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定主任医师应用青紫汤治疗小儿疾病经验
2012-01-25甄小芳侯林毅
甄小芳 侯林毅 陈 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00)
陈昭定主任医师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原中医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3批、第4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国医大师,师承京派名医“小儿王”王鹏飞,从事中医儿科工作近50年,形成了自己对中医儿科诊疗的认识和理解,对治疗小儿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倡重视“护顾脾胃正气和调畅气血”,其治疗小儿热证,不用伤寒、温病中的经典方剂,具有独特的诊疗用药。青紫汤是儿科名老中医王鹏飞的经验方,本方以青黛、紫草、乳香等为主要组成。王老用其治疗发热、肌衄、尿血、肝痈、风水等多种疾病,据统计[1],王老在治疗小儿疾病中248次诊治处方,青黛应用152频次占61.2%,紫草129频次占52%,乳香99频次占39%居常用药物的前3位。陈师深得王老真传,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在上方基础上灵活加减应用治疗多种儿科疾病,屡获效验。现报告如下。
1 小儿肺脓疡
肺脓疡是临床较为严重的肺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属中医学“肺痈”范畴,临床多采用千金苇茎汤、仙方活命饮等清热泻肺、祛瘀排脓、扶正补肺分期治疗。陈师以青紫汤为基础加减观察治疗25例,痊愈17例,8例明显好转。平均退热时间7.30 d,胸部X线摄片显示病变吸收时间5~26 d,与单纯抗菌素比较无死亡及后遗症病例,具有良好的疗效[2]。
病案:徐某,男性,6岁。患儿因“发热1周,伴咳嗽胸痛”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弱,呼吸促,喘憋,轻度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中量湿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软,肝肋下3 cm可及,脾未及,双下肢不肿。舌质红,苔黄白,脉数。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8.5~39.9℃,咳嗽偶作,咯少许黏黄痰,偶鼻衄,食欲减退,大便干结。血常规:白细胞13×109/L,中性粒细胞72.3%,淋巴细胞27.1%,红细胞4.15×1012/L,血红蛋白 116 g/L,血小板524×109/L。X线胸片提示右上肺可见致密暗影,其中可见大小不等的透亮区,有液平,脓腔最大5 cm×6 cm,诊断右侧肺脓疡。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好转并出现过敏反应,改用单纯中药治疗,药用青黛3 g,紫草9 g,乳香3 g,寒水石9 g,皂荚6 g,天竺黄6 g。每日1剂。8剂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复查胸片脓疡较前吸收好转,液平消失。前方去皂荚,天竺黄,加用白及9 g,白果9 g。第17日复查X线胸片脓疡吸收,患儿出院。
按:陈师认为本病主要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邪侵肺卫,郁滞不解,或素有痰热,过食辛辣,湿热蕴蒸日久,复感外邪而发病。邪热传里,肺受熏灼,气失肃降,烁津成痰,痰热阻滞肺络,而致血瘀,痰热瘀血偏盛,则血败肉腐,化脓成痈,若痈久不退,则会气阴耗伤,导致正气虚损。治疗在青紫汤清肺脏郁滞之毒热,化痰浊,行气血,的基础上,加用咸寒之寒水石加强清泻伏热,引热下行之功效;《长沙药解》云“皂荚辛烈,开冲通关透窍,搜罗痰涎,洗荡瘀浊,化其粘联胶热之性,失其根据攀附之援”。与清热豁痰的天竺黄配伍,涤痰开窍,清瘀腐脓浊最为快捷,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的目的。后期加用白果护肺,白及敛肺生肌。
2 小儿肝脓疡
本病是由细菌或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肝脏局部化脓性感染,属中医学“肝痈”之范畴。病因多责于少阳枢机不利,肝郁失疏,湿热瘀滞而成。治疗以柴胡清肝汤为代表,以和解枢机,疏肝化痈,解毒排脓为原则。陈师则应用青紫汤亦取得较好的疗效。
