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藏药渣驯的文献研究

2012-01-25索南邓登袁冬平热增才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汉译药渣藏医

索南邓登 童 丽 袁冬平 热增才旦

1.青海大学医学院中藏药研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1;2.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藏医学源远流长,博采欧亚诸医学之长。它与印度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 (希腊、罗马、阿拉伯医学)并称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遗产之一[1]。渣驯 (Brag-zhun)是藏语的音译,藏译音“渣”是高山及岩石的名称,“驯”为岩石中流出的岩汁或溶液,味甘,苦,性凉,功能清热。主要用于肾、肝、胃、小肠等热性疾病,木布病,痛风、眼病、热性水肿、虚弱劳损,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常用藏药,具有多种功效,疗效确切,主治范围广,但目前尚未见对该药的研究报道,现就文献对其进行研究。

1 关于渣驯功效的记载

在藏医学典籍《月王药诊》药和食物的功效的章节中记载:“渣驯能干枯脓血,主治肝病,清诸热,诱发寒症”[2]。八世纪末,著名藏医学家宇陀·云丹贡布 (gYu-tjong Yon-tanm Gon-po)编撰的藏医学奠基性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rgyud-bzh i)的《论说续》药物功效论章节中讲到,渣驯能医治一切热症,特别对清胃热、清肝热、清肾热等,疗效显著[3]。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古籍《八支》中就可多处读到藏药渣驯生成于有金、银、铜等矿物质的岩石中分离出来的精华即为渣驯。“在炎热的夏季,有金、银等六种矿物岩石经长时间照射后,其底部或岩缝、岩洞中会分泌出如藏药紫草茸汁样物质即为藏药渣驯[4]”。《甘露宝瓶》中也讲到:“红色岩山经光长期照射后,岩石热量提升后流出的溶汁称渣驯”[5],另贡曼关确德勒大师的《布曼》:“岩山之中五宝全,精汁溢出称渣驯[6]。”在《甘露八部》中记载:“东西南北均产,从石崖空洞里,流出甘露汁,四方流出四物,化成四种珍宝之汁液,有金银铜铁之色[7]。稍晚于此成书的《藏医药选编》的第一百一十七章节“药物功效论”中也列入滋补类药物中论述,将渣驯的“功能:除热。主治:一切热病及肝胃脏、肾脏热性疾病。”认为“渣驯温泉是在石质山中,岩壁缝隙间经常有‘渣驯’水涓滴而下,泉水作紫色,味苦,气香郁,泉水经过之处,形成青绿色之蜿蜒痕迹。主治:紫痰病、垢甲病,小便不通等病[8]。”

2 渣驯命名的文献研究

在藏药渣驯的命名上,古藏医文献记载渣驯有许多种异名,如:a-ga-ya,a-ba,shi-la-dzva-dur,shi-la-dza-dur,aghi-ri等。此外,还有隐语 (秘语)名,如:srid-pavi-byang-sems-dmar-po, u-mavi-mngal-khrag, brag-dar-ya-kan,khrag-dar-ya-kan,brag-gi-khrag,brag-gi-ru-dhi-ra,khragvdra,brag-gi-rakt,sa-steng-nad-vjoms,brag-gi-vdud-rtsi,vbyung-bavi-khrag,rin-chen-bjud,srid-pavi 2khams-dmar,khams-lngavi-bjud-sman,mchin-mkhris-nad-sel,mchinpavi-rtsi-rnams 等[8]。

从古至今的藏医药学者们将渣驯的名称用外来音、故事寓意、来源、形状、比喻、性味、功能等来命名的别名、隐名和异名甚多。比如“斯扳杂娜”、“阿嘎亚”、“阿瓦”、“赫拉杂帝”、“阿嘎日”和“布日杂”等名称来自古印度等地传来的外来音。如“仙女阿玛的经血”一词根据藏族传统佛教的故事内容而命名。“渣达雅甘”为藏药渣驯的生成的位置而命名的,还有如“岩血”、“源红血”、“如血”和“渣日德日”等以比喻词命名。“聂窦”以味命名。“珍宝聚”、“五宝药丸”、“地上无病”、“肝保”和“肝胆清”等以药物的功能命名。“血源”、“岩甘露”和“血达雅甘”等异名命名。另现代汉译版的藏医典籍及书中有关藏药渣驯汉译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对渣驯属性的不同认识而造成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译名不统一,包括了正确翻译和误译;另一种是误译,也不统一。对于误译的只有取消,不必去统一译名了,而对于正确的译法,则应尽量统一,以求规范。笔者认为,“红耳鼠兔粪”等含有粪便字词和“五灵脂”等专指鼯鼠粪便的错误译名,必须取消。对于“地松脂”、“石沥青”等类易引起误解的名字也不应再用。对于岩晶、岩精、岩汁等意译名,以及查驯、闸驯、渣驯等音译名称也应尽量统一、规范化。如统一译为“渣驯”(音译)或“岩精”(意译)。如1957年出版的《格西曲扎藏文辞典》应注明引用文献,若间接引用也要注明译为五灵脂、石沥青。1963年出版的《藏汉词典》中译为五灵脂、地松脂和石沥青;1985年出版的《藏汉大辞典》译为岩精;1986年出版的《晶珠本草》汉译本译为地松脂;1991年出版的《藏药志》译为查驯、红耳鼠兔粪;1992年出版的《青海藏药标准》译为岩精膏、扎星;1995年出版的嘎务编著的《藏药晶镜本草》译为闸驯;1996年出版的《中国藏药》译为执合兴、红耳鼠兔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译为副齿鼯鼠粪等。关于渣驯汉译名称,主要是解决对其常用的、标准的名称b rag-zhun的译名,其次是对金、银等来源的各类渣驯的译名,这些都存在混乱,亟待准确和规范化。

