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阳与中医养生

2012-01-25熊鹏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效法素问阴阳

熊鹏辉

湖南省石门县中医院,湖南 石门 415300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只要人们按照“法于阴阳”的总原则去做,就能健康长寿。

阴阳是个抽象的概念。“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是无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阴阳,阴和阳是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阴或阳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存在着无限可分性。《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1]。”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表示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冷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冷。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人体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果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使机体的物质、功能之间保持着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因某种原因使阴阳失去了协调所导致的。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就是说医生看病也好,给人养生调理也好,根本目的都是细心分析阴阳的失衡点,通过调理使身体归于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2]。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涵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六个方面。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2],而中医养生则是阴阳思想的最佳应用。

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一样,其实都很简单。所谓有病,就是阴阳不和;所谓治病,就是要调和阴阳。即所谓“调整就是治疗,平衡就是健康[3]。”阴阳反映了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人体生命的本质规律,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法于阴阳”,实际上就是告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把握生命本质,即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养生。阴阳有外在的阴阳和内在的阴阳,外在的阴阳就是宇宙自然的阴阳,内在的阴阳就是人体内的阴阳。“法于阴阳”,首先就是要效法外在的阴阳,也就是天地的阴阳。养生要效法天的变化、太阳和月亮的变化,比如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这就是效法阴阳。其次养生还要效法内在的阴阳[4],两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中医养生,就是指内在的阴阳要效法于外在的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2]。

因此,中医养生,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而健康的养生方式,就是应该随时注意身体的阴阳平衡。只要符合阴阳了,人就能长寿,就能健康。

[1]黄帝,歧伯.黄帝内经[M].顾长安整理.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15-258.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2-46.

[3]于智敏.智说中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3-4.

[4]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13.

猜你喜欢

效法素问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发挥等效法在单摆运动周期问题中的大作用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运用等效法解题的几个注意点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