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山区低碳养殖业发展路径
2012-01-25许田俊邬春华
许田俊 邬春华
(安徽省祁门县畜牧兽医局,祁门 245600)
早在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一份报告《畜牧业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中就指出,养殖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的18%,比交通运输业的排放还要多。后来,世界银行的环境专家杰夫·安航与罗伯特·古德兰在2009年广泛引证的报告《牲畜与气候变化》中指出,牲畜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供应链排放了51%的人为温室气体(CO2当量)。当前,我国的养殖业正面临着“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保”的严重挑战,我国偏僻山区的养殖业还不发达,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低碳养殖业,已经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研究的首要课题。本文追寻养殖业“碳排放足迹”,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偏僻山区现代生态养殖业的思路以及“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产业生产体系”的对策建议。
1 养殖业“碳排放足迹”
在发展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系列的碳排放,通过直接、间接、氮的排放等3种主要形式进行碳排放。
1.1 养殖方式
1.1.1 传统养殖 传统养殖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管理,人畜混居,畜禽粪便随意排放,饲养环境复杂,不仅给防疫带来很大隐患,而且不能使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1.1.2 集约化饲养 工厂化、集约化饲养方式虽然效益高,但由于山区环保技术缺乏,环保投入不足,对粪尿等排泄物集中排放处理缺乏,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2 粪、尿等排泄物处理不当
1.2.1 传统的粪尿处理方式 (1)粗放处理模式。农村养殖户仍然采用这一模式,不经处理直接排放;(2)简单处理模式。即厩肥处理模式,或称堆肥模式,规模养殖户应用较多,收集干粪便,经堆积发酵处理后还田。传统模式存在着碳排放过大的缺点,由于厌氧发酵的结果,造成排放气体中氧化亚氮、甲烷等“高增温效应”气体排放比例过高。
1.2.2 初级综合处理模式 近年来,不发达的山区县推行的粪尿处理方式是初级综合处理模式。(1)沉淀池处理模式。即采用“三级沉淀、厌氧发酵、过滤排放”措施处理,缺点是其厌氧发酵产生的气体被排入空气中;(2)沼气池处理模式。其缺点也不容忽视,沼气池上方常散发出氨气、硫化氢等大量难闻的有害气体,这本身也是一种污染,其次,当沼气用不完时存在再排放问题;(3)沼气池和沉淀池并用处理模式。
1.3 畜禽死亡
畜禽死亡不仅仅造成饲养者经济损失,也造成大量的毫无效益的碳排放,同时,畜禽尸体处理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生产1 kg猪肉能产生36.4 kg碳排放,育成1头20 kg重的仔猪造成的碳排放就是728 kg。按全国平均仔猪死亡率1.5%计算,1万头仔猪每降低0.1%,减少死亡仔猪10头,减少碳排放7 280 kg,还不包括仔猪尸体处理造成的碳排放。
1.4 氮的排放归纳为碳排放
在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中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2种气体 “增温效率”分别是CO2的310倍和21倍。
2 “低碳”发展养殖业之路
发展偏僻山区现代生态养殖业,实行“生态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科学化治污、法制化防疫”,是实现 “低碳”发展养殖业的必由之路。
2.1 实行养殖业生态化布局
2.1.1 林牧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牧业 据统计,全球森林固定了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90%,每年吸收CO2释放总量的25%,为人类生存空间提供60%的氧气。山区大多县、区仍以林、农为主,林业资源丰富,林间隙地多,在具备“三通”条件的林场中、山坞里建立畜牧养殖场,发展果园林地生态养殖业。
2.1.2 草畜配套,大力发展草地牧业 据专家概算,我国天然草地能够固碳达到1~2 t/hm2·年,在全球都在呼唤低碳经济的形势下,我们要在保护草地资源的同时,扩大草食畜禽比重,发展草地牧业,实现以草代粮、以草变毛、以草变奶、以草生蛋、以草换肉、以花换蜜的绿色目标。
2.1.3 农牧结合,大力发展循环型养殖业 实行农牧结合,将畜禽粪尿经过处理后,用作有机肥,既可增加粮食产量,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广应用粮、经、饲三元结构或粮、经、饲、林、果等多元结构,增加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为养殖业发展奠定饲料基础。
2.2 实行适度规模养殖
要发展养殖业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度规模、多点分散”的生态化饲养方式,提高畜禽的无公害水平和抗病能力。适度规模既可节约建筑材料,又可降低粪尿污水集中污染,还对防止主要传染病有利。
2.3 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科学的畜禽场场址选择和场所设计、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全价平衡的饲养配方、粪污的环保处理,达到畜禽高健康水平、高生产性能、高经济效益、低死淘率、低污染、畜禽产品安全健康,实现养殖业生产的“五个标准化”,即场所建设标准化、 生产管理标准化、动物免疫标准化、安全管理标准化、粪污处理标准化。
2.4 实行科学治污
2.4.1 发酵床养猪模式 当前,应推广发酵床养猪模式,这是一个全新的低碳排放的粪便处理模式。由于有机垫料里含有相当活性的土壤微生物,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再需要对猪粪采用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泄物排出猪舍,饲养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出现污染,基本上实现了“零排放”标准,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杜绝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各类疫病病原体的对外传播。
2.4.2 生物质综合利用养殖模式 采用工业治污的手段全面推进生物质综合利用养殖模式。大中型养殖场(小区)采用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实现粪污处理后达标排放,大力推广“粪-沼-电-肥” 生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即利用粪便发酵产生沼气发电,沼液浇灌农田,沼渣制作肥料还田等一系列立体的生态综合利用养殖模式。
2.5 实行法制化防疫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加强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强化政府和部门的监管责任,促使动物饲养者履行法定义务,依法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努力实现动物安全目标。
3 实现养殖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营造良好氛围,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发展现代生态养殖业,实现养殖业低碳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为此,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是关键。各级政府要树立发展低碳经济新理念,加强领导,出台和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畜牧兽医、宣传、科技、发改、财政及金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围绕“低碳畜牧业经济”这一目标,在科技推广、依法行政、宣传教育、科研课题、科研开发、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等方面重点倾斜与扶持,为养殖业真正走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道路营造良好氛围。
3.2 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发展现代生态养殖业,实现养殖业低碳发展,涉及环节多,技术要求较高,必须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畜牧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搭建科研院所同畜牧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生态养殖业各配套产业的科技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技术保障体系,加快良种繁育、饲料开发、粪污处理、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全面推进科技进步,用科技支撑生态养殖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3.3 搞好规划布局,建立产业生产体系
要发展生态养殖业,实现养殖业低碳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和完善农林牧渔产业生产体系。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好龙头的作用,实现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将分散的个体生产与市场联结起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增值的自我良性循环,解决养殖业效益低的问题。同时,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户这两大发展养殖业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又让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变得更加现实。因此,有关部门要从用地、融资、税收、财政贴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努力建设畜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