病例:闫某,男性,1岁8个月,主因“不规则发热1个月”入院。患儿1个月来反复发热,体温波动于38~40℃,伴有腹痛,泄泻,1日4~5次,为黏液便,食少,消瘦。入院查体精神弱,消瘦面白,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检查正常,腹软,肝区叩击痛,肝肋下3 cm可及,剑下2 cm有触痛,脾未及,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血常规:白细胞17.6×109/L,中性粒细胞66%,淋巴细胞 33%,红细胞3.25×1012/L,血红蛋白 96 g/L,血小板464×109/L。肝功能:谷氨酸氨基转移酶100 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2 IU/L。腹部超声提示:肝右叶可探及1个1.5 cm×0.5 cm包块,其内可见液平。诊断:肝脓疡。给予青黛3 g,紫草 9 g,乳香 3 g,寒水石 9 g,皂荚 6 g,柴胡 3 g,龙胆草 6 g,五灵脂6 g,王不留行9 g。每日1剂。入院第6日体温正常,肋下肝脏逐渐回缩,第18日复查腹部B超示脓肿消失,肝功较前恢复。
按:陈师认为外感六淫之邪,内蕴湿热,肝失条达,热毒壅塞,气滞血瘀,腐败成脓所致。肝脓肿以热之所过,血之凝滞,污秽之血蓄结而成。治疗采用青黛、紫草、寒水石、乳香、皂荚,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为要,同时常加用小剂量柴胡引经疏肝,和解少阳。龙胆草分利肝胆湿热,五灵脂、王不留行加强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3 小儿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与血管的自体免疫损伤有关。本病属中医学“发斑”、“斑疹”、“肌衄”、“葡萄疫”、“紫斑”等范畴。多由感受外邪或内有蕴热,热入血络,迫血妄行引起。临床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者为多。治疗采取疏风清热、凉血化瘀、宣郁消斑、益气摄血等。陈师以青紫汤为基础,作出院内制剂青紫合剂治疗本病,疗效显著。陈师认为本病是感受毒热之邪蕴于体内,热毒郁蒸于肌肤,与气血相搏,脉络为血热所伤,以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渗于肌肤之间,积于皮下而发为本病。毒热导致气血壅滞是本病产生的根源,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除采用青黛、紫草、乳香之外,常加用白芷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止痛;白及生肌敛疮,威灵仙祛风通络、化痰导滞;腹痛明显加用藿香、小茴香温中化湿,行气止痛;关节肿痛以木瓜、钩藤、化湿舒筋、通络止痛。
4 小儿急性肾炎
小儿急性肾炎的发病率在小儿肾脏疾病中占首位,是一种急性起病多种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弥漫性急性肾小球炎性病变,属中医学“水肿”病之“风水”或“阳水”范畴。一般治疗或采用疏风利水,清热凉血,方多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或清利湿热、凉血解毒。药用八正散加减。陈师认为青紫汤清热活血,有通利水道之功。
病例:患某,男性,12岁,因“浮肿少尿1周”就诊。1周前出现发热,眼睑、头面轻度浮肿,尿量减少,未见肉眼血尿,无特殊治疗。3 d前咳嗽,胸闷、乏力,并逐渐加重,食欲下降,大便溏泄。查体:血压 16.3/18.7 Kpa(140/100 mmHg),体温 37.60 ℃,呼吸27次/min,心率93次/min;精神欠佳,呼级平稳,面色微黄,眼睑颜面浮肿,咽红充血,扁桃体Ⅱ°肿大,浅表淋巴结不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心音稍钝,腹软,肝肋下1 cm可及,质软,边钝,脾未及,双下肢非可凹形浮肿,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尿常规:红细胞15~20个/高倍视野,白细胞(-),蛋白(+)。 咽培养(-)。 补体 6.4 mg/L,抗“O”1:600 IU/L,血沉20 mm/h。西医诊断: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药用青黛 3 g,紫草 9 g,寒水石 9 g,乳香 6 g,竹叶 9 g,通草 3 g,威灵仙6 g,连翘10 g,赤小豆30 g。每日1剂。2剂后,浮肿消失,血压正常,7剂后蛋白尿消失,11剂后,尿常规恢复正常。
