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2012-01-25田留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3期
关键词:颊车泻法内服

田留英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珠街乡中心卫生院,云南 曲靖 655009

周围性面瘫在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现代中医教科书中称为“面瘫”,在古代文献中称为“卒口僻”、 “口目僻”、“口歪”、“口眼歪斜”等。《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为20~40岁,男性略多。近3年我们通过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①症状:见患者突然发现一例面部肌肉板滞、麻木、松弛、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塞于患侧齿颊间。

②专科检查:患者不能作蹙额、皱眉、鼓腮等动作,病侧眼流泪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1.2 一般资料

共观察40例,均为门诊患者,经西医常规治疗无效或单纯电针治疗,疗效欠佳。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44.5岁,病程最短3天,最常1月,平均病程16.5天。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患侧眼睛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不能作皱眉、鼓腮吹气等动作,漱口喝水时漏出,进食时食物塞于齿颊间,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周及面部疼痛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采用针刺艾灸结合中药内服的方法进行治疗。治则以祛风散寒,益气养血通络为主。

2.1 先针刺,后艾灸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

2.1.1 针刺取穴 主穴:鱼腰、阳白、攒竹、睛明、太阳、下关、牵正、迎香、地仓、颊车、外关、合谷、列缺。

2.1.2 配穴 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痰多者加足三里,丰隆,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耳周疼痛者加翳风。

2.1.3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行平泻法。急性期 (发病1周以内),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此期面瘫局部少取穴,应浅刺,弱刺激,慎用电针治疗。肢体远端的俞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 (发病1周至1个月以内),此期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以健侧为主,患侧为辅,配合循经远端取穴,针刺取穴顺序采用先上后下,先患侧后健侧;拔针时应采用相反的顺序操作,即先健侧后患侧,先下后上,最后取攒竹、睛明穴,取后一定要多按压一会,以免内出血。刺法多采用斜刺或透穴,针刺地仓、颊车、阳白、鱼腰时,一般用透穴手法,即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针刺睛明时一定要避开眼球,针刺列缺穴时针尖应向上斜刺,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丰隆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2.1.4 艾灸 急性期针刺后留针15分钟,恢复期针刺后留针30分钟,留针的同时加用艾灸,温度及时间以病人耐受为限,以患侧穴位为主,1次/天,5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中药内服方 急性期以牵正散为主,有表证者随症加减运用解表药,方药组成:小白附子 (开水先煎1h)6g、僵蚕15g、全虫 (另包焙干研末内服)6g,恢复期以牵正散加补阳还五汤加减为主,方药组成:小白附子 (开水先煎1h)6g、僵蚕15g、全虫另包焙干研末内服10g、桃仁 (捣碎)10g、红花6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黄芪60g、地龙15g、蜈蚣 (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2条、防风12g、灵仙15g、粉葛15g、甘草6g、鸡血藤15g。水煎取汁500ml,分5次温服,3次/日,5天1疗程,连用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临床实际评定。痊愈:面部肌肉活动自如,口角无歪斜,双眼闭合全,进食时无渗露,塞牙,鼻唇沟恢复正常,能作皱眉、鼓腮动作;好转:面部口眼斜诸症明显改善,面部肌肉稍感麻木不适,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未见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27例,好转1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孙某,男,67岁,已婚,2012年2月21日初诊。主诉:面部口眼歪斜5天,经西医常规治疗无效。查体:T36.8℃,BP140/90mmHg,口角向左侧歪斜,右眼闭合不全且目赤流泪,左侧鼻唇沟平坦,额纹消失,不能作鼓腮吹气及皱眉动作,余 (-)。诊断:周围性面瘫。处理:针灸双侧地仓、颊车、下关、迎香、太阳、攒竹,右侧大迎、牵正、阳白、鱼腰、睛明,左侧合谷、外关、列缺等穴,留针30分钟,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法,其中刺地仓、颊车、阳白、鱼腰时,采用透针法,即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刺列缺穴时针尖向上斜刺,取其直达病所之意。中药内服1剂:小白附子 (开水先煎1h)6g、僵蚕15g、全虫 (另包焙干研末内服)6g、桃仁 (捣碎)10g、红花6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黄芪30g、地龙15g、菊花15g、谷精草30g、防风12g、甘草6g,水煎取汁100ml/次,3次/日,内服家中降压药以稳定血压。2月23日复诊,面部口眼歪斜症状明显改善,自诉进食时不再会渗漏,塞牙,但右眼仍会流泪,查体:T36.7℃,BP130/90mmHg,处理:针灸同上,内服中药在上方基础上+蜈蚣 (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2条,夏枯草30g,加强对症支持治疗。针灸每日1次,中药2天1剂,综合治疗1周后痊愈。

5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中医认为本病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之脉络,以致经气受阻,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病。该病多气血不足,正气亏虚,而阳明经行于头面部,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面部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经穴为辅。诸穴相伍,运用平补平泻法加强各经络间的相互联系,再辅以祛风散寒、益气养血通络的中药内服,使之脉气畅通,阴阳协调,营卫气血得以疏通,进而使邪去正生,疾病得以恢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灸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广应用,治疗期间,嘱患者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眼罩防护,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腥发食物。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田丽莉.浅谈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5):19.

[3]针灸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中医方剂顺口溜[M].人民军医出版社.

猜你喜欢

颊车泻法内服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常按5穴护牙齿
常按7穴不掉牙
小穴位 大健康
太阳穴
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小儿湿疹90例:附单用中药内服30例对照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