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放血疗法在兽医临床应用
2012-01-25胡应秀
孙 俊 胡应秀
(1.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畜牧兽医站,昆明 650500;
2.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晓街兽医站,临沧 675807)
浅谈放血疗法在兽医临床应用
孙 俊 胡应秀
(1.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畜牧兽医站,昆明 650500;
2.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晓街兽医站,临沧 675807)
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发展初期临床使用较普遍的一种疗法,中医称之为“刺络”,俗称“刺血疗法”,是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2000多年前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记录,几乎半数以上均是采取针刺放血。在兽医临床应用上,它具有治病广泛、疗效迅速、节省药物、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便于推广等优点,治疗、防病独具一格,系祖国文化的珍贵结晶之一,在兽医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1 放血疗法
在兽医临床应用上,均是以针、刀、剪刀等刺血管,剪断家畜的耳尖、尾尖排出一定量的血液为目的。找准放血部位,先行常规消毒处理,1次穿透皮肤及血管壁或者剪断家畜的耳尖、尾尖,血流至需要量后立即用压迫法止血,必要时可用止血钳或止血药止血。
1.1 放血疗法机理
生命的基础是新陈代谢,动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有赖于健全的血液循环。《内经》指出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血实宜决之”。唐代《司牧安骥集》指出“无病惜血如金,有疾弃血如泥”。《针灸大成》指出“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用于经脉”。可见刺络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
1.2 放血疗法治疗范围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十分重视用针灸放血来防治家畜疾病,如明堂歌说 “春来万病生,大血两针彻,诸毒不能成,百病俱消灭 ”。目前,有些地方还有给牛、马春季放大血或洗口放血的习惯,这种防病保健措施能使家畜夏季少生热病。
1.2.1 泻热开窍
刺络放血后可促使邪热外泄或减少血中邪热,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热。用于治疗家畜五脏积热、炎热中署等疾病。
1.2.2 止痛化积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发生气滞血瘀,经络壅滞,就会发生疼痛。刺络放血后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改变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通则不通”,疼痛就可以消除。用于治疗家畜气滞血瘀、肚腹攒痛、腰伤胯痛、臌胀便秘等疾病。
1.2.3 消肿解毒
畜体局部肿胀疼痛,刺络放血后可“宛陈则除之”,使局部伤处气血畅通,肿胀疼痛自可消除。用于治疗家畜癀痛肿毒、急性串毒等疾病。毒蛇咬伤、有机磷中毒,可使毒液排出,减轻中毒症状。
2 放血部位
大家畜的放血在颈静脉、蹄头、股内静脉等处,猪刺耳静脉、尾中静脉等或根据其适应症刺其相关穴位、部位,犬毒断尾部放血。
3 家畜放血量
治疗疾病,放出少许血液,对畜体有益无害,《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古人刺发取血甚多,如头痛腰痛大泻其血,今人偶尔出血,惶恐失措,病何由除”。放血量应根据不同的畜种、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季节及针穴部位来确定。一般是体壮、急性热性病、应多放。体弱,慢性病应少放,有的穴位破皮见血即可。
4 注意事项、禁忌
(1)要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2)四肢下部穴位放血后不宜立即涉水,术部应保持干燥清洁,以防感染。
(3)熟悉解剖部位,避开动脉血管。
(4)《无亨疗马集》指出:“针皮勿令针伤肉,针肉勿奄损伤筋”因此行泻血术时还应注意控制针刺的探度。
(5)急性中毒的病畜泻血后应立即配合输液,并给以解毒药对症治疗
(6)禁忌。《内经》中有“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五夺不可泻”的记载。故畜体体质衰弱,久泻、失血和寒症病畜忌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