按:陈师认为本病外因主要为风寒湿、疮毒内侵以及时邪侵扰,导致毒热内蕴、下注肾经、郁滞气血、三焦气血壅滞、水道不通,而致本病,治疗亦应清热通络、活血化瘀、郁滞解除,水液代谢自然恢复。其以青黛、紫草、寒水石、乳香、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加用竹叶、通草清心利尿消肿,配以威灵仙加强祛湿通络的效果,祛除热郁、湿滞、痰浊、瘀血等阻滞,通畅水道,调和气血,风水自消。陈师对于血尿明显者还常加用红花、琥珀,取祛瘀通络、活血止血之意。风痰上扰之头痛、高血压,常加用威灵仙、钩藤祛风化痰凉肝降逆。
5 小儿嗜异症
本病又称异食癖,是指患者逐渐出现一种特殊嗜好,对通常不作为食品的异物,产生难以控制的食欲。一般治疗多以驱虫、消导攻积、理脾益气为主。王师认为本病初始为胃内有热,胃热者善饥,饥则不择食,食久则成癖,又因异物积滞不化、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积滞日久、郁而成热,其不是疳证,也不是虫积,治疗不以驱虫攻积,而是清热解毒化瘀,异物即是毒邪。热清毒解,气血调畅则热无以生,毒无以附。应用青紫汤治疗42例,有效率88.9%[3]。
病例:王某,女性,13岁。诉1年来每日喜欢吃火柴梗,嗜食成癖,以致大便中常夹有火柴梗。患儿面黄、纳少神疲,大便常规(-)。舌质微红苔少,脉沉细缓。药用青黛3 g,紫草9 g,贯众15 g,绿豆 15 g,焦山楂 9 g,砂仁 6 g,白矾粉 1.6 g(分 2 次冲)。连服4剂,症无变化,上方去贯众、砂仁,加雄黄粉1.2 g(混合分2次服)。7剂后,症状开始好转,上方去白矾粉、雄黄粉,继服2周,患儿痊愈。
按:本例取青紫汤清热解毒之功的同时加用贯众,绿豆加强清解中焦郁毒的作用。久病则脾胃必定受损,以焦山楂、砂仁一起消食化湿,调理中焦气机,使脾胃升降有权,白矾性酸苦涌泻,能祛风化痰,寒可清热,其可清理胃肠胆经湿热,清肠胃痰饮,解毒杀蛊。雄黄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疗疮,杀虫解毒其与白矾合用,共达祛湿杀虫,解毒祛痰的作用。诸药合用共达解毒杀虫,化痰调中的作用。待病情好转去白矾粉、雄黄粉,杀虫解毒峻剂,换以神曲,草豆蔻调理脾胃,如面黄消瘦,则多加用伏龙肝、黄精、何首乌调理气血,养血和血。
6 儿消化道溃疡
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吐血”范畴,陈师认为本病由于饮食失调、饥饱无常或恣食生冷、辛辣、煎烤之物致湿热内生、热邪犯胃、壅阻胃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气滞犯胃日久,血脉瘀阻化火,灼伤血络,溢血于外可致溃疡出血。强调清热活血化瘀,佐以理气止痛、和胃健脾。采用青紫汤加减治疗观察有效率可达 92.5%[4]。
病例:刘某,男性,9岁,因间断腹部疼痛1个月加重5 d就诊。患儿1个月来间断腹部疼痛,近5 d加剧疼痛以剑突下为主,疼痛发作无规律,伴嗳气,吞酸,食欲下降,便黑,每日3次,小便正常,喜食冰棍,喜冷饮。查体面色苍白,精神弱,心肺(-),中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大便常规:潜血阳性,余正常。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药用:青黛3 g,紫草 9 g,乳香 3 g,白及 9 g,藿香 9 g,小茴香 6 g,神曲 9 g,伏龙肝10 g。3剂后腹痛减轻,大便转黄。上方去丁香,白及加木瓜、草豆蔻、黄精。继服14剂后,停汤药,以调中冲剂及饮食调理。
按:陈师指出溃疡患儿虽常以腹痛、呕血、便血就诊,“离经之血必为瘀血”。而出血之源多为蕴热,故当务之急清蕴热以止血,散瘀滞以畅气血,故以青紫汤清源逐流,畅达脏腑气血经络,配以藿香、小茴香、神曲调理脾胃,温中散寒协助疏通郁滞,白及,伏龙肝收敛止血,燥湿生肌。陈师强调对于体弱者除健脾扶胃以外,紫草兼有补中益气作用其配合“平补气血而润”之黄精尚可调养气血,以便促进溃疡愈合。
7 婴儿黄疸
凡婴儿期出现目黄、身黄及小便黄者,诸如婴儿肝炎综合征、肝硬化、先天性胆管闭锁、蚕豆黄等,属中医学“黄疸”范畴。治法阳黄以清化为主,阴黄以退化为主是其大法。陈师认为本病是感受时疫湿浊之邪或饮食不当,湿浊内阻中焦,郁蒸脾胃,致脾壅肝郁、脾失运化、肝失疏泄、湿热夹毒、迫溢于肌肤发为黄疸。治疗以清利湿毒,活血通络。常采用青紫汤加减治疗。
