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术后护理
2012-01-25段艳
段 艳
湖南省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湖南 益阳 41300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各种原因常伴有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常合并吸入性肺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治疗。气管切开较气管插管有以下优点:改善呼吸力学、减少镇静药使用、利于痰液引流、利于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1]。但由于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患者丧失了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功能,极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加重病情,再加上支气管与外部环境直接相通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术后护理十分重要,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成功的关键。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为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6~73岁。车祸伤30例,坠落伤20例,其他伤10例。入院时GCS评分为3~5分21例,6~8分39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14例,颅内血肿20例,脑挫裂伤24例,脑干损伤2例。置管时间最短为4天,最长27天。6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中42例安然度过急性期,最终拔除气管套管。10例自动要求出院,8例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有8例发生肺部感染,占13.3﹪。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对气管切开术患者进行持续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气管切开的最初几个小时,专人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有无术后出血、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随时吸出血性分泌物。如患者烦躁,要约束好患者,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2.2 体位的护理 气管切开术后24~48h取平卧位,而后在病情允许时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改善通气和供氧。每2h协助患者翻身、叩背,翻身时由两人合作,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
2.3 气管套管护理 气管切开套管系带打死结,松紧度以带子和颈部之间可放入成人一小手指为宜。在切开的最初几天,每班检查系带的松紧度,以防套管脱出。因此时窦道还未形成,导管的脱出会导致再次插入困难[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内套管更换、消毒1次/8h,取放内套管之前均将气管内痰液吸净,每日消毒切口周围,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随时更换污染敷料。气囊充气程度以气囊有弹性,如触口唇为度,一般充气8~10ml,用气囊测压表测定,气囊压力在25mmHg以下。赵丹宁等[3]认为气囊压力在18.4~21.8mmHg时,能有效保证通气和预防气囊对粘膜的压迫性损伤。
2.4 吸痰护理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由于吸痰本身对呼吸道又是一种损伤,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吸痰的时机、方法和技巧[4]。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吸痰指征,按需吸痰,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患者出现气道压力升高、病人呛咳、痰鸣音、听诊肺部有湿啰音、动脉血氧分压及SpO2下降等指征时,应给予及时吸痰。为避免吸痰引起的血氧浓度降低,引发呼吸困难,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1~2min再操作。吸痰管应选择软硬适中、质地好、外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的1/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吸痰的压力在150mmHg为宜[5]。吸痰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净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吸痰管要在无负压状态下轻轻插入气管插管内,当病人有咳嗽反射或插入有阻力,即停止继续插入并稍退1cm左右,松开负压,边旋转吸引边退出吸痰管。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加重患者缺氧和引起颅内压升高。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SpO2等参数变化,常规SpO2<90%、心律失常、气道痉挛时应停止吸痰,接通呼吸机并给予高浓度氧气。同时注意观察吸痰前、后瞳孔情况,防止因吸痰刺激导致颅内压增高。
2.5 气道湿化护理 人工气道建立后,患者失去了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功能,造成了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会加重呼吸道阻塞,影响救治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6]。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气道湿化方法是持续呼吸机湿化罐湿化,水温保持在32℃ ~35℃,使用中及时向湿化罐内添加蒸馏水。可配合超声雾化吸入法,将雾化液撞击成为微细颗粒悬浮于气流中进入呼吸道,用以治疗呼吸道炎症,稀释痰液,促进排痰,2~3次/d,每次20~30min。气管切开脱机患者,气管口覆盖无菌气道湿化液湿纱布,每6~8h更换并保持纱布潮湿。气管内滴注湿化液是一种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可用0.45%氯化钠溶液加抗生素或化痰药等药物,以静脉输液的方法排气后,剪掉针头,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后固定,以3~4滴/min或用微量泵控制8~12ml/h的速度持续气管内滴入,滴入量为200~220ml/d。
2.6 基础护理 机械通气过程中应防止各种交叉感染,病室均采用空气消毒器消毒2次/d,1h/次,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湿抹地面、病床等设施至少2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温度20℃ ~22℃,湿度50% ~60%[7]。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呼吸机管路装置定期消毒、灭菌处理。留置尿管要保持通畅,用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d,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加重颅内出血。
2.7 营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不能主动进食,且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和蛋白质,应给予合理而有效的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昏迷或无法进食者采用留置胃管的方法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饮食[8]。营养液的注入速度不宜过快,应遵循浓度从低到高、剂量由少到多、速度从慢到快的原则,使胃肠容易适应。营养液的温度在35~40℃为宜,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腹胀、腹泻和肠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鼻饲前,检查鼻饲管是否在胃内,病情允许时抬高床头30~45°,每4~6h用无菌水冲洗胃管一次,以防堵塞和减少误吸的发生。
2.8 心理护理 经过治疗清醒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对本身疾病预后不了解,常感到心理恐惧、害怕死亡、担心颅脑损伤后会有后遗症等,产生悲观和抑郁等情绪,这种心理对患者的病情恢复非常不利。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的不良心理,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2.9 堵管和拔管 患者呼吸平稳、缺氧纠正、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后可试行堵管。先堵内套管的1/2,如无呼吸困难,可进一步堵塞2/3,直至全堵24~48h而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要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损伤和防止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加强工作责任心,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做好基础、营养和心理护理,及时清除痰液,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对气道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从而避免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刘小红,刘小艳.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炎的机制及护理.护理研究,2000,14(4):151.
[2]杨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现状[J].广西医学,2009,31(4):593-595.
[3]赵丹宁,张江伟,李晓芳,等﹒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23):70-71.
[4]刘翠华.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9-10.
[5]管玉梅.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吸痰负压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8):3.
[6]候金兰.循证护理在气管插管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1-2.
[7]黄丽群.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气道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2):333-334.
[8]谢建芝.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6(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