3 渣驯归属问题的记载

关于传统藏药渣驯的归属问题,《月王药诊》和《四部医典》等把渣驯 (岩晶)归入矿物土 (sa)类药物。《晶珠本草》、《藏药晶镜本草》[9]、《藏药甘露本草》和《藏医药选编》等把渣驯 (岩晶)归入滋补 (Ts’a)类药物。《班戈洛珠秘方》和《藏药矿物学》等中也认为是石(rdo)药类。《青海省藏药标准》、《藏药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中华藏本草》和《中国藏药》等为代表的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渣驯是鼠兔科动物红耳鼠兔 (Ochotona erythrotis Buchner)的干燥粪便。

这些可能是建立在对渣驯生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对现有药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但渣驯药材在天然条件下,往往是矿物和动物粪便混杂,其颜色味道也接近,所以易发生混淆。现大多学者认为其实质是矿物溶出物,即矿物的精华药,所以认为关于渣驯的属性应以传统的记载为准,渣驯的正品只能是矿物药土类药物或滋补类药物。

4 藏药渣驯的分类

在传统藏药渣驯的分类上,藏医典籍文献《祖先口述》(Mes-po’i Zal-Lung)[10]、 《蓝琉璃》 (Baidurya sNgonpo)[11]等一些著名藏医典籍中也有相应的记载。藏药学的经典著作《晶珠本草》 (shel-ph reng)中将其列入滋补类药物中加以解说,对渣驯有这样的记载:“执合兴与朱砂、水银同源,在沟口朝北的石岩缝隙中,如蔗糖一样的岩石精汁聚集在一起流出来,其分类有六种、四种、五种之说。[12]”

现在统称渣驯的藏药,其实际差异很大,不能简单地作为一种药通用。从来源和成分上分类有二种方法,但以五分法比较通用。加上多种混合的,详细分类分级,共有115种之多。由于各种渣驯功效不同,为使治疗对症,药效稳定可靠,在临床用药和制药时,应适当加以区别[13]。

综上所述,藏药渣驯使用历史悠久,民族药特征明显,性能独特。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现代藏医临床应用表明,是一种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藏药,有待于藏医药工作者和藏医药学界的同仁们开发和研究应用于临床。若对其药理作用和功效进一步研究开发,确定其药效、性味,可望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族药,开发新资源、新药源作出新的贡献。

[1]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 (汉文版).2007内部资料[Z].

[2]马世林,王振华,毛继祖译.月王药诊 (汉译版) [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252-273.

[3]宇妥·元丹贡布著.四部医典 (藏文版) [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2:66-75.

[4]devu2dmar 2bstan 2vdzin2phun 2tshogs : shel2gong2shel2phreng(sde2dge2par 2ma),pe 2cin,mi 2rigs2dpe2skrun 2khang,1986.1,P.175.

[5]宇妥·元丹贡布著,甘露宝瓶 (藏文版)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

[6]贡曼关确德勒.布曼 (藏文手抄版)[Z].

[7]青海省卫生厅编.青海省藏药标准[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33-34.

[8]罗桑却佩著.李多美译藏医药选编 (汉译版)[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465.

[9]嘎务.藏药晶镜本草[M].民族出版社1995:105-107.

[10]宿喀·洛追杰波著.祖先口述 (四部医典注疏上册)(藏文版)[M].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495-538.

[11]德斯·桑杰甲措著.蓝琉璃 (藏文版) [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249-350.

[12]帝玛尔·丹增彭措著.毛继祖等译.晶珠本草 (汉译版) [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3]加央尼玛著.仁旺次仁,多吉泽.藏药渣驯辨正[J].中国藏学,2002,(60)4:139-146.

猜你喜欢

汉译药渣藏医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有些中药渣要挤汁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美洲大蠊药渣制备壳聚糖工艺的优化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莫让陋习误真情
汉译莎士比亚第十八首所遗失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