病例:戎某,女性,2个月。患而2个多月前(生后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黄染,并逐渐加重,波及全身伴白陶土色大便。于郑州第一附院查cmv-IgM阳性,诊断为乳儿肝炎综合征,予更昔洛韦及保肝等治疗2周好转,2周前患儿黄疸再次加重,时时啼哭,腹胀便溏少,大便灰黄相间,小便短少。再次在当地医院保肝治疗后效果不佳。查体:神清,精神反应好,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检查正常,腹软,肝肋下3 cm可及,质软,边锐,脾肋下2 cm可及。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生化检查:总胆红素325.5 μmol/L,直接胆红素178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76 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12 IU/L。腹部B超:肝肋下2.5 cm可及,脾肋下2 cm可及,肝脾大,肝实质尚可。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药用青黛3 g,紫草9 g,乳香 3 g,焦山楂 9 g,龙胆草 3 g,红花 3 g,灶心土6 g。服上药2周,患儿腹胀消失,大便每日3行,色转为黄绿。生化:总胆红素 109.3 μmol/L,直接胆红素 66.3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81 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5 IU/L;较前明显下降。舌、指纹同前。予前方去龙胆草,加黄精,继服用2个月,诸症好转,黄疸消退,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复查腹部B超:肝肋下1 cm,回声正常脾不大。肝功恢复正常。
按:陈师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多以肝胆湿热郁积外发引起,病程日久,多有瘀胆存在,并伴有积聚,故痰热互结,瘀血阻络往往同时存在,以青紫汤清热解毒活血化湿同时,用龙胆草、灶心土加强清肝胆湿热的作用。《药品化义》云“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以之调理肝胆气血,则无伤正之弊。焦楂消食健脾,黄精与紫草调养肝脏气血。诸药合用,清中有散,泻中有补,共达调畅肝胆气血的目的。
8 肠粘连
肠粘连是由于感染、外科手术等原因导致肠黏膜粘连,出现腹痛,呕吐,甚至出现绞榨坏死,属中医学“腹痛”、“盘肠气通”、“肠结”范畴。陈师认为病因病机多以感受外邪、内伤气血、气血壅滞、郁而化热,导致胃肠功能失常,腑气壅塞不通所引起。治疗以清热活血、疏肝止痛为原则运用青紫汤加减治疗。
病例:俞某,女性,6岁。主因间断腹痛伴腹泻2个月余。患儿2个月前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术后反复腹痛,腹痛发作时剧烈,呈屈曲状,得温痛稍减,伴长期腹泻,予抗生素、止痛解痉及止泻药口服,不能缓解,患儿食欲差,呈进行性消瘦,大便少且黏腻不爽。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本院腹B超提示肠粘连,外科认为如行二次手术,术后仍有可能不能缓解甚至加重,故求治于中医。查体:消瘦貌,神疲懒言,心肺(-),腹软,稍胀,脐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舌质红,苔白,脉细缓。诊断肠粘连。药用青黛 3 g,紫草 9 g,乳香 3 g,小茴香 9 g,藿香 10 g,丁香 1 g,荔枝核10 g,威灵仙10 g。每日1剂。6剂服后腹痛消失,腹泻好转,以上方去藿香、丁香,加灶心土、芡实,继服14剂痊愈。
按:肠黏连为外科术后并发症,本例经过治疗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体现出中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对于肠粘连的治疗,吾师除青紫汤外,以藿香、丁香、小茴香温阳止痛,肝主气机,肝寒则气滞不行,发为疼痛,暖肝则有助于肝气的运行,具有通常气机,行气止痛化湿之功。故用小茴香及甘温之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滞。威灵仙辛散温利,能通行十二经,其既能化在里之湿,通经达络,又能疏散风寒,其散气除湿,通络止痛。后期加用灶心土、芡实顾布脾肾。诸药合用调畅肠腑气血,促进恢复。
9 小 结
