖、腹下、股内侧有紫色斑块,腹股沟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肿大,切面呈暗红色。肾脏肿大、出血,有化脓性坏死灶,脾肿大,呈紫黑色,质地松软、呈泥状、易碎。肝肿大,边缘纯圆,呈水煮样;心脏肿大,心包积液,心耳、心内外膜出血。膀胱内膜有出血斑点,胃萎缩,有少量黄色稀薄的胃内容物。胃底部、幽门部出血,胃底黏膜脱,空肠出血变薄,盲肠出血,有连片的出血性溃疡,高出肠黏膜表面,黏膜肿胀出血。
3 诊断
3.1 与猪瘟鉴别诊断
猪瘟:体温升高41℃左右,出现化脓性结膜炎,皮肤紫红色斑点指压不退色;淋巴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状,脾边缘有梗死,慢性者大肠黏膜有扣状溃疡。抗菌素治疗无效。
3.2 与猪丹毒鉴别
猪丹毒:多发生于3~12月龄的猪,最急性经过突然死亡;体温42℃或更高,皮肤紫色斑块与皮肤界线明显,指压退色;淋巴肿大,切面多汁,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红肿出血,脾肿大,呈紫红色。青霉素治疗有特效。
4 典型病例
病例1:2010年12月9日新疆兵团博乐农五师×××养殖场,4 000余头猪出现食欲不振,便秘,排出乌黑球形粪便,部分猪出现呕吐、贫血症状,个别病猪体温升高致40.5℃~41.5℃,有零星死亡。剖检:淋巴结肿大,切面呈暗红色,肾肿大,有脓性坏死灶,脾肿大,软化如泥样;肝肿大,边缘纯圆,呈水煮样;心脏肿大,心包积液,心耳、心内外膜出血;膀胱内膜有出血斑点;胃萎缩,有少量黄色稀薄的胃内容物;胃底黏膜脱落;盲肠出血,有连片的出血性溃疡,高出肠黏膜表面,黏膜出血水肿。
病例2:2011年7月16日新疆兵团农五师××团养殖场,哺乳母猪60余头,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不食,病猪消瘦,毛焦肷吊,乳汁减少,或无乳;粪便干燥,呈乌黑色,个别猪耳尖坏死,贫血。体温正常。
病因调查:
上述2猪场存栏猪13 000余头,是2个集约化养猪场,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2猪场均发生症状相似的疾病,病情缓慢,呈群发性。
2猪场均有自己的饲料加工厂,实行自配、自产、自销。加工场地无污染,原料来源于本地区,干净无霉变。
2猪场浓缩预混料来源于××厂生产的××××猪预混料,将其送往××××兽药检验所检测:喹乙醇超标。
5 治疗
(1)立即更换饲料,在配合饲料中停止添加含有喹乙醇的添加剂。
(2)配合饲料中适当增加一些轻泻性原料;如小麦麸等。为保护胃肠黏膜,添加10%~15%的次粉。
(3)在饮水中加20%的白沙糖保肝解毒。
(4)病情较重者,静脉补液;10%的葡萄糖250~500ml,一次静注。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经1周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猪群逐渐恢复正常。
6 讨论
喹乙醇是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并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抗菌性;在养殖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得到了养殖户的青睐,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出现了某些错误的使用方法。
(1)对喹乙醇添加剂的性质了解不够清楚,盲目地认为添加剂的剂量大其作用也大,致使加大剂量引起中毒。
(2)在饲料中混合不均匀,使部分家畜摄入量过大而中毒。
(3)使用者不了解某些饲料厂家在生产配合饲料时已添加过喹乙醇,或增加预混料的配合比例,或又重新添加引起中毒。
(4)个别饲养人员缺乏知识或大意,计算或换算剂量单位的错误所致。
(5)常期使用含喹乙醇添加剂,引起慢性中毒;其正确使用方法是:1 000 kg饲料中添加含5%喹乙醇的预混料1 000~2 000 g,使用1周后应停喂3~5 d,也只能用于35 kg以内的幼猪,育肥猪、哺乳母猪应禁止使用。
(6)为了预防某些细菌性疾病,也应严格控制量和用药时间,预防量为1 000 kg饲料中添加80~100 g,用1周后,应停药3~5 d;猪治疗用15~20 mg/kg·bw,混匀于饲料中喂服,1次/d,连用2~3 d,必要时隔几天重复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