青紫汤中青黛性味咸寒,入肝、肺、胃经。既可深入肝肺经之血分,清血分郁热,亦可清五脏郁热。且其性咸,可软坚消痰化瘀通络凉血宁血。紫草味甘性寒,归心、肝经,《神农本草经》云“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二药配伍既清解郁热,凉血活血,又可化痰通窍利湿行水。佐以乳香,入心肝血分,活血行气止痛,加强了通畅气血的功效。对于热邪较重的加用辛甘咸寒之寒水石清热泻火,引热下行,即能清脏腑内外之热,又可清利下焦湿热,利尿消肿,且咸能软坚,治腹中积聚,加强清热化湿软坚的作用。本方配伍味俱辛咸甘寒,可达深入阴分血分清散体内郁热,软化体内瘀滞,行血活血,并兼以甘寒益阴,减少热耗津枯造成虚热血凝。肝主藏血、调血,肝以血为养,以气为用,是保障气血调和的重要脏器,小儿“肝常有余”,容易出现气血失调,故本方剂组合中青黛、紫草、乳香均入肝经,清肝热,行肝血,体现了调肝以畅气血的学术思想。药理研究显示[5-7],青黛含抗癌有效成分靛玉红,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治疗剂量的靛玉红能提高动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青黛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有抗菌作用。靛蓝有一定保肝作用。研究显示青黛颗粒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黏蛋白具有上调作用,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表达具有下调作用,从而抑制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产生。紫草含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紫草素、2,3-二甲基戊烯酰紫草素、异丁酰紫草素等,其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对体外前列腺的生物合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抗炎镇痛解热,消除局部水肿;其可以抗免疫缺陷,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NK细胞活性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8-10],其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肠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11];另外其还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生育、止血,强心、护肝、收缩血管等作用[12]。
总之,青紫汤功可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化痰散结、调畅气血,陈师用之治疗由于热毒、湿热、郁热导致气血郁滞,痰浊湿阻的病证,临床上体现出了“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中医诊疗特色。
[1]北京儿童医院.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9.
[2]陈昭定.中药治疗小儿肺脓肿的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80,21(11):31-32.
[3]陈昭定,王志钧,孙燕华.清热解毒法治疗小儿嗜异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4,35(2):102-103.
[4]李素亭,陈昭定,闫慧敏.中医为主治疗小儿溃疡病8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2:33(6):39-40.
[5]刘宗林,刘圣.青黛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2):58-59.
[6]姜晓昆.青黛临床新用[J].黑龙江中医药,2009,38(4):44-45.
[7]张金莲,张文.青黛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1):41-43.
[8]孙相民.紫草的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学,2010, 16(5):251-252.
[9]艾庆波,刘玉璇,国大亮.中药紫草的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10,29(10):609-611.
[10]任铁顺,刘乐乐.紫草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09,3(8):511-512.
[11]帅冬华.紫草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09,6(8):103-104.
[12]夏玲红,崔岚,王可耀.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3):339-34.